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21-1-7 11:23:1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泰兴历史上有两部说唱本在民间广为流传,《扒抢记》和《玉如意》。然而民间却有俗语:“黄桥人不唱《扒抢记》,殷家庄不唱《玉如意》。”这是为何呢?
据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因连年灾荒,民不聊生,雁岭村尹正纯等人率众“扒抢”黄桥富户丁椿粮仓。清光绪年间,民间说唱艺人根据农民暴动的这一事件,编撰唱本《扒抢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贫苦农民的盘剥压迫、欺行霸市的行径。这部唱本分上下两卷,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作者不详。
丁椿,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的高祖。
据光绪《泰兴县志》记载:丁椿,字古园,嘉庆材勇,振园大夫,江西袁州卫守备。乾隆年间,先祖绍宗输巨资赈灾,“膺优奖”。二十年后,父亲丁乔年助赈灾民,“救焚拯疾”,深得乡民爱戴。
丁椿为官后从事漕运,负责管理调运朝廷公粮,熟悉各地粮价,遂做起了粮食生意,很快发家。后来他的兄弟们见有利可图,便纷纷仿效,开起粮行、米店,在黄桥形成米市,人们称之为米巷。《扒抢记》中描写当时米巷的景象:“米巷摆的米铺子,家家纳牒做陆陈。”
米巷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丁椿承父遗志,捐腴产在米巷设立丁氏义庄,用以赡养同族,“施里中棺药”。
丁椿虽然热心社会公益,但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却做了一件大错而特错的事。这年,泰兴先旱后涝,颗粒无收,佃户们向他借粮度荒,知县李震也出了面,他坚决不允,结果引起公愤,引发王舜年、尹正纯为首的农民暴动,哄抢了丁家的所有粮仓,并捣毁部分房屋,至今民间流传“二月十二百花生,三月十二抢大椿”。
但是无论如何,黄桥人还是比较感念丁椿家族的善举的。虽说《扒抢记》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事实,但是从黄桥人的情感层面来讲,如此对待这样一个颇有善举的家族,感觉是一种诋毁,似乎有些不公不妥。所以,黄桥人是很抵制这部说唱本的。
《玉如意》是一部章回体说唱本,讲述的是姐妹易嫁的故事:邬府长女云英嫌贫爱富,临嫁前不肯上轿,邬公只得以次女琼英代嫁郝砚耕。后来郝砚耕高中状元,琼英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长女云英所嫁之豪富钱家却因贪赃被籍没,穷困潦倒。
玉如意人物 这部唱本的作者严振先,字鹏飞,号南池,泰兴新市严家垈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吏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
严振先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夏日母病,他不避蚊虫叮咬,彻夜卧于蚊帐之外,侍奉母亲。母亲知书识字,喜听古事,尤其喜欢听鼓词,严振先常为母亲讲述诸史故事,或说唱弹词。据说《玉如意》就是他在迎母进京乘船北上途中为母亲编写的。
《玉如意》以泰兴南门外殷家庄邬、郝两姓儿女亲家为原型,参以社会人情冷暖和民间传闻,演绎成书。这部说唱本赞颂了清官和贤淑女子的美好品德,强烈谴责了贪官和负心人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道德,揭示了封建社会宦海浮沉、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是一篇具有警策意义的“劝世文”。
唱本中,云英的嫌贫爱富、好吃懒做,令人不齿,钱家的贪赃枉法更是令人深恶痛绝,致使殷家庄人集体感到脸上无光,如芒在背。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所以难怪殷家庄人不愿唱这部戏,丢人丢到家了。
玉如意刻本 这两部说唱本都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作品,是对封建时代社会的真实反映,对传承和发扬地方语言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唱本写于旧社会,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评继承。
至于“黄桥人、殷家庄人”也不必在意,人间自有公道,历史自有公论,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唱与不唱估计现代人已经不放在心上了。
(来源:延令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