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钟》第二期:名家从这里走出 —贺黄桥小学110周年校庆(作者:56届校友 顾寄南)  

6946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12 15:24:5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有朋自黄桥来,告诉我黄桥小学今年110周年校庆的消息。刹那,客厅里谈笑风生,我老伴、女儿也卷了进来,共同的母校自然有着太多太多共同的回忆。
  在黄桥,有幸成为黄小的学生是很值得骄傲的。名牌、重点,教育质量高,学生素质好。因而,对于矢志于学、重视孩子小学基础的黄桥人来说,一向视黄小为孩子启蒙的首选。甚至,不少远在异乡的校友也将小孩送回黄小上学。而今,周边乡村发了财的农民为了孩子,竟千方百计在黄小周围买房租屋,一时“黄桥房贵”成了教育拉动消费的佳话。
  许多人都认为我是黄小毕业生,其实我仅在黄小上过半年学。那年我母亲从“东小”调黄小任教,我随母转学到了黄小,半年后,母亲调到山东父亲那儿,我当然跟到了山东。而我儿子、女儿都是黄小毕业生,一天不缺,正宗的。
d2f3cc070001bca3b622f4b8a4a6948.png
  古人言,“一日为师,终生为傅。”何况半年呢?不过,说到印象,我已记不起算术谁教,地理谁上,只记得语文何春芳老师,一天上作文讲评课,说着说着突然提高了音调,“这次写得最好的是顾寄南,我破例打了90分。《暑期记趣》,他写的钓鱼,一个趣字被他写活了?”怎么个“活”法?文中一段,“一条足有半尺长的大鱼,唿喇被我提出了水面,阳光下,鱼在蹦,我的心在跳,”下面是何老师用红笔打的索圈,旁批:栩栩如生。
  孩子是需要表扬的,从此我喜欢起作文来。那时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我巴不得周周大作,周周讲评。不久,经何老师推荐,我参加了学校文学兴趣小组,成了校黑板报小记者,平时做完作业便是写稿,几天不见文章上墙就浑身不舒服。有趣的是,当年的这一感觉居然延续至今。当年,不少人批评我“好出风头”,使我吃足了苦头,如今也有人笑我“不甘寂寞”。批也好,笑也罢。我还是要感谢黄小,感谢何老师,感谢文学兴趣小组,激发培养了我好出风头、不甘寂寞的劲头,使我一生都生活在不懈的追求之中。
  那时,几乎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兴趣小组:数学、地理、美工、器乐、集邮等等,应有尽有,为充分发展同学们的特长爱好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不知道现在黄小文学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只是经常在各大报纸的习作版中看到黄小学生的作品,看到黄小同学登上领奖台的身影。每当此时,我就想起著名喜剧家丁西林、生物学泰斗王德宝。他们就是从黄小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当年,为了纪念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李昆华提议,邀请所有副教授、教授、硕士、博士回母校团聚,题目就叫“百年学者母校游”,谁知一统计,竟有近300名之多。而今又是十年过去,从黄小走出的专家学者又不知多出多少了。
来源:《黄钟》第二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17 09:45: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17 09:5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18 07:2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的确出了很多人才,这是黄小的光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