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过去的衣食住行-食(作者:丁正祺)

45978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1-18 16:20:4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微信截图_20240118161703.png
  由于寻钱不容易,吃了上顿想下顿的人比比皆是,过日子普遍都省啬。日求三餐夜求一环,能过点太平日子延续生命就谢天谢地了,所谓不想獐狍鹿兔,只想细狗儿还乡,不敢有高要求的。早晚餐喝粯子粥、吃酱豆子或自制的小菜的人不少;吃烧饼、包子、油条、麻团等早饭的人不多。中午青菜烧豆腐、韭菜炒卜页、胡椒炒卜页是常菜,有人家连豆腐也舍不得买,吃光青菜。瓜茄豆芋等蔬菜大量上市时价格低,几乎天天吃,就是看不到一点肉星子,还自我解嘲道:“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逢年过节才舍得买条白鲢;或买一斤肉、三斤罗卜,煮成“只见罗卜不见肉的红烧肉”吃。平日要是有人下河摸点鱼虾螺蚌,也算开了荤,令人羡慕的。
  商店的伙食要好一点,老板和先生间或买烧饼、油条吃,陪客人或有鸡浇、包子吃。每月的初二、十六叫荤朝,有红烧鱼或肉;初八、二十三吃小炒肉,平时也是属和尚的——吃素。然而,荤朝鱼肉量并不大,时候不对汤泡饭是最佳选择。师父还要教育徒弟:要看菜吃饭,菜少少搛点,多扒碗饭吃饱就行;只能搛面前碗中菜,不能用筷子在碗中翻拣,更不要站起搛远处菜;吃时口中不能有声响,那叫穷生相,如果违犯了,师父要用指拐敲头教训徒弟的。
  一般人家请客,也就是鸡、肉、白鲢、全富(肝肠)、春拌和肚肺汤六大碗。春卮、结婚、做寿、满月皆如此;开丧换上一碗炸豆腐。六碗八盘席也是此六碗,八盘为花生、瓜子、桂园、黑枣、变蛋、镇肉、水芹、卜页等干鲜果品,各家不一,荤腥很少。
  平常请客在家中,桌数多请厨子来烧。居中、说合、接风等特殊事,来客是上等人,则到菜馆中用海参席、鱼翅席请客。所谓海参席,即以海参为大菜,其他仍平常肉类,用头菜碗——高脚宽边碗盛,放在桌上气派大。酒用本地产的高梁酒,醇香甘洌、回味无穷,是远销苏沪杭的美酒。海参、鱼翅、蹄筋、鱼肚是常年有售的干货食材,随时可办。
  鱼类
  刀鱼、淮昂、河豚、鲥鱼是时令江鲜,刚上市时很贵,有钱人家买来招待亲友,亲友再复东,讲个体面。河豚上市,菜馆烧上一大锅应市;大户人家买上若干请厨子来家烧,约亲友们来吃,届时却不去请叫有约无请,想吃自己来,万一有事是你自己来的。有些大店也买十多条犒劳店员,邻居们买上两对(4条)请一起煮叫带锅。出锅前厨子先搛一块鱼当众吃下,以示无毒,然后盛给大家吃。鱼的眼、籽、血、肝有毒,须剔除清楚洗干净。煮时要防吊灰(梁上尘火性大)掉入锅中。“拚死吃河豚”,明知有毒死之虞也要吃,河豚之味美可知,愿用性命赌一把也。
  1970年,4条称1斤的刀鱼每斤1.5元,清明后降为0.6元,曾买过两次。以后几年日见稀少,昂贵,不敢问津,连望都不望,竟不知刀鱼是何时不见的。
  鲥鱼  产量小,价格高,鱼行将它劈成两片卖,无骨的半片叫肉鲞,带有肚肠,有骨的一片叫骨鲞,60年代即未见鱼行卖过。1972年,同事的妹妹嫁到江阴,有机会弄到几条,我分得半条,每斤0.95元。鲥鱼味美冠于他鱼,鱼鳞酥香、肉质细腻,很下饭,夫妻二人两顿才吃完。第二年同事亲去求取,一条也未弄到,从此再也未见到鲥鱼身影,心中很是想念。
