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镇文江路50号的“喜钱”艺人邓振和 雕刻六十载不辍

1288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1-1-28 23:37:4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记者  张伦)新年临近,各家各户又在为年货东奔西走,而“喜钱”又是春节的必备品。位于黄桥镇文江路50号的邓振和老人家人头攒动,许多市民慕名前来购买“喜钱”,因为只有这里的喜钱是地地道道手工雕刻的,更加具有传统的民俗年味。
    邓振和今年78岁,11岁练习刻字,16岁开始刻“喜钱”,至今已有60多年的雕刻生涯。“以前上私塾时,因为先生喜好刻字,我也就跟在后面慢慢练起了刻字,从此就无法割舍与雕刻的缘分,这一刻就是60多年。”老人回忆当初与刻字的结缘。
    由于从小家中孩子众多,十五六岁时邓振和就不得不通过双手开始为家庭作贡献,于是他利用自己雕刻的特长从事刻“喜钱”工作,并逐渐将整个家庭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雕刻家庭。“兄弟姊妹9个人,包括父母,每人都从事与刻‘喜钱’相关的工作。”他边雕刻边向记者介绍,“刻‘喜钱’共分为设计图案、粉刷模子、雕刻图案、雕刻金纸、张贴金纸等程序。雕刻技术好的成员就参与雕刻,剩余人员负责其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艺。”
    雕刻并不简单,不但要有非常高超的技艺,还要有足够的美术功底和想象力。邓振和特意找出10几种“喜钱”模子,有“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福寿图”等图样,每张图案不仅雕刻得精致逼真,每个孔眼镂空的大小不一,连上面的“龙鳞”、“鹿斑”等细节都清晰可见,令人啧啧称奇。“像这种悬挂于大梁上的大‘喜钱’,光雕刻图案就要一天,雕刻金纸也要一天,再加上粘贴,一张就要耗费两天多时间,相当费时费力。”老人拿起其中的一张说。
    邓振和称,以前,他家每年从9月份开始就“全家总动员”,为即将到来的市场忙碌起来。有时为了赶制“喜钱”,全家人经常通宵达旦地制作,他曾经三天三夜不睡觉。“别人家过年是增肥,我们家每个人都要瘦一圈。那时候,我家每年都要卖出近10万张‘喜钱’,每天生产1000多张,实在累人。”老人笑着说。
    好景不长,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前靠纯手工雕刻的“喜钱”市场也多了机器的味道。“10多年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机器雕刻和印刷的‘喜钱’,这给传统的刻字市场带来了冲击。”老人说。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机刻的、印刷的纸质、布质和塑料“喜钱”进入春节市场,凭借着图案更加多样、颜色更加多彩、价格更加低廉,这些“机器喜钱”慢慢蚕食了原本属于手工制作的“喜钱”市场,许多市民转而选择这些物美价廉的“喜钱”。邓振和老人如今很困惑:传统手工雕刻的“喜钱”再怎么精雕细琢,也摆脱不了工业化产品的冲击,令老人担心的不是人工雕刻“喜钱”的萎缩,而是传统技艺的后继乏人。在如今讲究物质和效率的时代,老人不但没有收到一个徒弟,就连懂工艺的子孙也不愿意继续从事手工雕刻,眼看这门手艺就将从世人眼中消失。
    “何其痛哉!”在慢慢收拾雕刻工具时,邓振和忍不住吐出四个字。
     

签到天数: 1828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1-29 09: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很少有手工雕刻的了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9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还是叫“喜帘”或“喜簾”好,与钱不靠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9 12: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这种民间手艺弄不好就要失传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