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严复兴油坊(作者:刘明生)

9836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4-29 14:58:3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清光绪年间,黄桥镇北街上,有一严姓人家,该户祖籍苏州, 太平天国时(约1864年)因避战乱,举家迁徙黄桥。户主严展堂,在私塾教书,其妻赵氏,生育四个儿子。为维持生计,1906年,年仅15 岁的三子严士俊,便去镇东张元顺粮行学生意。学徒期间,严士俊肯吃苦,善钻营,逐渐显露出经商才能,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和器重。到后来,张老板见他能独当一面,担负重任,便将生意上的大事委派他打理,并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为妻。等到三年满师,严士俊已悟得不少商道真谛,也有了一点积蓄,决意自立门户,以图大业。1909年,他以租赁方式,接手经营镇东韩家小油坊。小油坊当时只有石磨三台、水牛四条及相关生产用具,看起来并不起眼,可谁也没想到,它日后会飞黄腾达。
  黄桥镇位于苏中平原,传统农业以旱作物为主,盛产黄豆、花生、菜籽,榨油原料充足。食用油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市场巨大,销路稳定。严士俊选定做榨油生意, 但此前镇上已有李广源、王利兴、李灼记等三四家油坊,特别是王利兴,具有相当规模,竞争与挑战不可避免。为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开办之初,无论严冬酷暑,严士俊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前往北行了解商情,与粮行老板洽谈粮价,挑选质优价廉的原料。回到店里,还得接待客户,验货、过斗、结帐,和雇工一同榨油劳作(当时店里仅用1—2人)。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精力体力消耗很大。但风里雨里,艰难磨砺,锻炼了他负重的脊梁,也使他逐渐从粮油经营的门外汉,成为驾轻就熟的行家里手,为日后创大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5043dp4e4e4z4euu5bnl.jpg
  在经商过程中,严士俊始终恪守职业道德,着眼长远,坚持做到:一是让利惠民,少赚点,多卖些,相同品质的货,卖价均比别家略低。 以价格优势,聚集了人气,赢得了口碑,逐步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是注重油的高品质。每次购进黄豆等原料,不论数量多少,都由店里专人先验,再由严老板抽样复检,确定等级作价。达不到标准坚决不收。原料不干,必须晾晒,为此专门修了一个砖铺的大晒场(约有几个篮球场大),由专人负责翻晒、收储。原料磨制前,先过筛去杂质,用风吹去泥沙。磨粉、蒸煮、压榨等工序,均有操作规定。榨出的油在缸里静置,挥发水分,沉淀渣滓,待到澄清时才能装桶。严老板还经常抽查,绝不肯有半点马虎。正因为如此,买复兴油坊的油吃了放心,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的共识。
  都说"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艰辛付出和精心运筹,小作坊逐步走出了一片天地,也有了些盈利。 挖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严士俊,为长久计,于1918 年,退掉租用的房屋,还清了外债,出资购买下生产工具,新建了10多间生产和门市用房,开办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油坊。 新店开张之际,文化涵养较深的大哥严维镛(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提出,辛亥革命之后,推翻帝制,兴建共和,国家图富强民族求振兴,为顺天时合民意, 店号取"复兴"为宜。严士俊觉得此名寓义深厚,甚为欢喜,便请字写得好的二哥严维雄研墨挥毫,将其裱贴在一块高约两米、宽约50公分的木牌上。从此,复兴油坊的招牌,便赫然立在三间店堂的木柜台一侧。真是天遂人愿,新店开张之后,便福星高照,生意也日趋兴隆。宽敞的工作间里,石磨转动,磨出粗粉,放进笼中蒸熟后,制成10多斤重的粉饼,包好箍紧,一层层叠加在木龙上,先用人工加力,再用几百斤重的巨石牵拉压榨。有的粉饼放进打箱或罐箱,用榔头锤压击打,随即黄澄澄的香油,便顺着事先凿好的深槽和缺口流出,滴进地缸中。阵阵油香顿时弥散开来。