  那年端午前夕,水产店运来一批黄鱼,排了半小时队,花了1元多钱买了两条。多年未见黄鱼了,煮熟后想尝一下,谁知一动筷子就停不下来,那香甜滑嫩的鱼肉直向口中咽,一会儿一条鱼便尝掉了,意犹未足。黄鱼是蒜瓣肉,一拨一大块,人称饭鱼,可当饭吃,最美腴的是肚中的那条酪(黄桥称呼),韧悠悠的。
  70年代初,贸易货栈进了一批1条重半斤左右的鲳鳊鱼,每斤0.48元,相当于半天工资。反正按月发工资,不担心没钱用,一下子买了10条,当天煮了两条,下余的洗净晒干留着以后吃。这情况共有3次,仅此3次。
  河鱼中以鳊、白、鲤、鳜、青为上等鱼,鰔枪、鲻鱼、鲈鱼很少见。人们常吃的是白鲢,头小肉多斤两轻,价格便宜,划算,结婚宴上也用它,取“连子”谐音。上席也不吃,喊一声鱼来了,放到桌上,大家齐说“馀下来”就被端走,要馀下来讨个口彩,随你几桌客,只用1条鱼。草鲢头、肉馒头,无论加豆腐白煨、或放粉皮红烧都非常美,吃白鲢为的省钱。过去卖的都是死鱼,只要腮不变色都可以吃。倘有活鲫鱼和虾,则养在木盆中,用过山龙从上面桶上往下面木盆中流水以保持鲜活,价格卖得高些。甲鱼、鲶鱼、鳗鲡等很少有人吃,说是无鳞有毒。传说黑鱼头上有七个洞,是七簇星,夜间会拜北斗,是通灵之鱼,食之不祥,故食之者甚少。过去螃蟹较多,喜栖于桥洞中、水中苇根下、也在近水河滩上打洞,不当令时捉者很少,捉了也卖不掉,只有深秋从簖上捉的蟹膏满肉壮。有人将蟹肉与猪油熬成蟹油,下面、炒菜挑上一点,就经常吃到蟹味了。每年芒种至小暑,是河虾长脑生籽时期,刮取籽烘干即成虾籽,是过去的主要调料。北方有种麻虾,比蚊子大不了多少,也有鲜味,用桶挑到街上买,价格很低,买上半碗熬酱,吃菜饭很香。春节前,大量的干草虾用匾子装,放在店门口卖,做馒头的罗卜丝馅、干咸菜馅都适用。那时人家,每10斤面只舍得用1斤肉,或只用花油渣和草虾呢,一年一度的馒头都很省啬,何谈其他。
  肉类
  肉店皆设猪圈,去农村购出栏猪,回家圈养几天方宰杀,将白条肉送到税所纳税滚花后出售,故肉皮上有靛青颜料,须刮净后再煮。黄桥肉店最出名的叫天顺昌,老板姓何,小名细筛子——那时人喜喊老板小名以示亲热,他的三子吉安,人们戏称为“三杀头”,技术一流。据说有人赌他将杭绸小褂垫于案上斫肉,一片猪斫完,只听到斧子破骨声不息,而小褂纤毫无伤,功力之深令人惊叹。那时卖肉不去骨,顾客点到哪块斫哪块,大骨头和槽头、罢拉等不佳部位,老板皆趁势劈开搭给顾客,说是遵肉无三块不出门的古训。低头斫肉、仰面看人是卖肉的陋习,吃苦的都是农民和穷人,他们很少买肉,吃了亏也不知道。
  解放初,战争疮痍未平,贫困人多,虽然产销合作社将猪下脚批给贫民生产组零售,生意并不好,毕竟要几角钱一斤,而猪业公司每天熬一大锅骨头汤,卖二分钱一大碗,每天都卖光,二分钱人们还是舍得的,特别是有孩子的人家。
  1958年,产销合作社迁到青枝桥,以后成了省属黄桥肉联厂,人们卖猪给肉联厂可领到粮食补助,肉联厂成了杀猪、卖肉的唯一单位。居民吃肉有计划供应,供销社鲜肉门市部到肉联厂批白条、碎肉、骨头、鸡架等零售,繁忙时柜台前拥挤不堪,常有扒手趁乱偷窃,故经常有民警在旁维持秩序。
