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3 09:38:2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泰兴何氏家族中有三位老人在黄桥镇上很有名气,他们虽为平民百姓,却恪遵祖训,努力像祖辈那样,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尽力去帮助毎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办实事、善事、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重。人们都不直呼其名,而是用心目中觉得最美好的词汇来称赞他们。棐支三房宗字辈的何黻卿,被尊为“佛二老爹”; 棐支二房远字辈的何呜皋,直接称作“老菩萨”; 棐支四房远字辈的何卓甫,被敬称为“倬老先生”。 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为何氏家族添彩增辉,既体现了何氏优良家风的传承,又直接为地方百姓带来了福祉。时至今日,社会上上了年纪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爱津津乐道他们的事迹,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佛二老爹” 何黻卿 何黻卿, 名玉蓉. 字文芹. 号黻卿, 又号秋江 , 清末秀才. 他家真是书香门第,从十八世曾祖璠算起,祖父松礼、父亲金璜一直到他,连续四代人都是秀才。 而且他又与哥哥镜蓉,(字文权, 号槛卿)同榜成为清末秀才。真 可谓“秀才世家” 了。
他二十多岁考中秀才,一心要象祖辈那样将自已所学,报效国家。在洋务运动推动下,选择进了北洋水师,任录事(掌总录文簿)。在工作之便,他专研律学。上司见他通晓法律,又命他兼管执法亊宜。据他最中意的学生、被视为亲侄孙的原黄桥人民医院院长何启贤先生回忆,何黻卿一贯正直,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曾经有一个逃兵被送到军法处,他审查后知道实为父亡,请假未准,一时心急奔丧而走,依法应禁闭三天。其父亡,情可原。特法外开恩,准其奔丧后再执法。听到此士兵连回家的路费都沒有,何黻卿自己立即资助了些錢钞,士兵很受感动,待丧亊一办完,提前两天归队,主动服法。此亊一传,成为美谈。后来隔了些时间,又抓送一逃兵来,因为处理此逃兵的事情,何黻卿触怒了上司,不得不离开北洋水师。原来此逃兵为不甘寂寞,偷偷溜回家和老婆寻乐,两天都未归队。按规依法要严惩,打三十军棍,关十天禁闭。正要执行中,管带托人传话,此兵是其亲戚,要求宽容免责。何黻卿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不顾情面,仍然依法办亊,因而得罪了上司。上司便以种种借口,停发了他几个月的薪饷。他本生性耿直、清廉,根本看不惯这歪风邪气,更受不了这无端的打击,认为军队不是理想之地,一怒之下,辞职不干,离开了北洋水师。
辛亥革命后,目睹北洋政府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在政界中打拼了几十年的他,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便携带家小回到故乡。在王家巷西首,韓家大院中的原“启东医院”后面,租了几间屋,办了所私塾。他虽是秀才出身,又在京城办过事,应是个有身份的人,却从不拿架子,平易近人,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克己处世,以礼待人,以德育人,以正道授徒。上世纪50—60年代的泰兴县副县长、泰兴中学校长叶复初先生是他的学生。回忆1933年在何塾求学时,因家境贫困,秋冬季节每次回家,都是扛上一袋煮熟的山竽做十多天的口粮。到吃饭时,拿上山竽,走到没人的地方去吃。这亊不知什么时候被老师知道了,就让师娘在饭前帮将山竽烤热,再送上一碗热粥。叶复初要致谢,何黻卿却说“吾既为师,当视汝为子,吾尽父责,何言谢之?”
