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7 09:45:1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td] 本报讯(记者 高加平)1月6日下午,“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泰州籍中科院院士叶培建教授走进第25期百姓大学堂,以“飞向月球,探索深空的奥秘”为主题,讲述“嫦娥一号”台前幕后的故事。当日上午,他参观了市区望海楼、桃园等景点,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泰州文化积淀非常丰厚
记者:您刚刚参观了泰州的望海楼、桃园等景点,有何感想?
叶培建:总的印象很好,比苏州的园林大气,比北方的颐和园、承德山庄等显得精巧,感觉挺好。
记者:您是泰州人。此次回到故乡,感觉与以前离开时有何不同?
叶培建:我离开泰兴之前没有到过泰州,2007年7月来过。2006年回过泰兴老家。总的来说变化很大。拿泰兴来说,以前回来一趟要步行10多公里的路,如今是宽广的马路一直铺到家门口。2007年7月来泰州时,还没有桃园等景点可玩。泰州的发展真的很快。
记者:您觉得这些景点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叶培建:文化。我所看到的景点,每座桥、每幢楼、每个阁都有“事情”可说,这说明我们泰州的文化积淀非常丰厚。
从没有留在国外的念头
记者:听说您填报大学志愿时,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却被浙江大学录取了,毕业时又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您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叶培建:对。可以说,能够从事航天事业,既有一定的缘分,又有一定的凑巧。当年由于特殊情况没有被航天大学录取,后来分配工作时,自己对军工比较感兴趣,于是5个分配志愿全部选择了与军工有关的单位。结果,以第5志愿被现在所属的单位录用,从此走上了“航天路”。
记者:在一些媒体上看过您的有关报道,说您当年在瑞士获得博士学位后,瑞士方面曾出高薪想留下您,但您毅然选择了回国。您是怎么想的?
叶培建:这个问题不完全正确。第一,没有“高薪”之说。瑞士的薪金本来就高,只要是在瑞士工作就会有高收入。第二,对于我来说,不存在“选择”的问题。我从来就没有留在国外的念头。
记者:听说10多年来,您回家呆得最长的一次是1997年春节,一共呆了4天,那还是因为您母亲忧郁症突发。为了国家航天事业顾不上照顾家庭,您是怎么想的?
叶培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庭事情,兄弟姐妹帮忙照应得比较多。此次“嫦娥一号”发射期间,母亲就给全家人定下一个规矩,无论家里发生什么大小事情,都不能告诉我,不能干扰我。
一定要有团队精神
记者:请问叶院士,“嫦娥一号”的成功对我国航天事业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叶培建:两句话:一是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第3个里程碑,“走出了地球,到了月亮”。二是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培养和储备了一批30多岁的年轻人才,这批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再工作30年绝对没有问题,这是比任何金钱、基础设施都要宝贵的财富。
记者:您觉得宣传航天精神对广大市民来说有什么意义?
叶培建:航天精神主要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有6句话: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登攀;“载人航天精神”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如果我们各行各业都能用这样的精神来工作,我们国家的发展将更加快。航天事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力量。不仅是航天人应具备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也应具备这样的精神。
记者:“嫦娥一号”的成功,在泰州大地上特别是在各高校、中小学校刮起了一股航天热。您对家乡的“太空迷”们以及青少年学生有何寄语?
叶培建:三句话:第一,我并不认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很多的知识是重要的,而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则非常重要,将来学什么都能学好。
第二,一定要有团队精神。现在许多年轻人往往比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到一个单位、集体很难融合到里面。应该培养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一定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一个人不爱国、不爱自己的民族是很可怜的。即使有机会到国外工作,也不能忘了这一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