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丁文江先生的影响力

71005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4-12 09:30:1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民国学界领袖之一。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米巷。1936年1月5日在湘南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煤矿时因煤气中毒逝世。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怀念和哀思,特此刊载2023年宋广波先生在丁文江故居授牌“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人科普教育基地”仪式上的演讲稿,以此作为先生诞辰137周年的纪念。 
丁文江先生的影响力
宋广波
微信截图_20240412091731.png
  丁文江先生是中国地质学和中国地质事业最重要的创始人。110年前的1913年,丁文江创办了地质调查所,这是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机关。格于人才缺乏,丁文江又创办专门培养地质调查人才的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开我国成功创办地质教育之先河,其办学经验,被很好地传承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地质教育部门。
  作为地质调查所的创办人,丁文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使之成为中国地质学得以持久、合理发展的重心,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最有成绩的科学研究机关。
  科学研究重在实践,地质科学尤然。作为中国人做野外工作的第一人,丁文江格外重视野外调查和动手能力,他不仅以身作则,万里长征,并严格地将其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传之于他的团队。经数年努力,丁文江用事实驳斥了外国人说中国人不擅长野外工作的偏见。
  在地质调查所,研究的空气是浓厚的,研究的标准是可靠而又严格的。丁文江对学术著述要求极为严格,绝不轻易发表地质报告。他认为学术著作应该“精且备”,最恨“割裂抄袭以成书,标窃一时之声誉”。同时,为谋长久发展,丁文江等也大量猬集图书并建立地质图书馆,购置仪器完善实验室,充实地质博物馆,印行专门刊物《地质汇报》《地质专报》,充分利用外国科学家来华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等。这些工作均系地质学发展、进步之必要条件。
  这里,以地质图书馆为例来略作说明。地质调查所的藏书,主要得之于三途:征调、购置、交换。1913年2月3日,丁文江曾代工商总长草拟公函,向各省民政长征调地学图书(以方志为主)。次年,因野外调查增多,丁又代农商总长草拟致税务督办、交通部、参谋本部、京师大学、北洋大学、京师图书馆、中国驻俄公使等公函,征集地图。由此,方志、地图收藏成为地质图书馆的一大特色。而购置地学书刊,更可显现初创者之苦心孤诣。当时从国外购书的办法是:凡美国出版之书,由留美人员叶良辅购置;欧洲出版之书,委托瑞典中央博物馆股长哈勒博士经理,并请周赞衡、朱家骅襄助;但因这类书籍和旧出期刊、杂志因系出版多年,原机关已无存本,须向旧书店搜购,或须嘱托专家辗转访觅,方能获得。1919年,丁文江随梁启超赴欧考察期间,曾广泛搜求、购置各种地学图书;回国后,即开始筹划兴建地质图书馆。经过募捐、设计等繁琐工作,该图书馆于1921年落成。
  丁文江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募集近4万元之巨款,也与他数年来的广种善因分不开。当时捐款的,主要是矿业界企业家。其所以愿意慷慨解囊,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得到地质调查所的无偿帮助:不论是测量矿区图,或是地质图,化验矿质,决定打钻地点,只要是真正办矿的人,地质调查所都尽其所能给予帮助,个人与机关都不受任何的酬报。
  中国的几代地质人都承认:中国地质学辉煌成就的取得,与这座藏品丰富、管理完善的专业图书馆是分不开的。事实上,丁文江创办地质调查所之种种步骤,与此说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只有这样,地质调查所才成为坚实的地质科学研究中心。
  1922年,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丁在成立会上演讲称:本会将为我们从事的科学的原理和问题,提供一个充分和自由讨论的机会。而在我们的政府机关中,则必须集中精力于经常性的工作上,因而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本会还为我国各地的科学家定期召开大会,这样的交流和交换意见必然有益于所有的与会者,从而在我国的科学生活中形成一个推进的因素。
  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地质学走上体制化发展的道路。地质学的成功,直接催生了几门相关科学:古生物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地图学、以及对地震、石油、土壤的研究。这几门科学的进步,均与丁文江先生有密切关系。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关系最近,因为地质学家要判定地层,对古生物化石的认定至关重要。上世纪初,中国无古生物学家,丁文江在西南地区采集的化石不得不送到国外去鉴定。地质研究所缺乏古生物学教授,丁文江就勉为其难地亲自授课。有鉴于此,丁文江派门人周赞衡到瑞典学习古植物学,并设法邀请哥伦比亚大学古生物学教授葛利普、在英国获地质学硕士的李四光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同时在地质调查所兼职),后来的中国古生物学人才多出自葛、李二人门下。他还在地质调查所创办《中国古生物志》,使之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刊物。所有这些,使古生物学在不数年之内就发展成一门成熟学科。
  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有一件轰动全世界的科学发现,那就是1929年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而丁文江是主持这项工作的新生代研究室的名誉主持人,他曾多次带学生来这里实习。
  可以这样说:地质学是中国科学中的“母科学”。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丁文江所为,均系“绝活”,非他人能做到。
  与丁文江一同创业的章鸿钊说:“……回想到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时候,便不得不推丁先生为第一人了。”翁文灏则说:丁文江“是中国地质学界中第一个猎人”。友人葛利普说:“建造中国地质学之基础,及擘画其发展之途径,丁文江博士实具最大之功绩”。学生辈的杨钟健说:“推动中国的地质学最力的”,是“丁文江先生”。“奋斗的精神,合作的态度,眼光的远大,领导的成功”,这是黄汲清对丁文江等先驱的评价。在艰辛的初创时期,丁文江只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而绝无竟尚私心,阿私朋好。丁曾这样评论他的同事:“……而卒能稍有成绩者,鼓吹有张君轶欧,教育有章君鸿钊,组织有翁君文灏”——不邀功、不掠美如此。因此,丁文江留给我们在人格方面的精神财富,同他在地质科学方面的贡献,一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地质科学史的第一页,即是中国科学史的第一页。近代文化乃科学文化,如何推进中国科学化,科学传播的作用至为重要。
  下面,略述丁文江对科学传播的贡献。首先,丁文江的科学工作对工业化的推动,是最好的传播。其次,丁文江的实际宣传科学工作,也在科学史上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
微信截图_20240412092429.png