  农民凭工分算钱,多数人家请客摆上两碗猪血子为主菜。黄桥血子组,每天到肉联厂用船将装了猪血的钵子运回来煮熟卖,直到农田承包后,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猪血子在黄桥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肉联厂完成国家计划后剩馀尚多,人们找关系去购买;肉联厂又在十桥路上设了门市部,销售生熟产品,人们的餐桌上丰富了,心、舌、兔、鸡、猪尾、咸肉、香肠、小肚,便可做八个冷盘,较之过去的八盘强多了。其他如大排、小排、A排、脚爪、脊骨、尾桩骨、前肋骨和整鸡、鸡架、鸡头、鸡颈、鸡翅、鸡爪、鸡腿等鸡副产品,都能排队购买,只有大肠、猪肝、肚肺很少见,春节时发票供应,肉联厂风光了30年。
  菜馆
  俗称吃食店,供应点心、面条和饭菜的店铺。一般早上卖鸡浇、包子;中午有红烧肉、春盘、肚肺汤等饭菜;晚上供应面条、馄饨,也承接包桌。门面上设锅灶、案板,即生产间,纱厨内陈列供应样品,顾客可以自点,然后坐到后面饭堂等候。包桌坐在雅座内,饭后客人还在此打牌,服侍打牌的伙计还得到小费。各店都有招牌菜,当时的顺口溜有“长三糖蹄九斤的面;海儿家的包子、老合盛的鸡浇特别鲜”即指的四家菜馆的特点。其实其他人家的也不差,可能在某环节不同,致口感不同而已。据长三后人讲,糖蹄即红烧肉,他家用的是大伦庄产的二花脸猪,肉质细嫩;加上火候、环节都是长三亲自掌握,有独到之处,故能出众,每天一锅供不应求。下雨天,浴室、箩脚工人也来买上一碗半碗,好天来买,长三便打招呼:“让我混上两个,诸位晚点来吧。”鸡浇就是白煨鸡块,先将生长二年的老母鸡块煨烂,加入虾籽煨,最后将煮烂的公鸡肉块倒入同煨,其味更加鲜美。本是作为面上浇头故名鸡浇。菜馆也应客嘱,用提盒送菜到户上。复盛园、赵义兴是百年老店,其他皆为名噪一时的菜馆。
  湖北馆以面条馄饨为主,档次不高,但内中不乏高手,现所谓宣堡灯笼馄饨,过去即湖北馆平常之食品。荒饭馆只卖米饭素菜,下等生活的人在此吃。
  早春二月,过去称作春荒,生意普遍不好,菜馆做大炉饼卖。大炉饼是只有银元大的小烧饼,应称作一口酥。烧大炉饼要用上下火,上火用铁皮做成空心锅盖,装上草木灰烧红,盖到饼锅上;锅下再用柴草烧叫下火。饼用荤油擦酥、再放荤油入锅烧烤,等于油炸的。接着上场的是春卷。用豆淀粉加作料熬成糊,将糊拓到春卷皮上,放上一根茨菇嘴或茨菇条、一根精肉条、一棵野菜或一根菠菜,——放韭菜是高级的。然后卷起放到平底锅上烤,一次十来根,烤黄一面再翻转烤,时间较长,本世纪初改为包好下锅炸,很快便熟了。
  记忆中的食物
  摘嫩          小麦灌浆已满,未枯黄时,其质犹软嫩,连穗摘下,揉去芒壳,只留籽粒,下锅炒熟用磨子磨,磨出如短粉丝状的绿条条,清香可口,因所摘穗犹嫩,故名摘嫩。此物穷家不做,富家只做点尝新,急等钱用者做一点上街卖钱打煤油回家,所谓割肉医疮也。摘正在生长之穗肯定减产,不肯为的。
  焦屑    即炒面,将麦炒熟磨成粉即成。食时用开水冲泡,是应急的干粮。水放多了如调的浆糊,水放少了拌不匀,仍有干屑,食时可能被呛着,歇后语“吃的焦屑——打干呛(官腔)”由此而来。用面粉或粯子干炒也可,只口味差一点,冲泡时加糖增强口感。
  过去的涨烧饼用灶火做,时间很长。锅中浇水和油,外壳没有现在厚,但有嚼头,一家只做一两只。
  过去的月饼也简单,冬瓜糖、金桔饼、西瓜子、杏仁、核桃仁、红绿丝是主要馅料。包装盒也简单,用黄板纸做成20厘米长、高宽皆10厘米的长方形纸盒,外面糊上彩纸,每盒装4只月饼,两盒叫一提,用以送长辈和朋友。