有年春天,青黄不接,叶复初只能用米糕冲成米汤充饥,几日下来,疲软无力。黻卿老先生知道后,立即与妻商议,将一件皮祆当了五元钱,给叶复初做生活费。此事叶复初 一直铭记在心,在他出版的《叶复初文稿选》 一书中作了专篇记述,
何黻卿还专门抽出时间,帮助族人、乡亲排忧解难。他常说,离乡多年,一无所获,愧对生我的这方土地和养育我的父老乡亲。我应加倍的补偿他们。所以谁家有红白大事,他准会到场帮助张罗;哪里有纠纷,邻里都信他调解;哪家遇上难事,他知道后,会主动去帮助。刚回到黄桥,黻卿一家寄住在青枝桥村的何启贤家。据一位大爷讲:“爷爷从小就要求我做像‘佛二老爹’那样的好人。”村上有对老夫妇,无儿无女,两老相依为伴。那年老伴去世,无力下葬。佛二老爹知道后,从自己建房的材料中,取出些木料,又与同何启贤去庄上动员几家大户人家,帮忙湊凑,帮助老人入土为安。由于诸如此亊得到他帮助的人太多了,所以他在小镇上口碑很好,大家都尊称他为“佛二老爹”, 以示敬重。
“老菩萨” 何鸣皋 何鸣皋家住火巷(原名何巷), 是泰兴何氏棐支二房二十二世孙, , 虽未考上秀才, 却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喜好参研佛经, 并有所获。为人随和,不管老少请他做事,总是一个“好” 字,尽力帮助。没事总好在巷口靠大街边,冬天选个避风向阳暖和的、夏天找个避阳通风涼快的地方,盘膝打坐,闭目养神 。人见了,说他又在“拜菩萨”。人同他闲聊,他好用“菩萨说” 开口,把自己参悟的佛理告诉人,比如“菩萨说人与人之间认识是缘份,什么事不要过份计较。”“菩萨说人到世上是来吃苦的,所以要多讲奉献、付出,不要老想得到。”他是这样劝人,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因他有这样的菩萨心肠,所以人们不直呼其名,反而以“老菩萨” 来称呼他了。
小镇上流着传他做善亊的许多故事。每逢要到春节,他成了大红人,家家请他写对联,有求必应。他总是按来人的心意,用他那漂亮的楷书,写上祝福的春联,让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遇上儿女婚嫁,必定要请他写几副喜庆联,才显得更火红。据说,有次他感冒刚服药睡下,一个姓孙的小伙子来请他写联,家人请等天再来,他听到后立刻起身,写完对联后,小伙子千谢万谢说:“妈妈说,只有老菩萨写的春联才最吉利。”可见他在人们的心中是多么敬重。
有一天早上,他在巷口对面吴家店內,听到大石桥旁的烧饼店里吵闹,忙赶去看。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双手棒着烧饼,在拼命的啃,象是饿急了,任他人怎样,全然不顾。店里的小伙计,手中高举擀饼的木錘,将对汉子打下来,嘴上还喊着:“吃烧饼也不问问价钱,想抢啊?我打死你!”鸣皋见况,立即制止:“打不得,打不得!菩萨说了,打人要遭报!有话好说,千万别动手!”大家一见老菩萨到场,也就不再冲动了。见汉子被饼噎得很难受,鸣皋去倒碗开水放在汉子面前,让他慢慢吃完再说情况。一会儿,汉子开口讲了:“我是西乡人,在如皋高明打工,因接到母亲有病消息,急忙向家赶路,没有吃早饭,走到这里真饿坏了,见了吃的就想吃,想等吃完了再付线,给老板添了误会,实在对不起!”说完手在衣兜里好一会才摸出几个铜板小錢,送在老板面前:“不好意思,只有这些了。”见小伙子是个忠厚孝顺人,何鸣皋挡住小伙子的手说:“菩萨说,善有善报。你是个好孩子,这些錢留给你母亲用,这儿的亊由我来,快回去看你妈。”又顺手拿几个烧饼揣到小伙怀中推他上路。待小伙子千谢万谢走后,他对老板讲:“共有多少钱,我来算。”老板说:“老菩萨,你这回也让我做一次菩萨好吗?”说得大家都开心的笑了起来。
他家有宴席用的头菜碗, 人家来借用, 有人归还时因碗被打破了璺, 表示歉意和赔偿, 他说:“菩萨说,万物皆有定数,你非有意,就不要放在心上。”又说: “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 何必挂怀?”1942年大灾,有灾民流落黄桥, 他在何巷口看到一个汉子,蜷缩着躲在一家门洞避风, 浑身抖战, 冻得牙齿咯咯作响。他二话未说,立即脫下刚穿上身的新棉背心套在那人身上,并脱下手上的金戒指送给那人去变卖度命。后来家人问起时,他说:“菩萨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今遇之,今世有缘,何分彼此?背心我穿是穿,他穿也是穿,他比我更需要。”就是这样一位满怀慈悲心,到处为人的老人,人们敬称他是“老菩萨” 真是名符其实。
“倬老先生” 何卓甫 何卓甫,名云汉,字卓甫,光绪末年秀才。生祖父澍为道光年间监生,父汝舟为同治年监生,连续三代秀才,可算是书香冂第,文翰世家。