  20世纪初的中国,科学传播的阵地有二:一为1915年在美国创刊的《科学》,一为同年在上海创刊之《青年》。前者的主体是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后者则是以陈独秀、胡适为领袖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和文艺群星们。《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新知,该杂志聚拢了一批接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留学生,包括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金帮正、邹秉文、郑宗海、黄昌谷等。他们在《科学》上广泛、深入地阐释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极好地承担起宣传严格意义的科学思想的任务。只是,这个留学生刊物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与《科学》同时的《新青年》高举“赛先生”大旗,对树立科学的权威地位功不可没。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从来没有像《科学》那样认真的讨论过“科学”是什么,所以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者们在充分研究了“赛先生”之后,常不约而同的得出结论:新文化运动派笔下的科学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有的研究者则指出:“赛先生”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而是人们针对中国的社会状况,选择一些现代科学中的元素,重新加以阐释,用来批判传统思想,并以此来建构新的民族精神的思想武器。但是,异常吊诡的是,当时国人心目中“科学”,却主要是来自于《新青年》,而不是《科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外有二。第一,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是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第二,国人尚未见到科学所带来的好处,对其意义和价值尚未能切身感受到,因而尽管有科学社诸君子大力宣传,难免显得空洞,难以产生共鸣。
  丁文江并没有参与《科学》《新青年》的科学宣传工作,其时,他正全力地从事着开创中国地质事业的工作。丁文江是先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并在从事的学科打开局面后,再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而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等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的科学家群体,是先做宣传的工作,后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丁氏从事科学宣传工作,最有影响者,是他挑起并以主将的身份参与的“科玄论战”。这场论战是中国科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已为众所公认。简单列举丁文江在论战中的主要观点: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分类;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既然视科学方法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丁文江反对将科学强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他认为科学是整个的);科学方法是万能的(丁文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科学方法万能论者);科学也是一种精神,科学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科学,是活的,是不朽的;科学是超越国界的。
  总之,这是最大规模的一场科学思想传播运动。它的实际影响,远远超越了之前的《科学》、《新青年》所做的工作。自此以后,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透,科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一是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阵营,既包括当年中国科学社的成员如任鸿隽,新文化运动派的胡适,还有当时中国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丁文江、章鸿钊、王星拱、唐钺等人,这些本来在宣传科学时互不连属的人来了一个大集结。二是丁文江参与论战时,以他为代表开创的中国地质学的成绩,不仅得到国人的认可,也取得了国际上的声誉,人们已经看到科学带来的好处与实惠,这可以从地质图书馆得到巨额捐款得以证实。由此,科学的威信开始在国人心中逐步加强。三是这次科学宣传活动,是通过“论战”的方式进行的,彼此观点针锋相对,孰优孰劣,观众自然容易做出判断。
  科学派的大获全胜,不仅最大限度的宣传了科学思想,而且摧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怀疑科学的思潮。因为,在一战后反思科学的大潮流下,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人的思想是会重创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学化运动的。这时,丁文江振臂一呼,起而论战,带领一班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哲学家向张君劢发起全面反击,进一步阐释西方科学的基本含义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实在是中国科学运动的大胜利,值得研究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的人大书特书的。所以,丁文江挑起“科玄论战”,其功绩,绝不亚于开创中国地质事业。
  丁文江学成归国后,即投身中国科学化运动:无论是创办地质调查所,发起“科玄论战”,还是担任北大地质系研究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直至最后为国家、为科学殉职,可以说,丁氏一生之事功,是与中国的科学事业分不开的。
微信截图_20240412092542.png
图:民国时期丁文江墓地墓碑(李学通研究员提供)
  1910年末,成立于美国的中国科学社移到国内,却因经费等问题,几乎难以为继。危难之际,丁文江不止一次出任社长,从经费、科学规划等方面扎实做起,使这个全国性社团获得新生。
  1934年,丁文江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后,不仅把这个国家最高科学机关建立在长久、合理的发展基础上,而且以科学的态度、高远的眼光布勒、规划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其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早已彪炳史册。要之,在丁文江身上,恰到好处的汇集了“科学研究的先行者”、“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科学事业的组织者”等多重角色,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科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微信截图_20240412091759.png
  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的科学家精神包括: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我们将这些精神对照丁文江在中国科学史上所做作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丁文江是这些精神的创立者、践行者之一。这些精神是包括丁文江在内的中国科学人共同创立者。我时常这样想:我们实在需要一个新时代的丁文江了。诚挚希望泰兴籍学子能受丁文江鼓舞,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一代新人。(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微信截图_20240412092721.png
图:黄桥丁家花园
       来源:泰兴政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4-12 20:3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