  重阳吃糕,糕店制有三角形小旗若干,视购糕金额赠送花旗,大旗长约30厘米、小旗长约10厘米,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绘画,花花绿绿最吸引小孩。一坨小糕放饭碗中,倒入开水盖上盖,一会便成一碗米粉粥,喂婴孩,点饥最方便。
  荞麦屑扁团  小巷内朱家每年冬天晚上上街卖,口中吆喝:“卖扁团哦”,他家的瓤子扁团比居民家做得好。
  水酵饼  翻身村李剪儿奶奶是独行,她去世后便失传了,据说是米粉发酵的,入口酸甜,极易消化,食欲不振的人吃了还助消化,吊起食欲。
  浆糟                即酒酿,翻身村的芦寿儿老爹做得最好,甜甜的、食后无渣,老少皆欢迎。他生得长身白皙,头戴礼帽、身穿横罗小褂、手提竹篮,篮中放浆糟钵子和碗筷,非常干净。到了店门即打招呼:“浆糟到了,哪位朋友要吃的。”临走时也轻声招呼:“朋友们不吃,我要开码头啦。”“芦寿儿卖浆糟——开码头啦”。成了黄桥土产的歇后语。
  吉家小猫子夏天卖凉粉、冬天卖豆腐脑。他善于配制作料,盛在几个杯子里,凉粉中加了糖水、口感就强了。他做豆腐脑,必到西门桥外喜鹊墩挑塘水,塘水厚,做出的豆腐脑口感好。他挑担上街叫卖:“豆腐脑噢。”人们闻声出来吃,一担豆腐脑很快就卖完了。
  茴香螺蛳         翻身村汤大妈用清水加小茴香煮螺蛳,盛入量(桶)子里上街叫卖:“茴香螺蛳哦!”花一分钱买一升,升高约8厘米,倒满一茶碗,送上两根针柴——槐类树上长的刺给你挑螺蛳,挑出的螺蛳蘸酱油吃,口味清鲜。据说夏天吃了能清火败毒,家庭中每年也煮一次给孩童吃。
  蒸饭                翻身村徐老爹,将装有蒸饭的木桶挂在胸前,口中吆喝:“卖蒸饭哪!”蒸饭用糯米制作 ,即做酒酿的前半工序。用竹板挑蒸饭放于潮布上,夹进点白糖,捏成团卖给顾客。徐老爹身高体壮,叫卖声厚实深沉。
  糖粥                池北严老爹挑担上街卖。严老爹白发童颜像画上的寿星。糖粥是将红枣劈开去核,放进糯米中煮,味微甜,小孩喜欢吃。严老爹手敲小糖锣,口中只短短一声:“糖粥咯。”
  皮卷                用浆(豆腐)皮包肉糜如中指大,上锅蒸熟即成。铁匠巷程家传了几代人,在于作料的配方。程老爹吆喝只两字:“皮卷!”
  粮食                本地不产米,却以米为主粮。姜(堰)曲(塘)海(安)地区产米,粮商采购后从官河(通扬)入姜黄河运到黄桥。日常所食是中(籼)米;糯米是食品原料,居民只用来做圆子(元宵)、粽子;大米,又称江南米,据说是江南贩米的,只有妇女坐月子时才用。粮油统购统销后,供应的也是中米,虽有大米供应,买的人很少。究其原因,在一个“省”字,半斤中米可煮两碗饭,够一人吃饱;而半斤大米煮的饭只填到胃的一角,食后仍有不饱的感觉。中米每斤0.113元、大米每斤0.126元,相差半个烧饼钱,那时的人一分一厘都要算账的。70年代供应大米,中米配给不多,人们多到粮管所找人要中米券;或拿着米券去农村粮管所找人买中米。虽然知道大米比中米好吃,为了省钱和哄饱肚子,人们就这样忙碌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肚中油水多了,饭量小了,黄桥地区也种大米,那粗而干的中米饭没有人愿吃了,70年代后出生的人恐怕还不认识中米呢!
