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22-6-24 09:18:2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钟,本文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黄桥镇上的一所小学黄钟补习社。
1941年初,黄桥沦陷,黄桥人民四年零八个月的亡国奴生活从此开始。鬼子要推行奴化教育,汪伪卖国政府为虎作伥,伪教育部颁布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办学章程和教学大纲,编写了推行奴化教育的教材,要沦陷区人民执行和使用。
如何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抵制汪伪政府的卖国行径,又不耽误一代人的教育问题,黄桥镇上的仁人志士想出了一个妙招:办补习社。补习社不属正规学校,可以不执行伪教育部颁布的那一套,从而堂而皇之地抵制奴化教育。
补习社如何命名,创办者也动足了脑筋。沦陷前,创立于1924年的私立黄桥初级中学内原有一所私立黄钟小学。黄钟与黄中谐音。《楚辞·卜居》:“世溷浊(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抨击当时社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他将“黄钟”与“瓦釜”对举,前者为声音洪亮的大钟,喻君子,贤智之士;后者为陶土烧制的瓦锅,喻小人,庸愚之徒。《周礼》中亦有“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句。补习社的创办人沿袭旧制,定名“黄钟补习社”,这既表达了人们对黄钟小学的眷恋,唤起人们勿忘国耻;又寄托了主办者对莘莘学子的热切期盼:人人皆为黄钟,个人都是君子,大家都要成为爱国的贤智之士。如此命名,意义深远。
补习社不办在原先的国民小学内,而是办在私人住宅里,即黄桥米巷东首的丁万昌及其东侧的丁氏义庄。这丁万昌乃中国现代地质学泰斗丁文江先生的故居。如此,学塾的意味更浓,保护色也运用到了极致。
汪精卫将自己投降日本,卖国当汉奸诡称为“曲线救国”,标榜自己仍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他还打着国民党旗号骗人。黄钟补习社的领导就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补习社每周星期一第一节课前是周会,三年级以上的师生都要参加。会场就设在丁万昌大门堂后面的东西两个小天井内,主席台就是两天井间的二门堂。二门门框上挂一幅“美人轴”,类似今天的挂历,中间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两侧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仍须努力”12个大字,下面是小字“总理遗嘱”。周会开始,教务主任董玉俊先生司仪,“全体肃立,有帽的脱帽,默哀三分钟”,与会师生跟着董主任低头默哀。“默毕”,大家才将头抬起来。“唱国歌(代)”,大家一齐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向总理遗像三鞠躬”、“读总理遗嘱”,董主任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几百师生聚集在小小的天井内,那声音就像大海上的怒涛汹涌澎湃,那气势堪比正在喷着炎炎烈焰的火山。低沉、雄浑、咆哮、怒吼。“自由平等”四字尤甚。
这一仪式,本是沦陷前和大后方国统区党政军各机关及民众团体,举行会议时,必不可少的程序。读“总理遗嘱”,意在提醒世人遵守不忘。黄钟补习社将这一仪式承接过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几十年过去了,“……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这些话语彼时深深烙印在莘莘学子幼小心灵上,此时仍能牢记不忘。由“国歌(代)”、“总理遗嘱”生发出来的爱国情操、民族气节的巨大能量,那更是不可限量。这不得不归功于黄钟补习社的领导的明智与胆识。
要抗日,要救国,要有强健的体魄,为此,补习社师生每日必做早操。丁万昌系私人住宅,没有运动场地,仅有的活动空间,就是上述两个小天井。几百师生在此开会,尚且象沙丁鱼罐头,一个挨个,挤挤轧轧,要想做操,登手舞脚,谈何容易!补习班领导和体育老师想出绝招:“半面向右转”。学生排好队,“两手前平举”,接着按常规应该是“两手侧平举”。若如此,要多大的场地才容得下这么多学生!于是来个“半面向右转”,全体学生旋转45°。这一下,场上队伍成了与天井对角线平行的若干“列”,再“|两手侧平举”,则奇数列与奇数列、偶数列与偶数列、一列间一列的同学两手在一条直线上,而奇数与偶数相邻两列学生的两手便不会触及,场地等于扩大了一倍,这真叫“螺蛳壳里做道场”。做操的难题解决了,这“半面向右转”的口令,学生终生难忘。补习社此时为学生日后健康体魄打下的基础,也让学生终生受益。
除了公民(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上老师或明或暗、含而不露、巧妙地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外,唱歌课也不忘自己担负的重任。教唱歌的是一位端庄秀丽的贵夫人朱老师,据说她是丁万昌西边、银匠巷头上丁家的少奶奶,丈夫是中学英语老师。朱老师上课,都要弹风琴伴奏。起初教唱的是《迷途的羔羊》、《可怜的秋香》等,歌声表露的是沦陷区人民的哀怨、忧伤、彷徨和无奈。后来教唱《苏武牧羊》,讲苏武牧羊北海边,十九年不降匈奴的故事,教唱《木兰辞》(歌曲),讲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教唱岳飞《满江红》(歌曲),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奴隶血”,激发学生爱国热忱。一天,唱歌老师不来上课了。据说是几个鬼子带着翻译来补习社“查学”,在办公室遇见唱歌老师后,鬼子两眼喷着淫火,目光象毒蛇的信子在老师身上舔舐。鬼子走后,为防不测,老师再也没有到校上课。
