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6-22 08:54:3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作为地名,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华家庄必定是华姓居住的地方。而在这里,在这位于黄桥镇西郊三里,长达500米,宽近300米,占地1.46平方公里的村子里,竟没一家华姓。问起原因,人们半打着哈哈半开笑说,同志,这个字的读音有两种嘛!这里,应该读做第一声吔!由此一来,这“华”字就应读做“蛙”字了。
此情此景,虽说令人有些尴尬,但细细一想,这也不冤,谁让你知识浅薄呢!事实也是,在国家未推广汉语普通话前,给村庄命名所读出的方言,应成为情理之中的事。这一将华读成蛙的叫法,其由来虽说尚待研究,但眼前千真万确的事实,却不得不让我们承认。
通过走访老者和翻阅古县志,我们这才发觉,原来在这里读做第一声的蛙字,竟是事出有因。这里,自明时所存至今的县境旧图中,正位于老龙河的南侧。而这条河,古志书中虽说记载为龙开河,但在民间传说中,因这条由东海老龙王率三太子于黄桥镇西开掘,贯穿泰兴腹地,西流至龙捎港(现滨江镇龙港村)处入江的内陆河,弯弯曲曲,有九十九个湾之说,故又被人们称之为老龙河。而在这被人喊作蛙家庄的地方,由于沟河横流,水草茂盛,到夏日时,此起彼落的蛙叫声,如同音乐会一样,好几里外的地方都能听见,故在老辈子人的口中,由此才喊出这一地字。后随着时代变更,恐有人觉得这蛙字不文明,从而才改写成华字的。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华家庄来称呼吧!
旧时的华家庄,东为黄桥镇的西寺桥村,西为翁家村,南为毛家甸,北与顾家庄隔老龙河相望。入庄后,便为后称的东华,庄头的垛子上有座土地庙。由于岁月年久,低矮窄小的一间屋内,内供的土地神塑像都是灰蒙蒙的一片,至今在老年人脑中,仍留有深深的印象。由此向北,便为庄上,自东向西有前后两排房屋,五六十家住户。而从庙前,沿垛下的一条弯曲小路向西,走过一条南北流向河的大坝,则为后称的西华,这里的北端也有两排朝南的住房,住户与东华不差上下。这两处地方,人口虽不足千人,但由于村内到处栽种着榆、扬、紫叶槐、白果树等各种树木,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世外桃园的感觉,夏日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景象,让外人走到这里,仿佛就像进入原始大森林一般。至今尚给人留有记忆的是,位于毛家甸的墩河东侧,那一棵树冠繁大,树干粗壮,高有十余丈的古银杏树,枯萎的树洞中可容几个人坐着打牌。
庄中的住户,从姓氏来看,虽说有30多姓,但其中何姓就占60%,余则为闾、吴、殷、顾等。而从闾氏后人的讲述中来看,这一处地方,始迁户应为他家。其高祖是明初从苏州阊门迁来泰兴,后从黄桥朱家庄搬廷至这里的。到这里定居,是因这里临近老龙河,地域广阔,土质肥沃,有水有草,利于耕种。与此提供佐征的是在去年年底,村南边毛家甸处,这一状如船形地块,有一个较大的古墓群,墓前不光有牌坊,还有石人、石马、石龟。作为守墓人,已传至十几代。去年,在施工建设中,一下子开挖出17座古墓,其时间应为明朝。内中一块由明时御史张羽撰写的“明故何孺人张氏之墓”的墓志铭,据省市考古专家鉴定,这里的主人名张妙广,其夫君何峦,别号云墅公,为黄桥何姓的八世祖,其人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由此,从何氏于北宋年间廷徙来到黄桥镇,其后辈子孙葬于这里的这一历史事实来看,闾氏后人的讲述应是准确无误的。如果再追究华家庄这一地名的由来,老人们的讲述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年在这里,因地域偏僻,人烟较少,从而才因蛙声齐鸣才得名。
斗换星移,岁月流逝,人们对此尚留有较深印象的是,村庄虽小,古风尚存。因为在这里,小孩自小就懂礼义,知廉耻。单就走路这一件小事来说,旧时通行的大路因狭窄,行走时面对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自觉地垂手立于路旁,先行让对方通过。这一文明的行为和由此衍生的立身处世准则一直沿袭至今。
时间来到在解放战争时,在敌我割据,犬牙交错的激烈斗争面前,这里的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一支以黄金富为首的地下游击队,他们为我地方部队送子弹,传递情报。何文甫作为游击队的一员,在我军攻克济南后,曾扮作卖鸡蛋的农民,将这一胜利的喜讯,用传单这一形式撒遍黄桥镇的大街小巷,其中有八张甚至还送到国民党汽车站站长的办公桌上。
