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发表于 2011-4-1 23:04:1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中国江苏网讯:25日,记者在范徐庄村民范家华家中,见到了两套民国丁丑年重修的“范氏族谱”,保存基本完好,除少数页码掉落,其余装订结实。
两套家谱一模一样,均为4卷装,共200余页。每卷长近30厘米,宽在20厘米左右,厚薄相当,宣纸刻本。第一卷的封面中间,书写“范氏族谱”,左下角有“万笏堂辑”4个字。
我市对家谱颇有研究的文史专家张培元告诉记者,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万笏堂”正是范姓的特殊标识。范姓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范仲淹,他在显贵时,曾在苏州城郊置良田千亩称为“义田”,用于祭祀和给养族中鳏寡孤独者,以及兴办学校,资助读书人。范仲淹死后葬于苏州万笏山(今江苏吴县灵岩北天平山)。其次子范纯仁自幼好学,官至宰相,夏夜蚊虫叮咬仍不肯罢读,用功程度使蚊帐都变成了墨色。为了纪念范仲淹父子,后裔以“万笏”为堂号,以“义田世泽、墨帐家声”为堂联。
“由此可见,这套家谱确实为范仲淹家谱。”张培元说。
翻开内页,清楚记载了家谱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创修,至民国丁丑年第11次重修期间,每次重修的起因和家族的延续。第11次重修发起人为范仲淹第41世孙范呈五,主要修编人为范国鼎。
范呈五老人已经过世,范国鼎还健在,今年93岁。记者见到他时,老人神志已经不太清楚,当初重修家谱时的详细情形已不记得,只模糊说,村里每个大家族都出钱出力,共同修谱,当时一共刻了9套,每套的字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除了字,范国鼎还在家谱中画出了始祖范仲淹的肖像。
■这是范仲淹长子后裔
家谱“族谱外纪”中清楚地画出范仲淹世系总图,从中可以看出,范徐庄范姓村民为范仲淹长子范纯佑支系后裔。
谱中记载,范仲淹共生四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范纯佑之子范柏年官至梁州刺史。范仲淹第21世孙范大顺,原籍苏州阊门,洪武年间为避兵乱,举家迁徙到泰兴,“见其地沃,风俗淳美”,便在此盖房耕种,繁衍生息,后将此地命名“范家庄”。
范大顺死后,葬在范家庄河西“坤山艮向”。当时的范家庄就是现在的范徐庄。
范家华今年60岁,对范大顺的墓还有印象,“小时候经常在河西玩,那边确实有个很高很大的墓,前面有墓碑,还有石人石马。但是文革时期被挖掉了,墓里挖出许多随葬品,后来都不知去向,石人石马也被砸掉了。”
在范徐庄,除了范大顺的墓,原先还有范氏宗祠,祠内供奉范仲淹像。今年81岁的范国仕老人回忆,以前每逢清明或过节,都要到祠内焚香祭祖、做法会。“全村范姓族人都去,吹唢呐、敲锣鼓,比过年热闹。”可惜,宗祠没逃过“文革”的“破四旧”,全部拆毁了。
据范家华介绍,范家庄自始迁祖大顺公定居以来,至清雍正年间,都只有范姓,没有他姓。雍正三年(1725年),漳州总兵徐左柱去世,回乡安葬,墓地选在了其老家口岸镇戴家集东侧的范家庄,此后,就有徐氏后人安家范家庄。至民国时期,范家庄改名范徐庄。“现在,全村500多人,除几户徐姓外,其余均为范氏族人”。
■今年将重修家谱
“文革”时期,9套《范氏族谱》惨遭烧毁,现存的2套,是藏在草木灰中,才幸免于难,得以完整保存。如今由村民范家岭、范戈章分别珍藏。
目前,在省国资委工作的范天泉正在积极发起第12次重修家谱,“范氏族人已延续至第47世,家谱中只记载到41世,这些族人的名字都要补上,同时补上的还有女子的名字,因为老家谱中,女子一律不入谱的。”
同时,范天泉还希望能与苏州阊门的族人联系上,补全整部范仲淹家谱。“现在的这套家谱只有范纯佑至大顺公的世孙沿袭图,没有谱系总图,若能补上,就更完美了”。
得知4月1日世界范氏宗亲会将齐聚泰州,范天泉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到时我想把家谱带过去,与苏州那边的族人交流,希望能找出线索,共同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
记者随后联系泰州市凤城河景区文化顾问范观澜,将范天泉的想法告知,范观澜立即表示赞同,并考虑到时安排座谈会,一起商讨续谱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