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兴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官张珹  

10240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4-14 16:23:0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Val'璐ξ 于 2021-4-14 16:41 编辑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22.jpg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外交叫“诗赋外交”,用现代话说就是文化外交。古人主要以诗代言,使政治性很强的外事活动赋予浓烈的文学色彩,以达到沟通与协商的目的。
       中朝的外交历史即源于“诗赋外交”,早在大唐盛世,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唐朝诗人与新罗诗人常以诗词唱酬传播文风,增进感情,此后历代延续。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34.png
       明朝时,尽管朝鲜是藩属国,但由于长期受中华文明的浸染,其礼仪制度、文明教化让明朝人称赞不已。朱元璋将朝鲜定为不征之国后,“诗赋外交”便成了中朝外交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开创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外交模式。
       为彰显大明王朝的武功文德,朝廷多次派遣文臣出使朝鲜,从事文学交流,在众多的使臣中,有一位叫张珹的泰兴人。
       张珹(1425—1470),字世琏,号西庄,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泰兴籍外交官。
       张珹生于官宦之家,泰兴张氏三凤堂后裔,父亲张忠任江西饶州知府。张珹自幼聪明,十岁能诗文,二十六岁乡试中举,后进太学,“以诗赋翰墨驰名”。
       虽说未曾进士及第,但学博才优、词翰美赡,张珹的人生还是一路开挂。天顺五年(1461年)荐辟授中书舍人,朝中公文诏书多出其手,时有“张半朝之称”。天顺七年(1461年),张珹出任会试内帘官,负责礼部阅卷。
       天顺八年(1464年),宪宗皇帝朱见深登基,按例向藩属国颁发登极诏。是年二月,张珹被选为副使,赐一品服,与太仆寺丞金湜一同出使朝鲜。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38.jpg
       出任文学交流的使臣,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风貌,既要有能言善辩的外交口才,又要具备坚实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德行修为。当时,张珹以一个举人的身份被选中自然感到特别荣幸。
       我们不妨盘点一下,自大明定鼎之初诗赋外交的历程,以及担此重任的都有哪些人物。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遣偰斯至高丽颁即位诏,开启了诗赋外交的先河;建文三年(1401年),朱允炆派遣礼部主事陆顒、鸿胪行人林士英出使朝鲜,形成了诗赋外交的基本格局;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新君景帝派翰林院侍讲倪谦、刑科给事中司马恂出使朝鲜颁登极诏,开创了诗赋外交的新局面,标志着这一外交传统的完全形成。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40.jpg
       张珹一行赴朝的任务除了宣读宪宗皇帝的登极诏书外,主要还是赓续诗词唱和的外交传统,彰显大明王朝的强盛国力和文德风范。
       出使朝鲜之前,张珹做足了功课,他向四年前出使过朝鲜的礼科给事中张宁详细了解了朝鲜的风土人情,连负责接待的官员的品质、特长和喜好都一一进行咨询。
       三月二十四日,张珹一行奉命出京,虎节龙旌,浩浩荡荡一路东去。他们携画工同行,“徙境而图,触景而咏”,从燕山(北京)至鲽城(汉城)四千余里,未曾片刻闲暇。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44.jpg
        张珹第一次度越山海,踏进异国的土地,穷览物华,阅尽奇珍,不禁思如泉涌,吟咏不辍。
       鸭绿江畔,抚今追昔,深感责任重大,“鸭绿江头万顷波,今朝又载使星过;……龙池凤沼相违久,回首其如感慨何”。
       大同江上,豪情满怀,顿觉皇恩浩荡,“朝鲜尚在江之东,诏从天府来从容;恩波阔似此江水,千秋万古长朝宗”。
……
       避过八渡河,六越高岭山,历经一个多月的舟马劳顿,张珹一行终于到达汉城府。五月十八日,朝鲜世祖备法驾迎诏敕于慕华馆,又至景福宫勤政殿受诏敕。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46.jpg
       朝鲜对此次明使的来访甚为重视,任命礼曹判书朴原亨为远接使,至鸭绿江畔的义顺馆迎接。朴原亨是世宗文化运动的骨干,朝鲜最具文才学识的知识分子,也是这次文学交流的朝方代表,这已是朴原亨第四次接待中国使臣了,可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张珹一行的到来,受到朝鲜百姓的热烈欢迎,“闻诏从天来,欢抃式瞻仰;骈肩夹周道,迎乐合群响”。那场面可谓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礼乐齐鸣。
        朝鲜文臣儒士对金湜、张珹二人极尽溢美之辞,嘉善大夫艺文提学世子右副宾客李承召赞曰:“今太仆、舍人两先生继倪、陈数先生之后,其学行之高,文雅之美,蔚然前后相望。”朴原亨捧人的水平更是登峰造极:“双凤飞从云阙下,二星光带玉皇荣。”
       颁诏完毕,接下来便是文学交流的环节,登楼游江,赓酬唱和,大有采风之意。这一环节,对于“博究群籍”的张珹而言自然是小菜一碟,在整个游乐过程中,张珹往往作为唱和的首倡者,每有所作,朝鲜文臣必有所次,参与唱和者多达41人。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50.jpg
       这次行程中,张珹与朴原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往返几两月,敬爱如一日”。朴原亨“进退有仪,应酬惟谨”,被张珹赞为“博雅君子”;张珹的诗词唱和令朴原亨“忽得佳诗神觉爽”。期间,二人互赠礼物,张珹将钱塘王应奇所画的梅花赠送给他。朴原亨一生爱梅,亦是画梅高手,得此礼物,激动不已。
       为了纪念张珹一行的这次访问,朝鲜国王命令其臣取纪行题咏之,加上他们应酬唱和的诗篇汇刻成册,取名《甲申皇华集》,也算是这次文学交流的成果汇编。
       对于张珹而言,以品阶不高的职位被赐一品服出使朝鲜,是莫大的荣耀,因此他恪守使职,不负宠恩,以维护大明王朝威望为己任,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出访期间,共作诗59首,文3篇。
微信图片_20210414161653.jpg
       张珹对朝廷的忠心日月可鉴,这种忠心源于其至孝的本质,张珹“孝感动天”的故事在泰兴广为流传。
       据嘉庆《泰兴县志》记载:“父卒,哀毁骨立,将葬前数日大雨雪,与兄琳呼天而泣,及期开霁,葬毕雨雪如初,人谓孝感所致。”
       张珹出访归国四年后便撒手人寰,年仅四十六岁,“举朝公卿无不挥泪”“中朝人士靡不嗟悼”。
       万历县志有评语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国宝早摧,国香先萎,悲夫!”
作者:印九红
来源:延令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4-14 19:4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肇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