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钟》第三期:一曲谱写小人物大世界的生命挽歌(作者:水无痕)

13560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5-9 09:18:0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一曲谱写小人物大世界的生命挽歌
  水无痕
  在春天的时候听说故乡的雨生兄出了一本《木头伸腰》的小说集,单就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棵扎根在乡村土壤里的木头是怎样伸腰的?他在Q上说要寄一本给久居江南小城的故乡人,我回,不必了。一本好书无论何年何月读,都是历久弥新的。况且好的文字是值得用耐心去等待的,在无人喝采的时刻去细嚼慢咽,然后像耕牛一样去反刍。
b02ae5a029062e98e7fc957b7533cff9.jpeg
  秋收在望的第三季,这本二十一万字的出版了两年的书终于和我见面。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不食不眠一气读尽,掩卷伫立于秋天的原野,迎着初升的日出向土地的深处走去。这本小说集是雨生长期生活在田野的果实,应走进土地的心脏中去解读雨生笔下的人物事件,平添了一份厚重感。能站在他曾经走过的土地上阅读它,内心世界也是瓷实而通透的,有一种新鲜的汁液在清秋的枝头上流淌。他是吃这田里的稻米长大的,对于自己创作中的法门都是从田野里获得的。他笔下的人物如同这秋天的果实,悉数被他收进囊中。一个个都是那么有血有肉,像极了农家小院里熟透了柿子,有一种秋天的寒凉在暗暗流淌,那种叶枯萎果离枝根腐朽熟透气息钩子一样让人欣喜若狂的同时又禁不住眼湿,这是一种终极的悲欢离合。
  在当下日子越来越好过,财富积累得越多的年代里,似乎我们更应该去为当下的盛景喝彩,去天天有酒天天醉。读雨生这样的作品不免要陷入一个深坑里去面壁,去反思。也许真话总是离伤心靠得最近,所以人人不敢说真话,怕伤心,国人习惯于皆大欢喜,与古人的忧患意识相去甚远。
  这世间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去灵魂出壳,去仰视,去为之痴痴守候。这是我们精神世界中最“柔软”的部分,成为我们自己的宗教,然后去懂得感恩、敬畏,呵护和善待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a03295a1ca257fc0b959e8382cebd429.jpeg
  世间万象,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或善或恶,万象更新。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他的笔端鲜少见歌台舞榭、燕歌软语,黑色的幽默把当地的方言运用到极致,似和你面对面聊天,说着家长里短的话,方言也是古老语言中的化石,祖母级的语言,正随着乡村的渐次消失,退隐是必然趋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有理由活着,活成了一棵长青树。雨生的小说很鬼,按他的话说,入鬼了。让看官忍俊不禁后又迅速滑入他一手导演的剧情中,在他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讲述中一同悲欣交集……
  雨生习惯用冷笔调书写当下的乡村风物,而透过他冰冷的表面,骨子里却有一颗热得快成焦炭的心,烫得让你靠近些也有酷热之感,意欲照亮自己也烛照他人日渐薄凉的心胸,映照并激活人性本善的根。冷的反义词是暖,当一个人身处寒冷的绝境时,更渴望有一盆温暖的火,可以靠上前暖和冻僵的躯体。在冰河里泡久的人,更感恩于一束火光的照耀,哪怕是远远的看着那束耀动的火苗,也会暖心暖肺。如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样,雨生对人物的刻画是不动声色的含而不露,把国人的劣根性遮蔽起来而不是主观上去回避。《阿拉法特头巾》中汪学家因为一个小小的感冒隐忍成绝症,最终命归黄土长年累月生活在化工厂异味的环境中的汪学家并没能让更多的人觉醒,临床托孤也未能耐何化工厂。