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曲水飞虹缀黄桥

3342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24 09:13:1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明桥

    古镇黄桥历史遗存丰厚,有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历史风貌的古街区,有24条古巷道和众多的庙宇祠堂,名人故居。特别是那些古色古香、独具魅力的老桥,默默地跨越历史的河流,承接着古镇的既往,更启迪着古镇的来今。
    黄桥自古河流众多,有“大川环于外,小港横于中”之说,是典型的水乡小镇。河道纵横,各式各样的桥也便应运而生。光绪乙酉年(1885)《泰兴县志·河渠》载“黄桥有永丰、拱辰、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可以想见黄桥桥梁之众。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静卧水波的桥梁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或塌圮或拆除或淤塞。如今,黄桥镇屈指可数的古桥也就剩下“文明”与“致富”了。
    文明桥位于黄桥镇南,原为木桥,俗称南坝桥。
民国六年(1917),文明桥因河水冲刷轰然倒塌,后来人们见到的文明桥则是民国七年(1918)重建。
    文明桥横卧于分(分界)黄(黄桥)河上,为单孔拱形石桥,长33米,宽7米,真高8.18米,巍巍壮观。上下各有22级台阶,为便于车辆来往,台阶中设有40厘米宽的坡道。桥正中有方形巨石一块,雕有鱼跳龙门图案,刀法流畅,栩栩如生。两侧有栏杆,饰以兽头、流云。正中为阳刻“文明桥”三字。桥拱矢两侧石柱上有对联两副。
    东侧是: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笔峰景秀,湍水波湉。上联介绍黄桥的水系历来属淮河水系及其流向,下联描写水的流势及附近的景观(原有土山一座,名笔架山),这副对联在水文史上颇有价值。
    西侧的对联阐述了桥孔的功用及水桥构成的迷人景色:功侔鞭石,顿教险坎平康;景泻卧波,重睹离明景象。
    这两副对联是清末泰兴名家金鉽撰书。金鉽(1869—1950),字范才,一字式金,号蘅意,别号陶宦。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方志学家。金鉽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1895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金鉽是签名者之一。辛亥革命后第二年,金鉽被公推为泰兴县第一任县长(当时称民政长)。金鉽博学多识,曾受聘任襟江学堂总教习(校长)、如皋安定书院山长(校长),与金鉽共同参加纂修《江苏通志》的柳诒徵,称其“精博罕匹”。
    除了为文明桥题写了两副对联,说明当时的文明桥属于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之外,金鉽还撰写了重建文明桥碑记。
    当然,碑记的发现是很偶然的。几年前,黄桥镇的朱永昌老人去亲戚家串门,亲戚告诉他文明桥有个石碑,现在某某人家围墙外头。朱永昌第二天就骑了自行车到那边一看,果然有半块碑,碑上还有字。他赶紧通知黄桥镇政府,镇里随即派铲车把石碑拉了回来。这半块碑拉回来之后,大家发现石碑上“重建文明桥记”几个字依稀可见,在场的人都很兴奋。朱永昌老人用拖把沾水一擦,石碑上的字迹清晰起来。大家把石碑上的文字拓印了下来。虽然只有一半的内容,但是还是看出了碑记是记载的民国七年(1918)黄桥镇重修文明桥时的这半块静静地躺在何氏宗祠里的石碑,为青石石材,碑厚20厘米,宽85厘米。1979年,河道治理拓宽时,原文明桥被拆除,重建碑记失踪。目前,石碑只残留了上半段,下半段不知去向。黄桥的有识之士,正在四处寻访石碑的下半段。
