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农村孩子上大学是悲剧”言论 引发激烈争议

794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17 23:49:0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日前,在全国政协委员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王平语出惊人:“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一个悲剧。”此言论引发强烈反响,有大学教师认为,王平可能是因当前农村城镇化的方式简单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有感而发,但结论却伤了很多人的心。  观点对对碰:
  农村孩子上大学是否悲剧?
  多数网友认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有失偏颇,认为农村的孩子读了大学不愿意回去,那城市的孩子愿意去建设农村也行,凭什么农村的孩子就该一辈子在农村,城市的孩子一辈子在城市?也有网友对此表示理解:第一,学费很贵,确实会让一家人倾家荡产;第二,上了也白上,一个拼爹时代,你爸不是李刚,上了也是没工作;第三,农民工现在的工资比大学生都高,就算你上了学,到最后找不到好工作,那还不如当农民工。
  观点一:
  社会“生病”,为什么要农村孩子“吃药”?
  在这个观点的背后,王委员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甚至还有替农村孩子“鸣不平”,可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社会原因,为什么要让农村孩子来“吃药”呢?真正对农村孩子的爱,不是体现在让其安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像鸵鸟一样生活在“虚假幸福”中,而是要打破各种不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竞争的场所。其次,拉平各种工作的薪酬差别,如果能像其他一些国家,建筑工和工程师有同样的薪资,那相信也不会有那么多农村大学生非得挤破头皮上大学,进城市,这样,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言雨
  观点二:
  你上或者不上,悲剧都在那里
  别以为不鼓励他们考大学,他们生活得就会更幸福,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压力面前,农村从来都不是让人更有幸福更有尊严的“世外桃源”。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孩子上大学,即使全家人到处借钱供他,多少还有点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如果就此打住,待在农村,那一辈子就会是农民了,所以说,农村孩子不管上还是不上,悲剧都在那里。 ——灵灵
  观点三:
  新农村建设靠的还是农村大学生
  现在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农村大学生。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做“村官”,这些“村官”,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他们熟悉农村情况,热爱这片土地,从而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利用。而城市大学生即使去做“村官”,大部分还是为了获得“基层工作经验”,真正留下来的屈指可数。 ——李军
  为什么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曾几何,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跳农门”是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如今,“农村孩子上大学回不到家乡是悲剧,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成为政协委员的提议。她的理由是:农村孩子由于上大学回不到家乡,中国文化在农村的传承就失去了载体;农村学生上大学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甚至导致一些家庭陷入贫穷;在就业压力大、城市生存成本高的前提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活会很艰辛,还不如读个中专之类的回到农村更幸福。
  案例:一场艰难的“跳农门”
  26岁的晓敏是一名师范毕业生,可是,她却羞于跟别人说她是大学生,因为她现在干着的这份工作跟专业完全不沾边:在一处深山铁路工地上做文员,什么杂事都要干,包括给领导打饭,工资也低得可怜。“曾经的教师梦破灭了,这份工作还是老公托别人找的,过一天看一天吧。” 晓敏无奈地说道。
  六年前,晓敏从镇上的高中考到省城的一所师范学院,然后就是举全家之力凑学费和生活费。晓敏忘不了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出门卖豆腐的弯曲背影……那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呀,她只能默默压在心头,想着赶快毕业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两年前大学毕业,晓敏参加了几场招聘会,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她一门心思想留在家乡教书,可是,家乡的竞聘考试多少以“关系”为主,她最终还是落空了。
  晓敏又去城里找工作,这次她把目标放宽了,哪些单位需要就去哪里,这期间,她干过销售,当过幼师……在一次老乡的聚会中,她遇到了她的现任老公:工程本科毕业,从事铁路建设工作。“半年之后我们就结婚了,一半是感情,一半是物质。”晓敏坦率地说,既然自己不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就尽量找一个高工资的,慢慢摆脱贫穷。
  结婚不久,晓敏怀孕了,她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待产。孩子出生后六个月,她“狠心”地将孩子放在老家,来到老公身边,干起了这份文员的工作。“工资不高,但起码不用跟老公再分开,只是心疼我的孩子,这个冬天,在老家,小脸都冻破了,可是,我们也没有能力将他接到身边一起生活,现实条件不允许呀,等等再说吧。”谈起未来,晓敏依然是迷茫。
  老师看法
  农村大学生能更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中山大学某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杨诚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位委员的提议可能也是因当前高考改革推进速度过慢、农村城镇化的方式简单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有感而发,但结论却伤了很多人的心。
  “从我本人和身边的同学同事例子来看,农村孩子上大学,它带来的利要大于弊,大多能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他说,农村来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相对较差,导致受教育水平、知识面也相对不足,甚至在面对高考的“素质教育”考核中吃亏,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他们的确会有因经济、能力、见识等导致的自卑心理,但大多数能将自卑转化为动力,依靠自身坚韧、能吃苦、责任感强的性格,学习更加刻苦上进,工作中也容易受到大家好评。
  他建议,农村孩子能读大学就要去读,从个人层面上看,毕竟大学不仅能增加专业知识,更能拓宽人的观念和提高人的才能,这些是改变个人贫穷的关键;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只有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拥有先进观念和先进技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也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更快解决好三农问题。
  评中评
  文明成果应城乡共享
  王平的提案,引发激烈抗议,皆因她每句话都像利刃一样,刮在我们的心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发言罔顾百姓的受教育权、进城工作和自由迁徙的权利,以家长制的方式,替百姓规划人生,实在匪夷所思。
  其实,王平也挺“冤”的,她本来不是要谈教育。她是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她的初衷是发扬中国农业文化。她认为,农村文化既重要又美好,要保存农村文化,就得留住农民;要留住农民,就让他们少读书。
  正是这一逻辑,激怒了大众。文化应是为人类造福,王平却鼓励农民放弃教育,承传农业文化。这让我想起西方的汉学家,他们也希望中国不要使用机器,不要喝可乐穿西装,继续耕田织布,为世界保留最迷人的原始文化,做活化石。
  王平不懂教育,但农民懂得,教育是摆脱蒙昧的唯一途径,投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他们不介意吃点眼前亏,敢于背负债务。从大局来看,要建设农村,也要靠有知识有能力、见过世面的一代。
  王平热爱农村文化,视之为珍宝,但农民想要见识更多样更精彩的文化。本人在农村长大,曾经很有“文化”——如王平馆长所推崇的——看云识天气,依节气播种收割,编织缝纫,样样精通。然而,一身本领却不能保证温饱。我的童年,肚子饿,精神也饿,渴望读到更多的书。
  好的文化让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文化不是凝固在乡间的琥珀,而是活跃在日常生活,在社会变迁中焕发魅力。要为农村文化注入活力,关键是农民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城乡共享文明成果,没有貌似父母官的人来指点人生,有真诚的人大代表来倾听民众的声音,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农村娃要不要读大学,请让他们自己选择。尊重农民,为百姓谋福利,才是值得承传的文化传统。


该贴已经同步到 喜马拉雅山的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