这样的长久的隐忍,代价是残酷的。如果说以血的代价还原血的本色,还不足以唤醒善良的本性,这血流得不如一碗水。利欲让现实中更多的人隐忍,为了蝇头小利自愿交出自己珍贵的话语权,逐渐麻木不仁,到最后的失语和语尽。到底是文明社会的人变聪明了?还是戴防毒面具的傻子拾宝更聪明。也许在傻子的眼中,聪明人的世界是混沌的不清的,只是两条腿的怪物,比傻子还傻十倍。汪学家他最后的愿望是看看纯净无污染的天堂西湖,看看精忠报国岳飞的坟。这样的反讽笔调是人性中的大悲咒。都说大爱无言,大悲无恸,不喜不悲才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开到苦楝树上的棉花》中的女人端午迷上了吃糖衣片,用垃圾堆上捡来的糖衣片来打发空虚寂寞,填补情感上看不见的黑洞,最后得道羽化成仙,并没能从糖衣片中救赎出自己。棉花上树,张三丰从城里的广告牌上掉下来。苦楝树是一种极怕寒喜欢温暖的树种,喜欢阳光是它的本性。故乡在沦陷,下沉到一个失望与希望同在的境地,结局不明而喻。灵魂深处的躁动不安,是化身为菩萨的端午也无法把众生从苦海里渡上彼岸。生活的表面如同糖衣,表层的糖衣化成了,骨子里的苦却无法言说明。翻开华丽的斗篷,里子上爬满了虱子。《木头伸腰》中作文获奖的孩子,傻子拾宝,吃糖衣片的端午,棉花住到树上才觉得自己安全。他们貌似痴痴呆呆神志不清,也成了乡村的神灵与先知先觉者,他们站在凡人够不到的地方,提前进入另一个维度更宽阔的世界打量世间万象,因为在那边的世界里,他们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他们是弱者,也是自己的强者,用只有孩子的目光穿透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谁来填补新时代乡村女人和孩子的孤寂。她们、他们活在卑微的土地上,活不过土豆、麦子、棉花。
  假如有一种东西可以篡改,变得更简单快捷、更容易,能代表人类的出席的话,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土豆是长在地里的,不开花,只结果,土里最低贱的植物。《土豆为什么喊疼》里的土豆精心“计谋”了自己的一种死法,只是为了妹妹可以退亲,弟弟能上高中,给家里盖上新房。也许这是雨生给土豆“计谋”好的宿命,如果不能给改变弟妹的命运,土豆活着也许生不如死。“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所以,死不是生的终结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构成了生的要素。土豆的绝望是完美的。在某个事物的存在的同时,就注定要伤害另一类事物,如同人与人之间纠结的伤害。日本的传统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写樱花之美的短暂,生死残缺之美的悲壮,花之殇何曾不是另一种活的开始。源氏在年老不再美貌,樱花佳人一个个早逝,留下花的种子(孩子)陪着他慢慢变老,老境中的源氏宁愿让自己孤寂地陷入忧伤而死,也不愿意再见人,皈依佛门成了源氏最好的归宿。
1a099a7c8c420b2afc91fa2ddd58dda8.jpeg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以喜剧出场,悲剧形式收场,笑声中有泪,泪光中有微笑,看似荒诞滑稽,也能在现实世界是发现他们的影子,让你的心跟着搅动沸腾起来。这些都是你、我、他身边的亲人,乡邻朋友,我们深爱的敬畏的人。都说至亲无文,他拿起手中的手术刀剖开结痂的伤疤,纵然能做到面无表情,刀刀是伤,更是剜骨的刺疼,如肉身从针毯上滚过。有一种卑微中的尊贵,有一种哀鸣在梦中的铁马冰河奔腾——人的铿锵。
