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林任申:文华斋

2315人阅读  6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6 11:10:1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这是林任申先生的刚完成不久新作。

林任申

    清光绪年间,黄桥有大小数百家商店,店名大多带有“和”、“顺”、“茂”、“昌”,“仁”、“德”、“利”、“义”等字眼,但有一家店名很特别,叫“文华斋”。我小时候到他家买过笔,打过火油,但却不明白文华斋这三个字的意思,以为它与宗教有什关系,后来才知道什么关系也没有。
    文华斋店主姓石,祖籍安徽绩溪,建有石氏宗祠。十九世纪中叶,因避太平天国战乱,举家先迁至江苏溧水,后又迁至黄桥,始迁祖石城山。到黄桥后,石城山当即在迪祥巷、马巷买下两处住宅,十多间屋,可见当时他手上还是很有两个钱的。有钱归有钱,但总不能坐吃山空呀,光绪十年(1884),儿子石林甫在珠巷与罗家巷的交叉口也就是马巷头上创办了一家商店,店名文华斋。店房是租赁的何氏宗祠的十间屋,两间屋门面,后面八间作库房、店员宿舍和会客室。在七八十岁老人的印象里文华斋是一爿广货店,也就是百货店,其实,文华斋创办之初是经营纸墨笔砚和书籍字画的,如宣城的纸、毛笔,泾县胡开文金不换的墨条,婺源(今属江西)的歙砚等等。这与石氏祖籍安徽有关,安徽以出文房四宝闻名于世,石家开这样一爿店,传承安徽文脉,是很自然的事。文华斋出售文化用品,为什么不叫“文化斋”而叫“文华斋”呢?可能石老板认为“文化”二字太直白了,叫“文华”品位要高得多。“文华”一词有二解,一为文章的华采;一为“文化昌盛”之意,语出唐代诗人韦应物《寄皎然上人》诗:“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文华斋的“文华”应该是取第二种解释。取这个店名大概是告诉人们,这爿店是为昌盛文化而建,出发点很明确,由此可以想见店主的良苦用心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黄桥是一座千年古镇,文风很盛,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店家,文华斋独家经营,故而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三十多年的惨淡经营,石家积累了不少财富。
    1920年左右,石林甫病故。林甫生有三子:长子早亡,次子失明,他去世前将家业交由三子若愚掌管。若愚,字宝智,大概是取“大智若愚”的意思。石若愚的确是一个有“大智”的人。他当家时,兄弟三人都已各有妻室儿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还有几个亲戚寄养在家,加上店员、佣工,一家20多张嘴吃饭。考虑到家庭开支的不断增加,文化用品及字画生意也不如以前,他毅然决定转型,以百货为主业,兼营字画书籍。主要商品有服饰类:汗衫、背心、帽子、袜子、卫生衣裤、毛巾、套鞋、球鞋;化妆类:雪花膏、鸭蛋粉、发油、镜子、梳子、发夹;玩具类:万花筒、布娃娃;乐器类:口琴、凤凰琴、小风琴;医药类:鹧鸪菜、仁丹、大王油、十滴水等。文具类增加了一些新品种:钢笔、蘸水笔、铅笔刨、康果(泡墨水用),还有牙膏、牙刷、香烟、火柴、洋瓷碗等,名目繁多,不及细载,柜台内外的货架上琳瑯满目,应有尽有。
    文华斋的商品品种齐全,质量优良,还特别重视销售名牌产品,如皇后牌和蜜蜂牌的绒线,仙桃牌的祙子,缝衣针是礼和洋行的徳国货,钢水好,宁断不弯。姑娘、大嫂们说:文华斋的东西耐用!
    石若愚个子不高,瘦瘦的,老了拄根拐杖。他社交广,与当地的大门大户、地方名流多有交往,如民国初期国民党中将朱履先、黄桥商会会长叶裴成、万字会会长丁擎宇、醃腊行老板马修远、横巷的国会议员黄辟尘、江苏省董黄懿修、严徐庄的大财主严仲英、严锡侯等人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客人来了,领到店堂后面的小楼上坐。小楼上下6间,明代建筑,已有400多年历史,据传是当年何御史(曾任御史、按察司副使、太仆寺少卿)的梳妆楼。在这样的地方待客是够高雅的了,谁不愿意来?他在小楼待客,专用的紫铜壶烧开陈年雨水,冲泡出清香碧绿的龙井新茶,端至客人面前,品茗聊天,什么销路问题、资金问题、如何打通关节……都会顺顺当当解决。
