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20-12-2 16:13:1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Val'璐ξ 于 2020-12-2 16:15 编辑
笔者曾于2019年元月在本公众号发过一篇题为《泰兴桥名知多少,今日且说大生桥》的文章,对位于泰兴城西南十里的大生村的“大生桥”作了一番专门的介绍,只是那篇文章,对其由来的探究偏重于神话传说的文化传承,而对其历史的考证则似乎有点苍白,故而总想弥补一下。今之新考,显然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证了,于是这一考证引出了两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这两个人物,当是泰兴历史上有名的廉吏贤士,一个是道光二十八年的举人泰兴知县张行澍;一个是有“智慧女神”之称的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江苏省原副省长吴贻芳的高祖——泰兴出生的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帝师、三部(礼、刑、吏)侍郎吴存义。此二人皆与大生桥这个桥名,这个地名有关。
呈东西向的大生桥,跨在老天星港上,为五孔拱形石桥(现有两孔已埋于两岸泥土之中),如长虹卧波,至今古韵十足,风韵撩人,它是泰兴市境内最古老的石桥,桥面麻石车辙印痕深陷,仿佛像一位历史老人讲述着它经历的风雨沧桑。据《泰兴县地名录》载:“大生桥,原名大孙桥。明正德年间张育宁建。后村以桥名,讹为大生桥,相沿至今”。大孙之名何时变为大生的呢?从《泰兴县志》上去查找,康熙志上为“大孙”,而民国志已称“大生”了。但在撰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光绪志上,却两名并存,其中“乡聚”“河渠”的条目中称“大孙”,而在《辅辖图》中却标为“大生”,这说明清光绪年间二名同时流行。大孙与大生,命名方法上有点不同。大孙是以姓氏命名,而大生则带感德之义了。
据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大孙桥处同治元年建有张公祠,祀张行澍。张行澍,字瀚门,河南祥符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举人任泰兴知县。这一年夏六月,飓风大作,江水暴涨,大水淹进县城,平地水深数尺,沿江百余里一片泽国,房屋漂没,灾民无数,受灾的百姓全部“露栖”。幸好,泰兴百姓遇到了一个廉吏知县张行澍。这个张行澍廉洁奉公,生活清贫,是一位少有的勤政为民的清官、好官。他很孝顺母亲洪氏夫人,到泰兴任知县,他遂把母亲接到身边。张母不肯清闲,跟在老家一样,整天忙着纺纱织布。张行澍挤出有限的生活费用,采办棉花等物资,支持老母织布济贫,以至一年四季后衙机杼之声不绝于耳。冬天,张行澍将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拿来救济穷苦百姓,自己却不肯留下一件新衣过年。这样的一个好官,眼见着泰兴的百姓,尤其是江畔的天星港这边的百姓受了这么大的灾,他怎会无动于衷呢?岁大饥,民相聚,“吃大户”开始兴起,时称“吃麻雀儿会”,灾害很快就要引发动乱。张行澍急召集官吏和地方上的乡绅商议集赀,决定按人口赈灾,发放口粮。
这当儿,时任云南提督学政的吴存义(吴贻芳的曾祖父)正好回家乡治丧,于是倡议赈灾,并亲自到富户家中劝捐。知县张行澍更是大力组织富户响应。富家拿出钱粮,吴存义总是长跪说:“我为数十万灾民跪谢啦! ”大家为吴存义和知县的诚意所感动,一个多月共捐钱十九万余缗。行澍、存义二贤用这些钱购买米谷,核户计口后,再用小船运到大孙桥分发给灾民。《清史稿》载“吴存义,字和甫,江苏泰兴人。道光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二年,督云南学政。边徼士风敦朴,存义力为提倡,文风改观。回民煽乱,存义按试永昌竟,出郭数里,城中火起,待学使去而始发也。二十八年,丁母忧归。会江北大水洊饥,存义议赈,躬诣富室劝捐,多感其诚,出赀购米穀。存义棹小舟散给饥民,全活甚众。”当时,灾民望着一船船运来的救灾粮,高兴地说:“船到大孙,灾民大生!大孙桥成了我们的大生桥了。”于是,大生桥的名字这样渐渐叫开了。
第二年,知县张行澍又组织百姓加固江堤,疏浚河港,从而消除了潮患。《泰兴大事记》录曰:“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县张行澍修筑北自庙湾、南至王家港(今天星桥)江堤,长辈8000余丈,高聚物丈,宽5尺,基宽3丈,人称张公堤,以志其功。”张行澍离任泰兴后十余年期间,泰兴西乡因江堤高筑,多次成功抗御水患,田谷连年丰收,百姓念念不忘他在泰兴留下的恩惠仁爱。后来,张行澍任江宁知县,因太平军起,他去上元拜访知县刘同缨,见刘在衙门上用朱笔书了“毋害我百姓,愿以身代”几字,遂表示回去亦书此字,而策马回转,不料刚出城门,即遇太平军,张行澍不愿受辱,即从马上跳江殉难,历史的悲剧的一幕也就由此而定格。张行澍死后,家徒四壁,一个叫孙寅的泰兴人因事到河南去,路过张行澍老家,目睹张家清贫之状,不禁凄然泪下,拿出盘缠来帮助张的家人。泰兴的百姓得知张行澍去世消息,为纪念他的“大生之德”,于是在县城和大孙桥旁同时建起两座张公祠,意在让张行澍永远能看到泰兴西境平安,民得大生的景象。时任吏部侍郎的吴存义也为此专门撰写了《大孙桥张公祠记》,以表达了泰兴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
大孙桥是西江口与泰兴县城之间的一处重要桥梁,历史悠久,自张育宁修造至今,期间又几次维修,个中又有许多的故事。它的修建,它更名为大生桥,皆沉淀了很深的文化底蕴。泰兴的名桥有许多座,然而像大生桥这般既特具历史价值和历史故事,又完好保存至今的,恐怕难有出其右的了。大生桥,是两位非凡之人成就了它,使之成了非凡之桥,非凡之地。轻轻拂开它尘封的历史,它的绚丽的光辉竟是这样的灿烂,我们不能不为之而激动,更不能不为它的不凡的由来,为它相关联的历史人物、神话美传而浮想联翩,而深深的受感染,深深的沉浸其中和深深的陶醉其中!
(来源:乡风儒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