  高梁                秸秆似芦苇,穗像木鱼槌,籽粒红色,煮酒最好,吃的人很少。
  芦穄  高梁之别种,秸秆有甜味,农家小孩当甘蔗吃。籽有黏性,磨成粉烙糍粑食,饭后出野恭,地上像盘了条小红蛇,俗语曰:“吃的芦穄屑,屙的火赤练”。其穗是做笤帚、把儿的原料,多种于田边田角。
  穄                秆穗都像稻,籽粒圆而小,是一种黏性小米,可轧成屑做糍粑吃,煮饭吃口味比粟米好。
  粟                俗称狗尾子,穗圆直,像蜡烛,籽色黄,即小米,性硬,煮熟后如鱼籽,不爽口。旱谷改水稻后,上述四物不种了。
  过去的黄豆分早黄豆、晚黄豆两种,早黄豆秆矮小,豆粒作为青豆做菜,种植面不大。晚黄豆秋天收获,叫黄豆场,量很大,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供给油坊榨油,也有羊眼睛、丝瓜香等品种做菜吃。晚黄豆秸秆坚实耐烧,是过去的主要燃料;馀火灰是生手炉、脚炉的火源,火塘内还可烧山芋、烧芋头、爆花生、烧玉米穗,一种天然的清香非水煮可比,小孩最喜欢吃。干黄豆炒熟加点盐叫盐豆子。豆粒变得小而坚,故方言称瘦小结实的矮个子叫盐豆子,盐豆虽坚硬,但牙齿好的人越嚼越香,几粒盐豆可多喝一碗粥,故谚曰“家有万石谷,不吃盐豆粥”,一顿多喝几碗粥会把人家喝穷了的。
  麻雀豆、粥豇豆最适合烧粥吃,非常可口。
  绿豆粗磨一下,与碎米相和,烙成铜板大的绿豆饼,炒肝、炒腰花很是干爽可口。
  青蚕豆上市量大,价格不高,贫富人等皆喜吃,几乎天天吃。小孩用线穿成一圈,挂在颈项上,一边玩耍一边吃。大人也省心——小孩不来缠着要这要那了。
  地产香瓜有钵盂形的狮子头,嫩时不香,待到有香味又变沙了,只有牙不好的老人吃。黄香梨椭圆形,色泽鲜黄,肉厚而香不足。色深绿、皮薄而脆,瓤味香甜的水蜜桃受人欢迎,瓜比人拳略大一点,都是洗净后连皮吃,公社化后这些瓜都不种了。
  牛角瓜形如水牛角,长40至50厘米,上市时量很大,价很贱,人们几乎天天吃。切片盐渍一下,挤去汁炒小虾、面筋,量又大价又贱,可以大快朵颐,多吃了菜衬了饱,可以少吃些饭,这是过去人的观念。但吃鱼、肉等贵的菜正相反,要多吃饭少吃菜才算节约。省啬的人拿牛角瓜当水果吃,尤其是行路,比带水方便。酱园中的闷酱瓜也是用牛角瓜腌制的,比现在的乳黄瓜脆。那时的黄瓜外表无钉,长黄了才卖,故名黄瓜,口味比牛角瓜肉嫩,好吃,价格也高。
  黄桥的西瓜品种不好,重不到2斤,瓤板味淡,虽然以后也培育出了沙瓤,但个头太小未曾有发展。有一种籽大的西瓜,其瓜籽却是相当重要的经济作物,糕点中的瓜仁即此瓜籽仁,也是娱乐、闲聊时的消闲食品。瓜熟时,瓜农采下堆于田边随人吃,把籽放到箩中即可。以后也曾推到街上卖,卖瓜不卖籽,只在瓜车旁吃,价很贱。中医说此瓜肉性格好,降火又不寒冷,产妇吃了也没事。公社化后,只种粮不种瓜,此瓜绝迹了。
  芋头                龙禾芋吃头子、其他芋吃牙子,至今未变,毛芋头洗净煮熟,剥皮蘸辣酱吃,满口清香。
  山芋        以前种苏州红,块根瘦长,切开呈黄色,生吃脆嫩,煮熟后烂而甜,产量不高。上世纪50年代引进胜利百号,块根呈球形,比苏州红大得多,切开呈白色,生食不佳,煮熟后如菱肉,口味很好,翌年退化变小,后改为方墩栽种。
  萝卜         端午节上市的叫米儿红,比乒乓球还小一点,应时而已,味并不佳。冬天产的冻冻青是萝卜中的上品,皮厚易剥,肉脆而有甜气,解放初以闾家庄产的最好。白萝卜又叫麻萝卜,因有的带麻气,是秋天腌萝卜干的原料。胡萝卜长到20厘米长时,须间去密处小苗,间下之苗叫胡萝卜缨子,将之洗净、焯熟、切碎、拌辣酱做小菜吃;或者与青黄豆同炒做下饭菜,多馀的做猪饲料,现在成了酒席上冷盘。彼时为填肚子,现在为换口味。大红袍为春节做馒头用;大杨花萝卜、紫麻萝卜种的很少。
  棵高梗扁的青菜,又称白菜,外层叶切丝盐渍、叫淖咸菜,炒肉、炒小虾、炒青豆皆可口。其菜心烧羊肉、烧鲫鱼汤,肥、烂、香而微甜,比苏州青、上海青味美。