1946年秋的一天,队员周兰芳为解决部队的给养,在敌已在庄子南面、北面、西面都建有碉堡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发动和组织了6名妇女,趁夜色来到村西头,将2亩3分地里熟透的高粱割下来,偷偷地送到老龙河北面的我解放区,由此受到了中共溪桥区委书记顾高清的高度赞扬。同样,由于这里的游击队神出鬼没,作战勇敢,镇内的国民党守军又恨又怕,他们中间便流传着这样的两句话:河北有个顾高清,河南有个何文斌,两人拿掉就太平。这何文斌,就是黄金富手下的一名游击队员。
黄金富的妻子朱美英,巾帼不让须眉。她常用抱孩子走亲戚为名,多次为我游击队运送子弹,最多的一次就夹带了100发。其中有一次遇敌检查,她便又以小解为由,到河边将子弹轻轻抛进水中,并拔了两棵青蚕豆留作记号。第二天清晨,又送至解放区。
华家庄,自土地革命乃至建国后的抗美援朝,现据不完全的统计,先后有70多人参军入伍,30多人参加过建立新中国的武装斗争,4人赴朝作战,5名烈士为国捐躯。在这里,单享受离休侍遇的领导就有11人。更为人难忘的是,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这里组建的民兵尖刀班,曾先后参加过省、市民兵大比武,骄人的成绩多次获得表扬和嘉奖,并受到省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检阅和接见。
作为华家庄,最热闹时当为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华设立的华家庄小学。虽说学校规模虽小,前后仅有两排教室和几间厢屋。但因教学质量高,从而吸引了邻近村庄和黄桥镇上的一些子弟来这里读书。自此,簇拥而来的近百名小学生,“铛铛”作响的钟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庄中最靓丽的风景。
中午于这里自炊的学生,互敬互爱,将家里带来的中饭菜一起品尝。放学后又大多结伴而行。若是碰上下雨天,道近的孩子总要将路远的孩子邀至家中,让母亲拿来花生、蚕豆等食物进行招待,条件好的基至还要摊上一锅油汪汪的摊烧饼,让你吃饱后再回家。一个冬天的上午,课间室外游戏时,镇上的一个学生在相互追闹中因刹不住步,一下冲进校门前的小河里。闻讯赶来的老师衣服都未脱,冲下河就将其救出,邻近的村民闻讯后,纷纷赶来将这个孩子接回家中,你家为其烧姜汤,他家找出衣服更换。事后,这个学生的家长特地从镇上赶来这里,发糖发烟,鸣放鞭炮。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们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通过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原七沟八叉、高低不平的低产田从而改造成能灌能排、利于种植的高产田,粮食产量迅速得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以农为主,开展多种经营。贩卖、宰杀牛、羊、老母猪乃至做豆腐、卜页,烧砖瓦,做服装,办厂的等就有近三十多个行当。不少人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捞到第一桶金后,又回村投资办厂,时至今日,乐器厂有九家,单服装厂就有八家。其后,电源设备厂、鼎力科技有限公司、汽车分泵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纷纷来这里安家落户,其中,单汽车分泵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值就达三千多万元。
自2009年至今,随着小城镇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华家庄作为规划区虽已整体拆迁,但后隶属于这里的东华家庄、西华家庄、戴家堡、毛家甸、王家坝五个自然村的村民都已得到妥善安排,家家住上新建的楼房。现时,学校、医院、商贸、人居别墅、佳源广场等众多建筑群正拔地而起。
华家庄,作为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虽然从地图上消失了。但这一由方言形成的这个地名,不光为我们研究泰兴方言演变,提供了一份无比生动丰富的活资料外,更让我们从这个村庄的变迁史中,听到了时代前进时的轰隆隆脚步声。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