  根据本地百姓的消费习惯,复兴油坊主要生产豆油,也榨花生油和菜籽油。为降低成本,严老板绕过粮行,自己直接到农村采购原料。为此组织了收粮队,配备了10多辆自行车,有的到附近乡村,有的长途骑行,前往兴化、姜堰、曲塘、溱潼、海安等里下河地区,与粮食经纪人或种田大户接洽、订货。 所购原料,路远的用船装运,路近的用独轮车推回。油坊还另设门市部,坐收散户送上门的原料,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喧声不绝。每次收粮队下乡或远行,均着统一服装,一路铃声不绝,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复兴油坊生产的油,除了少量门市零售,绝大部分批发,主要销往无锡、上海、南京。为此在外设了办事处,每处有二人,负责具体业务。一旦与购方谈妥,就打电话通知发货( 当时店里已装了电话),信息传递快捷准确。因外销量大路远,货物大多水运,油坊附近的茶水河里,每天都有空船靠岸,搬运工或肩抬或滚动,经过跳板,将重约四百斤的大油桶装上船。运货船有大有小,一般装10到20只桶,装满就启运。如此船来船往,一年四季,天天不停。严复兴除了卖油,还卖豆饼,本地农民用它养猪肥田,生意也很不错。
  严士俊认为,要办成大事,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因此他用工除了能吃苦,更看重人品的笃实忠诚,凡是表现不好的就坚决辞退。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展,油坊用工也从最初的几个人,逐渐增加到100多人,其中少数是木工、瓦工、篦匠、铁匠等熟练技工,大多数是生产操作和门市学生意的徒工。为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油坊开设了培训班,集中学习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的操作要领、各个工种的工作要求,传授财务、营销、管理的新知识新理念。培训班增强了学员的安全、质量、成本等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夯实了发展壮大的基础。同时,培训班还为本镇商家代培开店经商的新手,此事在古镇商业圈内被传为美谈。
  1925年,是复兴油坊发展中的重要一年。当时采用传统工艺,产销已达到相当水平,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哥严维镛提出使用机器动力代替水牛,严士俊也早有此意。有一次,他去黄桥电灯厂看望一位姓于的朋友,交谈中涉及此事,姓于的说他有位故交,是上海求新机械厂的技工,名叫周富元,此人因犯事逃难来江北投靠他。经引荐,严士俊觉得周谈吐不俗,便慨然留用并委以重任,还派他去无锡联系购买机器事宜。尽管花费巨大,要买还得借钱,但严士俊权衡再三,还是下了决心,于当年的仲秋,买回一台20匹马力柴油机。该机由水路运回,在码头卸货时,因为是当时镇上马力最大的柴油机,人们争相观看,场面相当热闹。机器投入使用后,榨油产量提高了两倍多,利润也成倍增加。到了1933年,因销量猛增,油坊又花大价,购买了一台广州产的80匹马力柴油机和一台小锅炉(后来换成大锅炉),管道直通大灶,阀门一开,蒸汽源源不断,改善了工作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榨油产量也比传统方法提高了五倍。油坊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到了1937年,时局剧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南国土沦陷,许多工厂毁于战火或被迫搬迁,民族工业受到极大摧残。为满足百姓生活之需,不少商人到江北黄桥购买食用油和豆饼,故而在这相对安稳的几年里(日军是1941年侵占黄桥的),复兴油坊抓住机遇,使大机器生产发挥到最大效率。日用原料最多时近三万斤,出油量也超过了三千斤,生产经营用房达到了120多间,其规模之大,实力之雄厚,在古镇同行里已无人可比。严士俊也因其在商界的威望,被众人推举,荣任镇粮食工会会长。严复兴之雅号,从此便远近闻名了。
  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时局动荡。因当局腐败导致严重通货膨胀,手中的金元券一夜之间就变成一堆废纸。所以,尽管复兴油坊当时仍保持相当的产销量,但利润却大为缩水,有时甚至收支倒挂,亏本经营。偏偏屋漏再逢阴雨,1946年,严士俊的长子严伯龄闯了大祸,被没收部分资产,油坊元气大伤,信心也受到了严重打击,甚至埋下了日后引发危机的祸根。到了1947年,店里已停止批发,只承接来料加工。迫于当时形势,严士俊将油坊交给次子严伯康经营,只身去了无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凭着他过人的经商胆识,先后开办了荣大粮行和复兴米厂(小儿子严伯余负责管帐)。该粮行和米厂也曾一度兴盛,但因内战后期,国民党败局已现,国统区乱象丛生,市场日渐萧条,加上一场特大洪灾,严家的店房粮食被淹没冲走,损失惨重,以致无力支付工人工资被起诉到法院,严士俊被迫变卖厂房设施,这些还不够补偿,只好再卖掉黄桥老家的20多间房屋才了结此事。好不容易捱到解放,可是1951年,严士俊因长子之事卷入一场政治风波,一脚失足,招来横祸,油坊全部资产被没收充公,被迫关闭。曾经响个不停的机声突然停止了,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从此烟消云散。那块曾经风光无限的店招牌,只能被锁进老屋,躺在岁月的风尘中,留下对往昔岁月不尽的眷恋和叹息。