他从小就胸怀大志,要象祖辈御史棐公那样,干出一番对百姓有益的事业。将自已的字取为卓甫,以此励志,时刻鼓励自已要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他的确是这样做的,尤其对黄桥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那时的他, 生活在封建王朝即将崩溃, 共和尚未建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有着爱国的情怀的他,敏锐地认识到,要顺应这种形势,必须有大批的优秀人材,去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办教育才是解决这问题的最好方法。于是他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办过平民认字班,又办私塾教学,后到黄桥第一所私立学校——崇实小学(黄小的前身),任第一任校长。就这样,他还感到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心要让教育事业来个大的发展。正好,他任崇实小学校长时的学生韩士元,从北京工专毕业,遵母命回乡办事业,找他商议。何卓甫说:“泰兴、如皋、姜堰三县,现在只有姜堰有所初中。如在黄桥办一所初中,是民心所向,利子孙千秋万代,功德无量的亊。”两人志同道合,一谈即成。何卓甫又向韩士元举荐两江师范毕业的严则韶、南通师范毕业的何季生、正在上海大同学院读书的丁廷楣、丁廷标六人共同创建了“黄桥私立初中”( 今江苏省黄桥中学前身)。何卓甫先生被推荐为庶务(总务),负责招生筹备工作,他动用人际关系,出面租用黄桥布业公所三十多间房屋做校舍。办校资金不足,他又寻亲求友,筹备500银元用于资助。他还将家中的一张红木桌子、八张红木椅子、八双象牙筷拿到学校供师生使用。
鉴於学校初建,经费不充足,在董事会上何卓甫提出,本人在“义和钱庄” 兼职,有份收入。为不给学校添加圧力,自已义务教学,不取分文薪酬。大家都为何老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支持义务教学。所以六人从建校以来,都不领薪。丁廷楣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何卓甫、严则韶二位先生任教并兼职二、三十年,诲人不倦,分文不取,其高风亮节,实可永垂不朽。”(见台湾版《丁廷楣先生访问纪彔》一书,下同)
何卓甫先生不仅带头义务教学,不要报酬,而对一些因贫困无力交费的学生,无论谁,在什么时候,何卓甫老先生总是伸出无私的手,帮助解决。据许万铸先生讲,他考取黄中后,家中经济困难,其父找到卓老,卓老满口答应,免去学费,解决了上学问题。并在他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后,又帮助申请到清寒奖学金,使他能循序求学不辍。每当说到此事,许万铸先生总是充满感谢之情。何止他一人呀,如曹茂盛等同学都是卓老代垫学费,提供笔墨纸砚,才能继读学习的。
民国十四年(1925年)购地建校舍,作为庶务的何卓甫,面对上万元大洋的建筑工程,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从不借公济私,中饱私囊,不仅枵腹从公,有时还赔錢、陪应酬等。丁廷楣先生赞:“既系创办人,又为校董,不支薪,反赔钱,其高风亮节,求之今世少之又少。”(同上)
开学后,何卓甫先生作词,何季生先生作曲创作的黄中校歌“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体现了黄中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材的宗旨。让师生们受到文明传统心灵上的洗礼。毎当唱起校歌,师生们都为自已做为一个黄中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何卓甫担任国文教学,他不仅注重给学生传授文学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人格的培养,他讲授“四书五经” 时,穿插历史事实,运用讲故亊的手法,启迪学生们思维,懂得做人的道理。原扬州地区专员黄云祥回忆当年黄中生活时讲:“‘倬老先生’上课时,深入淺出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等,这为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确定革命救国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原上海市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主执笔,戏剧家章力挥先生,生前曾对他的好友邹先生谈过:“人们都夸我的作品有力、正气。其实,没有‘倬老先生’ 的教导,决没有今天的我。”对恩师的情感永远铭记在心。