  过去用石磨磨小麦,第一次磨出用罗筛筛下之面粉最白,叫头拨面;筛内颗粒倒回再磨,筛出之粉色次白,叫二拨面,量最大,是日常生活中普遍所食之面;再返回磨出之面色已黄,叫三拨面,又叫黄面,含麸量高,拉力已不强,只好擀格丁、捩疙瘩、蒸卷子——黄馒糕。是低层农家所食之面。政府粮油统购统销后,粮管所供应标准粉,即每10斤小麦产8.4斤面粉,上世纪末才有7.5折面粉——精面。
  那时居民有计划粮,凭粮卡供应,月计划为:婴儿7斤;儿童13斤;小学生20斤;居民24斤;工人26斤;重体力又分28、30、32斤不等;计划油每月半两,后改为1两。各单位有食堂、职工的粮油计划都在食堂账户中。因为普遍工资低,不敢乱花,故而荤食少,人们的食量都很大,计划粮不够吃,特别是公社化和自然灾害后的影响,食物更缺乏,人们在庭院中种南瓜,以为补充。有人到黑市去买粮票,全国通用的粮票比地方粮票贵一点。有些农民将玉米煮熟放到篮子里,假说送亲戚,坐到桥头休息,得便即卖,如被市场管理人员发现,便被没收。不过市管会的人一般不过桥,熟悉行情的人都在口子外面买卖,所谓你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做这项生意的很少被抓到。
  那时的农田,每亩产小麦200多斤,以后种白眉、虾儿红等良种,最高也就400斤,况且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田,田头地角都种粮食。互助组时齐心合力,颇为不错,公社化后受大锅饭的影响,就像电视连续剧《老农民》中所描述的一样,农民无积极性,出工不出力,肥料又不足,产量上不去,农民的日子是最苦的。粯子是主粮,切几块山芋、放上些青菜、加几根胡萝卜煮粯子酸粥,大多数人家的午饭都这样吃。有人家为改善伙食,到河里去扒点蚬子、烧青菜、蚬子,粯子格丁汤,就称得上是美味了。这样的日子一直过到分田承包。
  粮卡        全称为《居民粮油供应证》,俗称粮卡,由各县粮食局印制,各地粮油管理所核发,每户一本。上面记载各档次吃粮人数、共几人、每月共供应多少斤,等于是供应粮食的户口本。当地发的证,只在当地粮管所门市部买粮,买一笔记一笔,发筹子付粮,还要核对(当月买不完可存在证上,却不能超支),因而卖粮速度不快,常有排长龙的现象,到节日还要增加卖筹窗口,不然,等1小时也买不到粮。事物总是发展的,以后改为发购粮券,直接用粮券买粮,而且可以全县通用,再没有买粮长龙了。粮卡还是多功能的,由于卡上人数与户口簿相同,到春节供应烟、酒、糖、粉丝、豆腐和青菜票、肉票等,都要凭购粮证去五洋、杂品、副食品商店去购买和领取。因此,粮卡的末页上红彤彤一片,盖满了各种形式的××年××已购的章。粮卡自50年代中期——90年代,约用了40年。
  粮券  购粮食之证券,由粮管所按粮卡上核定数按月发给,可在全县粮管所通用。
  粮票        由于全国粮食皆凭计划供应,出差人员又不可能带粮卡出去吃饭,于是便有了粮票。粮票又分《全国通用粮票》和《××省地方粮票》。出差人员由本单位打证明,去粮管所凭粮卡按规定记卡领票,发粮券后用粮券换。全国粮票到处用,地方粮票限省内用。烧饼、糕点、面饭皆需用粮票购买,一段时期,糕点除了粮票,还要凭副食品卡供应,到70年代才放开。不过,酥饼每天限量生产,供不应求,须找熟人预订,1976年在防震棚中尚如此,大概在第二年才放开。
  议价粮票        大概在1972年,黄桥国营饭店开始供应议价烧饼和米饭,以每斤粮票作价2角钱计算,即1两粮票1只的大烧饼,多收2分钱;半斤米饭多收1角钱,不再收粮票,但不敞开供应,每天限量。1974年,我在南京老正兴饭店,售票员主动售给我半斤议价饭;在南京开芜湖的客轮上,2角钱1碗的盖浇饭也不收粮票,此后,粮食不紧张了。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1-18 19:3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真实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