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24-1-17 16:18:3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金鉽(1869——1950),字范才、式才,号蘅意,别号陶宦。祖籍安徽会宁,明时迁入泰兴,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方志学家。
金鉽幼时随母课读,后师事以书法尤为著名的举人朱铭盘,八岁能熟续唐宋名家诗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取进士,三年后因才华出众,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当仕途前程似锦时,他因看透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请长假不再返京。全身心致力于教育、文史,尤以江苏地方志为主的研究工作。他著作等身,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鉽的书法作品,在当时没有电讯、网络的年代,除为案头日夕工作所需,作为用于思想、语言的交流工具,必将在诗朋交际与唱和间频繁使用。其总数现虽已无法统计,但从留存于世,至今仍为人称道的,除有悼清末状元张謇挽联、季家市裕民典当贺联、黄桥中学孔怀大礼堂、“铸史”图书馆题名这几幅外,发现尚留存于世的,仍有黄桥文明桥两侧楹联、赠培善仁兄的对联及中堂,由其孙现年88岁的金瑾同老先生,文革后从网上获得,曾悬挂在自家客厅的“室有惠崇山水,人怀與(与)可风流”对联这三幅。
仅就这三幅作品来看,这种融行楷于一体,有着魏碑底蕴的文字,气魄深厚,劲健秀逸,属典型的文人书法。而就其书写的内容来看,实用性、概括性都很强,内中的典故足见其才高八斗,更为文章添光增采。
悼张謇挽联为极具代表性的一例。这副挽联上联为:“武昌一日得通州三生,则皆吾师焉,同郡曰范氏,同邑曰朱氏”。下联为:“长江两岸距中流百里,是兴名世者。其南为虞山,其北为狼山”。在这里,上联的武昌指曾任湖北学台的清末文学家张裕钊。通州三生,因当时的通州,下辖南通、泰兴、如皋。故民间有南通张謇、通州范肯堂、泰兴朱铭盘三大才子之称。出于敬仰之情,称之为老师,是对死者的一种赞颂。
下联中的虞山、狼山,这一江之隔的两处,虞山位于江南常熟,是光绪帝老师翁同龢出生地;狼山地处江北南通,为张謇所在地。以山喻人,拟人化手法,巧妙比拟之笔,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悼之情。
这副挽联,后在全国数以千计的挽联中,因内容深刻,思想性强,押韵合辙,对仗工整,为主事者组评选会公推为第一名。
季家市裕民典当贺联,则又为用典最为精当的一首。全文虽仅有“法美东吴,本庄丰裕;地居南季,佳话先民”四句十六个字。但这里的法,指季家市为清著名藏书家季振宜的祖居地;东吴,泰兴历史上为东吴地,当年季家市属泰兴。对于这两个历史典故,开初很多人因不知晓,故看不懂,后经解释方才明白,从而得以流传至今。其后被郑振铎收入《西谛书话》一书中。
抗战前夕,黄桥中学将初中增扩高中并筹建图书馆时,主持校务的丁廷楣欲借金鉽70寿辰之名筹款。开初,金鉽严词拒绝,后得之真情,经苦苦哀求,方才应允。当图书馆建成,有人提议借一日之寿留名时,金幡然改曰:“为国铸材,既属养老,亦于是楼有合也”,从而挥笔题写了“铸史”这个馆名。
这三幅字书,均已散失。
留存于世的三幅,其一为黄桥文明桥两侧的楹联,因镌刻石上,甚为壯观,现仍可睹。
东侧联曰:“北上淮委,南接江潮;湍水波湉,笔峰景秀”。西侧联曰:“功牟鞭石,顿教险坎平康;影泻卧波,悉睹离明景象”。当时,这座位于镇南分(界)黄(桥)河上的桥,当地人称“南坝桥”,镇北上游姜堰及里下河地区来的淮水,经此流向南面的季家市,奔靖江后再汇入长江。
当年,这座单孔拱形石桥,长33米,宽7米,高8.18米。拱上正中有阳刻“文明桥”三字,两侧各有22级台阶。桥面正中方形巨石上,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刀法娴熟,造型栩栩如生。桥两侧栏杆饰有兽头,流云花纹。桥孔下临水面处,两侧又有石砌通道,约80厘米宽,供纤夫行走。桥的西面,则又有一座土山,名笔架山。
金鉽的这两副楹联,通过对此景致的描绘,读后仿佛身临其境,倍感亲切。由历史到现实,更会对这座桥的作用有深刻认识。
赠培善兄的对联及中堂,应为金鉽存世发现作品中尺幅最大,字数最多的珍品。培善,其人待考,冠以仁兄,应为世俗中的一种习惯尊称。就其两侧的“林间埽石安棋局,松下春云(云)读道经”对联及“古人患难忧(忧)虞之际,正是德业(业)长进之时……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难)磨折之时……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傷(伤)”的文中内容来看,金鉽面对国难忧患的形势,作为一介书生,以此来劝说这位朋友,下棋、读书虽说可以度过时光,但还应以佛家普度众生的精神,从书中寻求做人立足的真谛。苦口婆心,感人至深。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與(与)可风流”,作为原悬挂在金鉽家客厅的一副对联,虽说其具体写作年代不详,但从其孙金瑾同老先生对幼时的回忆来看,约成于其辞官回乡、编纂文史的民国初期。这副对联中的惠崇,是北宋时能诗擅画的一位名僧;與(与)可,姓文,名与可,北宋大文学家苏鉽的表兄。这两个人都是苏鉽的好朋友。那首流传至今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上市时”的名诗,就出自苏鉽为惠崇《春江晓景》画作的题咏。而“胸有成竹”这句成语,就是苏鉽悼文与可的文章句子。这两句诗,表达了金鉽从仕途回归,走上研究学问的学者道路,离开喧嚣浮闹的俗世,矢志修志撰文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金鉽,我们也不得不说的是,他虽一生谨慎,为人低调,不事张扬。身为县太爷和社会名人,除在公益事业及外交时为他人题字写楹联外,但在有碍情面的持殊情况下,不得不常以自己字不好为借口,由其八、九岁就临摹自己书法的堂外甥李秉之代笔。这里虽冠以金的名讳,但毕竟是有差距的。故外界所传的金鉽字不好,实是一种误解。
书法法度森严,内容以诗名志,这就是金鉽的书法至今仍为人推崇和喜爱的原因。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