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2-25 14:44:3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米巷在现黄桥镇十桥中路东侧,东至潴水墩,向南经牛集场通到珠巷口,向北小道通往三柳庄,西到永昌桥(俗名米巷桥),折向北经东河沿直到永丰桥,全长300多米。此巷原来叫什么,谁也说不清楚。相传约在明末,镇东南10多里的于庄,其大房的第11世孙慕春公中了秀才后,将家搬到了黄桥,居于此巷中。 到第16世乔年公时家道殷实,常与弟引年在地方上做赈灾济困诸善事,颇为有名(见《泰兴县志》)。乔年的儿子大椿是武秀才出身,曾代理安徽庐州卫守备(庐州即今合肥,卫是运送漕粮的官署名,守备是负责押运漕粮的武官)。丁大樁熟知当时出名的米市如芜湖、大通等地的粮价,叫家中人做起贩卖粮米的生意,并在巷中开设丁万昌米店。他的二弟台州同知丁桂,也叫家人开设丁均昌米店,家道更为兴旺。此后,丁氏族人纷纷效仿,开起粮行、米店,整个巷中米店成林,于是有了“米巷”这个名称。
米巷中的粮行可能为黄桥各行 之先、百业之基。据载,米巷中的粮行,仅北街吴恒丰桥到直来桥不足200米长的小街上,就有28家之多。街道两边粮屯对峙,推粮小车(木制独轮车)头尾相接。当初,黄桥的十桥中路原是条运粮河 ,可能为丁氏所疏所开,米巷中的粮食生意做大了,河中粮船往来穿梭岸上车、人拥挤,从早到晚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黄桥商界有句俗语:“粮食是个头”,因而每天几乎各行各业都要派人去“北行”指北街的粮行)打听粮价,作为本行业价格起落的参考。
除北街河边粮船较多外,西寺桥沿河码头的粮船也是日夜装卸,吞吐数量不逊于北街,脚行工人号子声连绵不断,船民排档争吵声时起时伏,一片繁忙景象。如此盛况绵延数百年,到解放前黄桥粮行之多,为泰兴之冠。据载,清光绪年间(1875年一1908年)就有90多家。其后超出百家,米巷巷小,容纳不下,很多粮行开到了黄桥的其它大街小巷。
由农业而工业,由工业而商业,黄桥的富庶和繁荣可以想见。钱多了的商人,一要兴建豪宅,以示阔绰并享乐;二要将钱投入人才的培养上。豪宅方面,米巷有丁文江故居可证。此宅为清代园林建筑,花园内雕梁画栋,檐牙飞空,多竹堂、桂花厅、小渔舟、蝴蝶厅错落有致,假山、鱼池、修竹、乔木相映成趣。由于陈毅、粟裕在此处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故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不仅丁家,还有韩家及其他家。人才方面,丁文江在米巷可为魁首,是我国地质学泰斗。君若有兴,请读黄桥当今名儒林任申先生所撰《丁文江传》。
丁文江的先祖在黄桥开米行而产生了米巷,米巷诞生了大名鼎鼎的丁文江。
作者;黄桥在线小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