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旧时有很多庙宇、道观。不管佛教、道教的从业人员,黄桥人按男女分别称为和尚、尼姑。真武殿是个道观,里面的道长大家却叫他“呆和尚” 从南坝桥下来向北走是南巷子,经过大石桥的西边向北就到布巷了,布巷长二三百米,巷口有个圈门,路不宽,中间是竖着的槽石,两边是横着的青皮石。路两旁除何家的大小布店外,还有各色店面,巷口的太仓肉松店,整日的香味浓郁,伙计在大锅里把肉煮熟后,拣去肥肉,把瘦肉在L形的大铁锅里翻炒,一把大铲子把肉铲到贴墙的高处翻几个跟头落下,直炒到肉成烟丝状。穷人家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去闻肉香,痴心妄想地以为能捡到肉屑子。 再往北没多远,王长山饭馆里的老主顾们,又来吃他家有名的鸡浇面了。所谓鸡浇面,就是鸡去骨、面拖、油炸后,浇在面上的一种盖浇面,面汤自然是鸡骨头汤了。 布巷到底,东边是仇怡记杂货店,北边青砖山墙上,仇怡记三个大白字格外醒目。侧旁是一口老井,六角形砖圈,边上水槽,水流入下水道,这里的井水,为周围好多街巷居民的生活用水。这里生活着一种卖水人,他们一年到头的挑水卖水,从小年轻卖到到胡子白,水桶上都长青苔了。老井的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真武殿。 呆和尚可不是一般人,说他是道士吧,他穿着和尚的袈裟,说他是和尚吧,他又戴着道长的帽子。初来黄桥时,他让南坝桥再次成为焦点,那阵势绝对不逊于蒋胖子跳水。 南坝桥上人挤人,桥两侧居民住宅的屋顶上、树上都是人。碧云天茶楼前码头的空地上,各色经幡迎风招展,各大寺庙的主持、道观的道长、教堂的牧师都立队盛装亮相,只有西寺庙没有大和尚,来了一群破衣烂衫、臭气熏天的叫花子,他们给这壮严隆重的场面,加了点添加剂。人们都在向远处的水面眺望。 “来了,来了!”人们一阵躁动,只见一艘油光锃亮的大木船,从远处缓缓驶来,船上同样挂着经幡,十几个教中人穿着黄色袈裟,威风凛凛的站在船头两侧,船中央一块厚木板上,立着一位老者,一张瘦削的脸上,毫无表情。身穿大红袈纱,头戴道士帽子,一手提铜铃、一手举到胸前,举起的手臂上挂了一串佛珠。他眼睛微闭,口中念念有词。 “这是从南江阴的山上请来的大和尚。”人们神秘稀稀的轻声议论,对大和尚充满好奇。 上岸后,大和尚继续念念有词,被一群人簇拥着向布巷口走去,在太仓肉松店门口闻香味的孩子们,眼睛瞪得老大,嘴巴也张得老大;王长山饭馆吃鸡浇面的老主顾们,扔下筷子,把头探出门外张望;到了真武殿门口,老井旁洗菜捣衣的女人们停止了手中的活儿。 后来,人们 看见和尚每天买活鲫鱼放生,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在菩萨面前用一个长盆先给鱼儿超度,十几个人跟在后面走,每人端一小碗水,走一步洒一滴水。超度完毕毎人提一只装着鱼儿的水桶,排着队边走边念经,跑到南坝桥上后,再念,然后放生。看他每天这样的买鱼放生,人们觉得他是真呆,好好的鲫鱼汤不喝,全倒河里了。于是他就成呆和尚了。 解放初期,呆和尚的日子每况愈下,他赖以生存的真武殿成了民宅,他每日穿着黑色道袍在布巷真武殿门口摆地摊,卖卖钉耙、锄头之类的农具。 后来听说他是一贯道的成员。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一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