  每个时代的具象都有其暗伤,挟裹着向前。战争的创伤带来的灾难性疼痛是人类无可逃遁的灭顶之痛,而盛世有盛世的疼痛,同样呕心蚀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导致乡村社会随着社会整体结构的转变发生巨变。人口城镇化、产业密集、民工涌向城市的大口袋,构成了国民生产总产值的基础部分。有多少外出的农民工群体,就有多少个留守妇女和儿童。作为这些群体的价值、尊严、遭遇中的守望已不是节节攀升的经济收入能够解决当下的矛盾,社会正在等级分化,催发了许多孳生在乡村情感的缺失,撼动内心渐凉的冰山。无论是西方的美国,还是东方的中国,自然环境依然恶化。无论你发出怎样阔大、高亢、揪心的“回归自然”的呼唤又怎样?许多日落西山的无奈充斥我们的空间。我一直在关注雨生兄写的化工厂系列,他告诉我,想把化工厂系列写成一本薄薄的书,也算是对自己捉笔多年的心愿。化工厂里臭鸡蛋的味道、乐果甜甜的味道,《麦子地》里的王燕和常温被愚昧驱逐,像鸟一样飞离麦子地,被奔驰而来的火车辗碎,两个鲜活的生命体;《化验室》里的许小禾喝下自己亲手调制的浓盐酸,有尊严地赴死;《阿拉法特的头巾》中毛小羊的丈夫掉进化工厂的废液池打捞上来变成绿毛怪;《摸秋》中的民族大义精神,比人通人性的日本人小野养的宠物犬“笨斗尔木”也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读到此没有了别的篇章黑色幽默带来的大笑,分界这片泽土上随处能发现战争的子弹壳和弹片,听老辈人说那边的河底的泥是红色的,一条血河。当年的牺牲者可见一斑。那个年代的牺牲者,家族的群像不断在脑海中翻腾样,不禁泪满腮。一个人的家族史,也是社会史、世界史,不分国界,同样具备人性的、社会性的、神性的。这些人性的化学变态与化学本身的异味一直戕害着他的味觉,而苦于俗事多多,无法一气呵成。
  后现代工业加速了物质文明的进程,我们的五脏六腑在不知不觉中遭受血光的杀戮。即将分娩的母亲,留守妇女儿童,村里的老人,我们餐桌上的饭菜水果,不再洁净的水流进人的嘴里,人类的双手沾满的野生动物的鲜血,触目惊心,利益的利刃高悬在人类的头上……笔者想:好的文字不仅要记住快乐的事情,欢乐的盛宴尽管可能成为记忆版图上的成果,许多却标示着空洞乏味。面向苦难的姿态,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苦难各不相同,无论在哪一个阶层,精神的影射力是强大的。无论是形而上的欢乐颂,还是形而下的生活的受苦,人生最为普遍的悲剧是肉体出席,情感缺席。从精神世界中去记忆、打捞、还原生活的原点。文学,有时候为什么会成为苦难的海水,并不是文学天生偏爱苦难,非要把人放进盐水锅里煮上三遍才能成人。如果真正去披肝沥胆叩问,真相通常在苦难的路上凸现,打破伪平和欢乐的界限,与真善美握手言欢,成为另一种宗教。生活里充满了各种技术,纠结,残缺不全的。诚然,在世风日下的洪水中,生活的本身有时候是惨败的境况。当铅华洗尽见素颜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温别尔加耶夫的忠告:必须尽早从专注于自我的状态中超越出来,说出我的真相的同时,也要说出他们的真相。直抵事物的内核。
  雨生的文字习惯以七拐八弯出现在你的面前,诙谐有趣的方言,不经意中传来振聋发聩之声。他不是生在五四时期的洪流中,也许没有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他隐身在人物的后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怒目金刚的一面,又不乏温良的悲悯情怀。“一切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一介布衣,躬耕于小镇黄桥,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闻达,却拥有一颗向恶的文胆,一支秃笔写尽小人物世界的沧桑。
  好话如同三春暖,冷言让心七分寒。有一种痛是无法言说的,因为言出必伤;有一种苦,不在自己的身上,别人是无法体会的。
  乡村的肌理是庞杂的,中国的乡村到底将走向何方?这不是一个静夜伏案独思的小文人能够解决的大问题,但是作为一位有草根情结的文人,虽无法成为乡村农民的代言人,而他看见,听见,许多人许多事杵在眼前,面对心中的块垒,无法做到熟视无睹,于心中却是有一座自我意识形态中树立良知的丰碑。夜深人静,他一定仰望过漆黑一团的天空,在闭着眼睛也能行走的田埂上踟蹰,独怅然而涕下。
  来源:《黄钟》第三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5-9 09:5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