    为美孚公司代销洋油的点子就是石若愚在与他们闲聊中萌生的。那时中国的工业落后,连一些低档产品都不会制造,造出来质量也不高,价格又贵,于是从国外进口。这些舶来品前面都要加个“洋”字,如洋钉(铁钉)、洋火(火柴)、洋碱(肥皂)、洋袜(袜子)洋纱(棉纱)等等。火油也是从国外进口的,叫洋油。当时黄桥虽已用上了电灯,但绝大多数人家还是点豆油灯、火油灯,所售火油,质量差,煤烟重,不经点。他的亲家何佛卿是清末秀才,曾在京为官,女婿何立生在北京读完高中,后毕业于某金融学校,能讲几国外语,英语尤为流利。石若愚把想经销美孚火油的打算告诉何立生,请他从中斡旋。何立生当时是上海某银行的高级职员,有几个外国朋友。美孚公司正想扩大火油在中国农村的销售市场,何立生跟美国人一谈,对方便爽快地答应了,且给予优惠:文华斋为美孚公司代销洋油,油卖完付款,卖不掉可退还。石若愚一下子运回了一船。美产火油质量高,经点,煤烟少,灯罩子不容易发黑。当时卖火油不是用秤称,而是用竹制的端子打。别人家一斤16,到他家打火油,一斤是173,一斤多出这么多,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下晚,文华斋门庭若市,队伍排得老长,洋油柜上,一个人忙不过来,要两个人忙。美孚牌洋油的包装是洋铁皮桶子,小包装一听30市斤,中包裝两小听,大包裝六听,外面都有木盒包裝,木盒上火烫“美孚”二字。正常情况下,文华斋一天要卖十几听四五百斤,多的时候还不止。除零售外,还做批发生意。为鼓励消费,购买达一定数量,免费配送美国生产的美孚灯座、灯罩,其灯罩无水泡、无花纹,光洁度好,点起来特亮。
    文化斋的火油生意起来了!火油成了它的主打产品,火油使它声名远播,石家也大大赚了一把!
    石若愚大钱要赚,小利不让。他还派人外出学习技术、釆购原材料,自制洋烛、洋碱,作坊在南坝桥外。文华斋常年用两名店员,其他是家搭子。为減少开支,做洋烛、洋碱没请工人,而是组织家兵家将动手,媳妇、姑娘没一个闲着,用他的话说,叫人人不吃闲饭。
    石若愚生活节俭,不图享受,几十年睡的一张简易六竖床,没有一块花板。他说,什么样的床不是一样睡?睡雕花大床就能多长一块肉?他自已舍不得乱花钱,但对社会公益事业却十分热心,不忘回报社会。春天施粥,夏天施药,痧药、仁丹、十滴水,店门口放一只缸,免费供应茶水,里面放上大麦芽或杭菊,冬天到上海购棉衣、棉裤,送给镇上和周边地区的穷人。平日,店中常备刀伤药和烫伤药,不管熟人生人认不认得,随到随上,分文不取。当时黄桥设有育婴堂,收养了一批孤儿,他也时常捐钱捐物。
    民国七年(1918),黄桥镇南的文明桥(又名南坝桥)倒塌,石若愚慷慨解囊,有重修文明桥功德碑为证。早几年,
    我老伴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本木刻本的小册子,书名《文明桥征信录》,上面
有“文华斋助大洋二十元”的记载。这本小册子是当年桥工办事处送给文华斋宝号的。
    石若愚1942年因病去世,享年67岁,葬于黄桥北十多里的申家庄。当时日军盘踞黄桥,人心惶惶,但前来吊唁、送葬的人还是很多,周边乡下一些得过他恩惠的人也赶上街为他磕头。1993年,也就是石若愚去世53年后,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他的大儿德章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水淋淋地站在面前 ,浑身抖索。问他为何这般模样,父亲说:我的房子没了,冷啊!德章与家人一琢磨,怕不是老爹的坟地被水淹了?就派侄儿启宇去申家庄查询。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听说他是黄桥文华斋的后人,就说你是问石善人的坟啊,封土早就平啦!后来拓宽河道……难不成墓地进水了?咳,这些年轻人真不懂事啊!这里我不想去求征梦的灵验与否,而是感慨于一个人做了好事所产生的深远的社会影响……
