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24-2-27 09:59:5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天目山是黄桥何氏已知的五大祖茔之一,这里安葬着何世十世祖何栗及其长子嘉靖丁未年进士兵部主事何璿等子孙二十佘人。
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北郊,天目山路北侧,与天目山大桥隔河相望,新建的姜堰博物馆与之东西相邻,一河之隔。天目山是蜀岗余脉,虽称山,实为陵,加之形成构造和年代久远的原因,现在看上去就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大士丘。据民国五年(1916)的《姜堰乡土志》记载:“市区以内有山焉,距镇坛子口二里许,形如覆钵,高二丈三尺,周二百三十步。”
天目山虽小,但在姜堰却是块风水宝地,明代嘉靖三十一年进士、泰州人凌儒曾写过一首题为《天目睛岚》的诗:
形胜东来第一山,岚光飞满日堪攀。尘封废井璧何在,草没高丘鹿未还。不断门前邗水绕,长停峰顶楚云闲。里人据此称雄镇,抱恨年年松桧间。
古往今来,能称第一山者,非高即险,非奇即怪,都有其不凡之处。天目山非高非险,不奇不怪何来第一?但细细品读,我们从“尘封的废井”,“未还的鹿”,“绕山的水”等诗句中,还是能体会天目山昔日的壮美和神奇。明代中叶,黄桥何氏十世祖何栗联姻泰州,置业姜堰,将此风水宝地辟为祖茔,就不奇怪了。
如今,山上已没有了坟的踪影,《家乘》中记载的石碑、牌坊也荡然无存,在零散的庄稼地上,到处散落的砖头瓦砾及几间破烂不堪的房屋,令人感叹岁月的沧桑,只有东南角一块由国务院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石碑,让人感觉到此地的非同一般。据村民介绍,当地人都知道天目山是黄桥何御史家的祖坟。一位老人还清楚地记得早先天目山大概有五六个坟,很大,有两三米高,据说是黄桥何御史家的坟,就在现存的房子南边。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在天目山上设过炮台,解放后有人在山上建窑取土烧砖,生资公司在上面建有农资仓库,卖化肥农药等。现存的房屋就是生资公司的,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社化时为了取棺材板做粪箱等农具,何氏祖坟遭到了彻底破坏,时光流逝,一些关于天目山祖茔的传说。仍在当地流传。
原来天目山门口牌坊上有付对联,写的是“日唱千个喏,夜点万盏灯。”上联说的是姜堰往扬州的水路,从天目山脚下经过,由南而来,折向西去,面对南来北往的船只,因为拐弯交会,都得落篷摇橹,那摇橹的动作形似唱喏作揖。下联是说天目山脚下,有一很大的交会水面,形成了一个天然避风港,一到晚上满港船舶,渔火点点,灿若星辰,似灯万盏。
谁知姜堰有个外号麻二省的,一肚子坏才,认为何家太狂了,“日唱千个喏,夜点万盏灯”。对一阴宅来说,这福利也太大了吧,加上每年清明祭祖,何御史家那浩浩荡荡的船队,从黄桥过来从不落篷,“一帆趟到天目山”,这气势,这对联,让他有点不能接受。思来想去,他决定筑坝破风水。便在天目山前二里处筑一大坝,令船只改道,破了这千揖万灯的风水景致。那年何家前往天目山祭祖中途受阻,就将此事告到州衙,诉麻二省擅改河道,破坏风水。麻二省为了隐盖罪证,便心生一计,以阻挡洪水保地方太平为由,让老百姓捐砖瓦木料,在坝上筹建龙王庙。他要求大家捐的砖瓦木料,越陈旧的越好,实在不行的还要事先将砖瓦木料用烟熏黑,将所用的铁钉放在盐卤中浸泡。他还让人四处捉了几千只蜘蛛备用。在州衙勘探之前将庙建好。再把上千只大蜘蛛同时放进庙里拉丝织网,做旧造假,以证此坝已久,并非擅自新建,企图搪塞过关。
传说麻二省后来又暗中去了天目山何御史家的祖坟实地查看,天目山松桧竹柳,葱郁成荫,岚光瑞气,蒸蒸日上。他想,怪不得何家这么多做官的,皆因是他家祖莹葬得好哇。你看这天目山三山搭界,地势高,状如钵,是块“蟹壳地”,东西两山如八只脚,左右对称稳固。螃蟹卧龙,势不可挡。如不将这龙脉之地破掉,何家岂不是要世代为官。
于是麻二省想方设法先在天目山周围开挖河道,断其龙脉,又编造谎言,骗得何家守墓人信任,差人找来一块磨菇状的黑色麻石,压在何家祖坟顶上,就是这块硕大无比的石头,压死了坟下的螃蟹,龙脉断了,螃蟹死了,自此,何御史家开始衰败,再也没人能在朝庭做官。据说,压在坟上的石头至今还在天目山东边的河里,当地人夏天下河有时还能摸到龙骨,拿来当止血药。
当然,这是个传说,不免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之嫌,但这天目山的气势确实不凡。
天目山西连蜀岗,东入沧海,一脉贯通,如一条卧地长龙,传说为堪舆家所破,砍为三截,龙首落扬州,成为马棚山,龙身落泰州,成为罗浮山,龙尾落姜堰,成为天目山。
另据史书记载,东晋道士王冶在此修炼,挈养鹿女,造台为记,终得道升天,可谓洞天福地。
近来考古发现,天目山不光是风水宝地,还是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