  历经风雨数十年,复兴油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古镇黄桥首屈一指的大商号、名商号。究其成功之道,除了一般商家所具有的业主精明能干、吃苦耐劳,经营上薄利多销、和气生财等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
  一是注重财务管理。从开办之初,严士俊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无论多忙,每天都要把帐算清楚,做到收支盈亏心中有数。到后来油坊生意做大了,就让长子严伯龄做总账,三子严伯儒管分账。后三子因病早亡,分账便交给次子严伯康。除生产车间外,门市部、外设办事处也有专人记账,各司其职,分别把关。为提高水平,严伯龄参加过上海立信会计学校的函授,学到了不少财务新知识,在同行里较早采用了新式账簿,使账务管理更为科学、规范,为企业减亏增盈、积累资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重视金融借贷。生意做大了,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为确保原料购进、产销正常,油坊利用其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兼营钱庄业务,吸纳存款,发出钱票。钱票为原料款支付凭证,限期兑付现金,也可在市场上当钱币使用。因严老板人缘好、守信用,复兴油坊与金融商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当时江苏银行的重要客户。为方便办理业务,银行还派专人驻店,油坊为其准备了三间办公房,所需设施用品一应俱全。从此,只要有求,银行随时放贷,确保了资金流动畅通无阻。
  三是注重规模效益。严士俊认为,市场很大,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可拓宽新路。当镇北严徐、老叶等乡村有不少农户少量榨点花生油寻求销路时,他便开门大量收购,通过借鸡生蛋的办法,巧加外力,很快成了大气候。为办理此新业务,加之老号生产的油供不应求,所处地方已难以扩展,故及时在北关桥外,新建房屋20多间,配全生产经营设施(将20匹马力小机器搬去),开张了复兴油坊北号。与此同时,店里还代客加工榨油,收取加工费。严复兴还瞄准当时粮行的空白,大量收购小麦,加工面粉。据说古镇有七十二家烧饼店,黄桥烧饼为支援新四军打胜仗立了大功,但好多人并不知道,当时镇上做烧饼用的面粉,大多由复兴油坊供应。这当中的故事,也许还不少呢。除此之外,店里还腌制火腿、生产肥皂。通过多种经营,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如今当人们面对着那座具有传奇色彩的严复兴小楼,回望历史,总会想起"复兴油坊",这个黄桥老一辈人相当熟悉的店号,其创办人尽管因政治上的原因,过早的离去,他所创立的家业也中道衰落。但作为一个百年老店,它对古镇黄桥近代商贸繁荣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经营管理上的独到之处,对后人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复兴油坊的经历表明:个人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家族的荣枯与天下大势紧密相连。所谓时势造英雄,又所谓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兴业之路,走对了前程远大,走错了就满盘皆输。感悟过去,思考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正召唤我们为之奋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为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做出更大的努力。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十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4-29 19:2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1 03:3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这种v准备v不在vv在你咋v爸爸在v这咋深V这咋你咋vv这咋不咋vv咋咋咋bzzbdbzzkz.bzzzvvzvzbzzzzzbzv@zzvzvvv你咋满足57组织部b、这种不在这不在这88不v这边9中站执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