本月初,全长8公里、横贯黄桥镇区南北的金溪路实施方案正式敲定。“这条路建成后,我们从南沙社区到镇区办事、购物将更加便捷了。”黄桥镇南沙社区村民王伟仲告诉记者。 在今年4月份进行的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溪桥镇、刘陈镇、黄桥镇合并组建新的黄桥镇,全镇区域面积由76平方公里扩展至175.9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9.12万人,其中镇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市委、市政府‘建设黄桥小城市、打造市域副中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这既给黄桥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又对中心镇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市委常委、黄桥镇党委书记孙宏建说。 为建设一座“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苏中特色新城,黄桥镇按照“一年拉框架、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充分挖掘内生发展动力,立足古镇特色,采取古镇保护与拓建新区、中心城区与四大社区联动建设的策略,先后投入25亿元,完善提升小城市功能,强化副中心与泰兴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功能衔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手抓古镇保护,一手抓拓建新区 目前,黄桥镇中心镇区面积为8平方公里,容纳了8万人,其中有4平方公里属于历史保护范畴。 该镇坚持古镇保护与拓建新区“双轮互动”战略,邀请国内一流专家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以及新区建设详规,既体现古镇特色又拓展城市功能。 在古镇保护中,充分彰显“古”、“红”两大特色,坚持“三保护、三开发”,即保护古街巷体系、保护古建筑风貌、保护民俗文化,开发黄桥战役纪念地、开发黄桥名人馆、开发经典旅游线路。目前,该镇已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了米巷、马巷、珠巷等古巷道的全面改造,实施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布展、纪念馆扩建等工程。 在新区建设上,由老镇区向西北部拓展,并通过大力推进道路建设,全面拉开新城区框架,将中心城镇面积扩展至16平方公里。 “新区注重了城市功能的拓展,部分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将分期迁建到新区,同时配套建设一些星级酒店、大型停车场,引建大超市,并开办一些特色性、综合性贸易市场,以此进一步集聚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强小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黄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军说。 打造中心城区,建设四大社区 “经过几轮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今日的黄桥镇已由原先的正方形,拉成了南北向的长方形,而且南沙、刘陈一南一西偏倚在区域边缘处。”钱军指着手头的黄桥镇域图介绍。 近年来,黄桥镇在加强小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加快疏通中心城区与边缘社区的道路“瓶颈”,先后投入9亿元,以城区为中心,实施东进路、银杏路、石桥路、通站路等道路改造建设,缩短了溪桥、南沙、横巷、刘陈、三里与中心城区间的空间距离,增强了中心城区的吸附力。 该镇积极整合溪桥、南沙、横巷、刘陈等原有乡镇镇区资源,实施“一城四区”统筹发展策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规划建设的黄桥镇“一城四区”,是指黄桥中心城区和以溪桥、南沙、横巷、刘陈等原有乡镇镇区资源为基础建立的四个规模相对较大的居民社区。“建设小城市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如今的黄桥镇域较大,在农村就近设立几个功能齐全、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大社区,形成中心镇区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农村的格局,更加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钱军说。 根据黄桥镇总体规划,该镇将形成“镇区——一级居民点——二级居民点”三级镇域空间布局模式。其中镇区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市域东部的综合服务职能,是全市市域东部人流、物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地。一级居民点就是四大社区,主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社区居民生活配套服务,完善提升现有工业项目的产业层次。二级居民点,以行政村为单元整合成119个居民点,配套日常生活服务设施。 三年大变样,加快建设苏中特色新城 “经过两年的建设与发展,黄桥小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对照上级的要求、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抓紧每一天,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对此,孙宏建及黄桥镇党政一班人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前些年,黄桥致力于发展小城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黄桥作为小城市、副中心来打造,‘小城镇’与‘小城市’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一个质的跨越。”孙宏建说,这不仅仅是体量的扩张,更是功能的拓展和健全,进而吸纳更多的农民变市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黄桥镇正按照“古新互动、城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三年大变样”的总要求,充分立足古镇特色,加快推进小城市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率,并着力拓展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线路,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形成新区古镇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吸纳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黄桥,带来商机,推动发展。 有理由相信,一座“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且充满活力的苏中特色新城——黄桥,一定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市人民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