“倬老先生”的堂姪,原国家603厂工作的何遐龄,常教育后辈:“倬老爹说,作为何御史的后代,就要象祖辈那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说:“倬老爹在课堂讲的在逃难路上,一个身背粮食见另一个快饿昏的人,非得要对方的一袋金银才肯換取粮食,交換后,自已却最后饿死了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只有为别人活着,自己才能活得更幸福的做人道理,至今不敢忘怀。”所以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年年评为先进。生活上一家四口人,挤住在一个几平方米亭子间内,却拿出自己仅有几十元钱的微薄工资,一分为四,资助贫困的岳父、大哥、大姐三家,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
何卓甫先生深知,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不仅是从书本学到,而是先从老师那里学到。做教师的毎一言、每一行,都是示范。所以他生活中很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好的师徳形象。丁廷楣既是他原先的学生,又是黄中创办人和同事,在他回忆录中谈到:“何倬先生係我在私塾老师,每遇一纪念週时,我在台上训话,何老照样与其它师生一起恭立聆听,毫无难色。”丁廷楣感叹道:“而忍气呑声,甘受后生小子发号施令,更难上加难,因此,在此大书而特书。”
曾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有着东方“喜戏大师” 美誉的丁西林先生50多年返乡后,特地赶到何家谢师恩。得知恩师巳去世,悲痛万分。面对比自已小二十多岁的倬老的续弦扬子宣,他仍毕恭毕敬地称声“师母”。 可见他对恩师的情之深。从他身上,我们仿佛又见到了“倬老先生”师德的形象。
黄桥著名“许氏伤科” 接班人许万铸先生,不顾自己八十多岁的高龄,也不顾自己的腰腿风湿伤痛,仍然柱着拐杖,应邀上江南,去高港等地,为患者义务诊治。他说:“倬老教育我们‘力行近乎仁’, 救死扶伤是我许家祖传的天责,我应该去力行。只要想到病人的痛苦解除了,我的腿也就不疼了。”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桥镇民政科为解决殘疾人的生活,找到他帮助李厂长办一化工厂。他二话不说,尽自己在大学所学,上项目,跑设备,求原料,将“黄桥镇福利化工厂” 扶植上了马。待工厂正常运转后,厂领导要发给工资和技术奖偿,许万铸先生坚持不要,提出自己有单位,有工资拿,是来帮助的。并说出自己的四不原则,其中有‘献策不决策,赢利不取利,’如此分文不取,连续七年之久。当夸他人格高尚时,许万铸先生坚定的说:“当年我的恩师‘倬老先生’为谋黄桥人民子孙的幸福,办起黄中,执教二、三十年不领一分薪水。今天的我为黄桥殘疾人的福利尽一份力是应该的。”由此可见,当年倬老道徳人格的身教,己深深融入到他的学生血脉中,成了自觉的行动。
何卓甫先生以德育人的理念,以正己育人的言行,感染学校的全体教师,全校形成了重师德,树正气,爱学校,比贡献的风气。看见学校建新校舍资金与原定预算大有出入,无法继读施工時,丁廷標先生征得他母亲同意,取出“仁益典当”的一笔巨款,先给学校救急用,使新校舍得以完工。
时任上海市淞沪商埠总办(相当于市长)的丁文江先生,听到家乡黄中有如此好的校风时,表示派人察看,如真管理得好,准备召集族人商洽,将“丁氏义庄” 的三分之一财产捐赠给黄桥中学。凡丁姓学生均可免交学费到校受教育。后因中日战争爆发,文江先生去世,此意愿未能达成。
“倬老先生”对教育的执著一直到他的晚年,客居上海时,在何身修家吃饭中,听家乡来人说,黄中现在办得如何好时,他老人家高兴得站起来说:“谋此道,乐此道,得此讯,终生无憾。”决定立即回乡,想在教育亊业上再献余热,不幸病魔带他去休息了。
何卓甫先生培养出的这批学生,无论为官,还是为民,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我们都看到了“倬老先生” 高尚的人品,对国家、社会深厚的情怀,负责的精神,博大爱心在他们身上的縮影。当初他倡导创建的黄桥中学培养人材的心愿实现了,老人家应含笑九泉。
倬,是高大显明的意思,《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 云汉,指天河。卓是高大、卓越。人们称何卓甫先生“倬老先生” 正合此意。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