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最怕被套路,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招。针对销售误导、产品设计异化、噱头营销等行业乱象,银保监会日前发布了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1版)。 这份负面清单包含73条禁令,涉及产品条款表述、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产品责任设计等部分,都和保险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记者梳理发现,负面清单指向非常明确,既可以督促保险公司做好保险产品开发、销售、回溯等全流程管理,也可以成为保险消费者的一份避坑指南。
从产品条款表述方面的负面清单来看,“条款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不通俗、不易懂,不便于消费者阅读理解”“条款中设置不合理的约定限制消费者合法权利”“条款中对于理赔材料的要求不合理”等内容非常有针对性。 显然,这些负面清单直指保险业的顽瘴痼疾。保险产品太复杂,“看不懂”“理赔难”一直被消费者诟病。“看不懂”主要是保险条款晦涩难懂,专业性太强;“理赔难”则是理赔材料繁多,理赔流程复杂漫长。 很多消费者反映,保险售前、售后“两重天”情况普遍,投保时似“火”,理赔时似“冰”,尤其是因合同条款纠纷引起的“理赔难”案例层出不穷,提升理赔体验迫在眉睫。 一位保险监管人士说,对于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国外保险公司通常是为客户寻找理赔的理由,可赔可不赔的以赔偿处理,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则是去寻找拒赔的理由,很不应该。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要擦亮眼睛,选择保障完善、产品性价比高、理赔服务好的保险公司。 从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方面的负面清单来看,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产品,为追求营销噱头,在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定价基础的情况下,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承诺保证续保等引发业内关注。 近年来,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短期健康保险,以低保费、高保额等作为营销手段,迅速蹿红网络,保费收入年均增速超过30%。
保费较低保障程度高,看起来很不错,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数百万保额多是噱头,从目前理赔情况看,超过百万元的理赔案例极为罕见。”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说,如果属于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到了第二年该项病种成为既往症,保险公司对既往症一般不保,短期健康险便无法续保。 在产品责任设计方面,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产品设计雷同、同质化严重现象进行了批评,希望能有所改进。 产品同质化一直是保险消费者吐槽的焦点。有消费者称想给自己买一份医疗险,但在几个第三方平台对比产品后发现,各家公司的医疗险虽然产品名称不同,但价格、保障范围都差不多。 “寿险公司一年报备的产品上千种,适合老百姓的产品却不多。”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很多保险公司仍是在卖产品,没有真正满足消费者实际风险保障需求,这导致销售效率低、客户体验不佳,投诉率、退保率居高不下。 实际上,不同群体对保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心脏病风险可能高一些,有的人可能糖尿病风险偏高,保险公司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随着国民保险意识不断提高,消费保险已成为许多人自发自觉自主的行为,人们期待更完善的保险保障和更好的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要少些套路,多些诚意,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议消费者货比三家,选择实力较强、服务较好的保险公司投保,在购买产品前让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师量身设计风险保障方案,在自己购买能力之内将“保障”做到极致。(谭谟晓) 摘自;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