补习社除了在校通过课堂、周会等途径,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外,还将思想教育延伸至学生家庭,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为此,补习社因袭沦陷前的老规矩,每学期举行一次恳亲会②。1945年上半年举行的一次,意义非凡,令人至今难忘。
这次恳亲会,时间大约在六七月份,会场仍设在丁万昌西敞厅,即补习社六年级教室。出席恳亲会的除了学生家长、学生代表、全体教师,还有社会名流。因与会者踊跃,连天井内都挤满了人。此次恳亲会仍由教务董主任主持,校董何卓甫先生训话。何先生系前清秀才,饱读诗书,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出口成章。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听不大懂。何先生最后激情洋溢宣布:我校名誉校长丁廷标先生拨冗莅临指导,大家欢迎丁校长致词。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丁先生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
丁廷标(1906-1958),字果生,黄桥镇人。是我国现代地质学泰斗丁文江先生小19岁的族叔,是私立黄桥初级中学六位创办人之一,是出资最多的一位。丁先生192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即赴英国留学,1931年获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员资格后回国,历任河南中州大学、上海大学、法政大学、持志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抗战期间,1940年蛰居沪上租界,秘密负责中国青年党(先生留英期间加入该党)苏沪党务。
丁先生此时四十上下,中等个子,着一身横罗短打,潇洒飘逸;白白净净,容光焕发,两眼透着睿智的目光,十足的学者风度。
丁先生此次省亲旋里,受老校董何卓甫之邀,莅临恳亲会。上海为国际大都会,消息灵通,先生又是搞秘密工作的,情报翔实可靠。小镇黄桥信息闭塞,加之日伪封锁,里人对国际国内形势,知之甚少。丁先生的讲话不啻一场甘霖浇灌在久旱不雨、干涸龟裂的土地上。据当时高年级的学生回忆,丁先生讲话中有许多外国名词,当时也听不大懂,现在想想,大体上是说法西斯、意大利、墨索里尼、西西里、纳粹、德国、希特勒、柏林、苏联、斯大林、红军、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英国、丘吉尔、美国、罗斯福、珍珠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只字未提日本、日寇、鬼子、汪精卫、卖国贼、伪政府、和平军……。丁先生最后异常兴奋地告诉大家,邪恶势力不会长久了,正义之剑快要取胜,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就在前面,大家准备好,迎接胜利的到来!
丁先生的讲话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丁先生的口头禅“是吧”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对丁先生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董主任宣布恳亲会到此结束,余兴节目现在开始。
此次余兴共三个节目,第一个是毕业班丁奎刚同学表演的“卖油条”,第二个是四年级丁雪芳同学的舞蹈“渔翁乐”,第三个是五年级严克奎同学的武术表演“谭腿”。
随着此次恳亲会的结束,黄钟补习社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8·15,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丁先生在此次恳亲会上的预言也变成了现实。
黄钟补习社从沦陷后开办,到光复后停办,从未向鬼子屈服,从未向汉奸低头。四年内从未教过一次“啊衣乌刀闹,合地哭开靠”,从未讲过一句诸如“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汉奸话,这些字眼只出现在鬼子、汉奸刷的墙头标语上。这不得不感念黄钟补习社领导和老师们的聪明才智和斗争艺术,不得不钦佩黄钟补习社领导和老师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注:①标题中“黄钟”二字系郭沫若手迹。
②恳亲会,旧时学校邀集学生家长,以相互沟通情况,展示学生作业,并辅以游艺助兴的一种活动形式。
附录:
抗战期间,在黄桥镇上,与黄钟补习社同时存在的还有一所“黄桥补习社”。
黄桥补习社是黄桥中学的原班人马。负责人何卓甫兼教语文,教师有李人鑑(语文)、何旭、李伟生(数学)、丁文泽(英语)、王鸿德(化学)等。初期曾借用西街交通仓库,旋即迁入北街弥陀庵。弥陀庵坐西朝东,大门进去是一条又长又宽的甬道,甬道两侧是两排教室相对而立。北边一排教室是初中,南边一排是高中。甬道尽头、正对大门是办公室。
更多情况请知情者补充,以填补黄桥教育史上的这段空白。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