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兴市黄桥镇紧扣“强镇兴村富民”目标,充分激发资源优势,把帮助中低收入家庭就业、带动村民增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挖掘与自身优势相契合的增收方式,着力破解制约村民增收的瓶颈。以东闾、诸马、野向等村为试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助推富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挖掘内生动力,走创业富民之路。求新求变,应时而动。黄桥镇东闾村作为经济薄弱村,现有人口2596人,劳动力1561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66人,占比49%。为有效改善以留守无业妇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改变村民的经济乏力问题,东闾村联合镇区工艺加工企业、孵化代加工小作坊等,开展“赋能创业 共享美好”创业就业培训,努力实现中低收入家庭“零待业”动态清零。由村干部精准把握辖区留守陪读妇女、老人等群体现状,突破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工作时间受限等局限,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如基础缝纫、服装打版等,实现4个家庭留守妇女家门口创业,同时也为本村1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壮大集体经济,走产业富民之路。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载体,通过发展区域产业、服务产业,建立企业、集体、村民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村企联建聚合力,黄桥镇诸马村充分借助紧邻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这一区位优势,将凤灵集团的能人招引进村,由村集体盘活利用村域内的空闲校舍,出租给能人创办泰兴市琴海乐器有限公司,并招引多家乐器厂及乐器配件厂落户,为全产业链配套,目前全村共有30多家小提琴制作企业和加工坊,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左右。同时,诸马村还与落户企业签订联建协议,为企业输送务工人员400余名,有力推动村民劳动力转型。 培训提能增动力,诸马村在助力村企融合的同时,多维度帮助村民就业。常态化组织中低收入家庭成员进行小提琴操作技能培训,指导其掌握1-2项乐器制作技能;创新建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通过派人上门指导、派人送活到家、派人上门收取成品的“三派”模式,成功将多个中低收入务农的村民转型成小提琴操作工,累计解决了20多户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 靶向输入提效力,黄桥镇野向村充分利用园区新进企业的优势,推动企业快速落户。成立劳务公司,与泰兴市佳缘乐器有限公司、泰兴市高斯佳乐器箱包有限公司、泰兴市昊华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建地基础建设有限公司、泰兴市恒杰乐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进行劳务培训,为企业提供安保、保洁等劳务服务,共解决本村3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各企业也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中,将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村集体,先后帮助村级建设垃圾分类亭十座、公共厕所一座,为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带动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村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突出示范带动,走共同富裕之路。在黄桥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多个村(社区)已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增收路径,同步带动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如,合心村将西瓜种植打造为村级品牌,整合土地资源约500亩,吸纳本村及周边众多中低收入家庭成员用工,人均年收入可增加0.5万元。祁巷村立足现有的乡村旅游基础,带领农户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农家乐、民宿,年租金可达3-4万元;本村及周边中低收入农户参与保洁、民俗表演、开设小卖部等,平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双桥、前进等村依托紧邻黄桥现代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为园区发展提供劳务用工、仓储物流、电商平台等配套服务,人均年收入增加0.6万元。 白庄村、双联村围绕刘陈叉车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电商销售平台,引导村民从事电商销售,增加电商企业41家,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严徐村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使得农户获得流转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等,帮助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左右。 吴韩村、韩庄村为安置小区开展物业服务、胜利村为工业园区开展环境管护服务、野屋村和浩堡村为北沿江高铁站建设提供用工服务,带动本村及周边中低收入村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下一步,泰兴市黄桥镇将继续指导辖区内的57个涉农村(社区)创新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因地制宜帮助剩余劳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再就业,继而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丁玲 王国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