    石若愚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德章,次子德馨。他对子女要严格求,不让他们在自己店里学徒,而是送到外地去学,一个在靖江,一个在姜堰。他说,孩子在家里学徒学不到真本事。石若愚年事稍高后就将文华斋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坐在楼上出谋画策,指点指点。德章善经营,有管理才能,德馨字写得好,口才也好,德章主内,德馨主外,1953年泰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企业执照上企业负责人姓名为石德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德章接管家业后,仍然经营百货、文化用品及书籍。石家人回忆说,解放初期还看到商务印书馆寄来的订单。主打产品仍然美孚牌洋油,并增加了英国亚细亚洋油和德国德士古洋油。石德章继承先辈诚信经营的好传统,什么油卖什么价格,决不掺假,决不以次充好,洋油生意久盛不衰。
    石德章对社会公益事业同样关心。珠巷水龙局一直由文华斋管理,他父亲倾注了许多心血。解放前几年,黄桥战事频仍,生意萧条。石德章对水龙局事务未尝懈怠,并承担消防设备的多半经费,一直到解放初,珠巷水龙局的设备还很齐全:洋龙一部,铅皮水桶8副,木桶8副,照明用的荡火8,水带,金属救火帽。只要听到“咣咣”的乱棒锣声,德章、德馨老兄弟俩和侄儿启昌立即起身,召集浴室和铁匠铺的工人去救火。每年阴历六月廿三日火神菩萨生日,全镇举办水龙比赛,石德章总是亲自带队。为了争个好名次,实战时不出纰漏,出发前总要让参赛人员酒肉吃足。
    1949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文华斋代销美孚油的生意停掉了,而是到供销社批发。因名声在外,生意仍然兴旺。1956年公私合营,文华斋并入黄桥百货中心商店,办公室就设在文华斋那座小楼上。德章、德馨成为从业人员,靠工资吃饭。德馨1988年去世,76岁;德章1995年去世,87 岁。德章的夫人李玉春尚健在,现年101岁,笔者釆访她老人家时,她侃侃而谈,头脑很清爽,只是双目已经失明。
    1966年夏,红卫兵破四旧,阴错阳差地跑到石家,将他家珍藏的绘有神仙、山水的瓷器砸碎,将屏门后大量的字画、扇面还有一部木刻版的《康熙字典》焚毁,足足烧了两个小时。石启宇感慨地说,我那时年龄小,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究竟是些什么我还没来得及看呢!
    文华斋虽然不复存在,但他家的火油,他家的诸多善举成了黄桥人久远的话题。
201062日一稿
6
15日二稿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9-16 14: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老黄桥的故事!
     

签到天数: 187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9-17 08: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好!学习了!谢谢楼主提供。更谢谢作者林老的辛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7 09: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字简朴,叙事清楚,功夫很深。与当下的假大空形成鲜明对比。佩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7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朱巷、罗家巷倒是住了好些石姓人家的,不晓得可都有血缘关系?
     

签到天数: 3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0-11-2 14: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对,是一个大家族,还有马巷和米巷东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4 15: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到现在老人叫洋油灯还叫美孚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