    根据金鉽的碑记,再加上其他旁证,可知文明桥原名南坝桥。传说明朝时就有此桥,桥面有两条车行道和三条人行道,这在当时是罕见的。但到了民国初年,文明桥已经破败不堪,人们过桥时行走艰难。黄桥人朱履先的堂兄朱励生决心重建文明桥。当时朱励生在外当县长,他找了很多黄桥地方上的绅士捐助,发动大家共同出资修桥。
一些故事。撰写碑文的正是金鉽。
黄桥人历来关心公益事业。重修文明桥时,黄桥人保持了这个优良传统。黄桥的猪、油、酒同业协会,各商家及个人纷纷解囊,共襄善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裕泰和茶庄的捐款。裕泰和茶庄店主为胡炳衡老先生,他原籍安徽绩溪,到江苏经营茶叶生意,重修文明桥时,他两次捐款大洋60块,这在文明桥桥工办事处颁布的《文明桥征信录》(征信录是旧时有关经手公益款项收支情况的报告书)和重修文明桥功德碑上都有记载。
    根据碑记记载,当年,朱励生为重修文明桥,历尽千辛万苦,从黄桥的乡绅名流、各大店铺募集了大洋12740块,又用两年的时间把文明桥重新建好。重建后的文明桥为拱形单孔大桥,桥下设有纤道。
    文明桥在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桥下设有纤道,因桥下流水湍急,(有两句牌儿经这样描写道:南坝桥白浪滔滔,北关桥小脚难跑。)船只上行时,非数人拉纤不可。逆水行舟,纤绳稍一松动,船只就会迅速倒退回去,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因此,文明桥桥拱下部设有近1米宽的石纤道,供纤夫直接穿越桥洞而无需从桥头绕道行走。这是一般桥梁所没有的。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知晓当年募筹建桥的盛况,但从另一座曾经与文明桥同枕一流的直来桥重修碑记上,仍然可见一斑:“时在甲子春初,诸子邀余同赴真武神庙,共议估工定捐诸事……奔驰数日,载列捐银四百余两。阙后设局办公,置买石料,丰翁与侄持筹数月余不兴焉。越至仲秋水浅,势可动工,择吉于九月初十,匠师兴作,高下悉如旧制,而广阔稍倍于前,盖便于徒行,尤利于车载也。”碑为清嘉庆十年(1806)立,所述重现了那时捐投踊跃,桥梁更新,天祥人和的景象。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雄伟壮观的文明桥成了黄桥的象征,可惜的是,1979年拓宽分黄河时被拆除了。人们闲谈时,提及此事无不扼腕:“这么美的一座桥,拆得太可惜了。”值得庆幸的是,2001年,黄桥镇人民政府顺乎民意,筹集巨资,按照原样再次重修文明桥,使其重现昔日风采。只是因为拓宽后的分黄河河面太宽,单孔石桥无法建造,因而,移址于镇北的直来河上,但那方民国七年的功德碑仍矗立于文明桥头,向人们讲述着关于黄桥,关于文明桥的历史。
    和文明桥不同的是,致富桥兼具历史文化和战争烽火的熏陶,它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的现实意义无可匹敌。
    致富桥位于黄桥镇公园河上,是一座由麻石建成的小石板桥,长不过4米,宽2米多,低矮的栏杆和方形石柱上也没有过多雕饰,但它却是黄桥古老而辉煌的历史见证。
    致富桥原来不叫致富桥,而是叫“知府桥”,是为了纪念广平府知府何棠而命名的。
    何棠,字爱之,黄桥镇人,明正德辛未年(1511)进士。初任礼部祠祭主事,因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深得礼部尚书毛澄器重。没有几年,便升任员外郎。正当他平步青云、春风得意时,在政治上却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
    正德年间,朝臣刘健在与宦官刘谨的斗争失败后,倾朝开始了严重的宦官政治,因而导致吏治腐败,全国陷于极度动荡和危机四伏的情势之中。而正德皇帝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仍念念不忘外出寻幸。何棠与一些正直的同僚劝谏,受到廷杖。后何棠被外放直隶广平府知府。何棠为民请命,在呈奏改革官租驿传、减少马种、捕治豪强方面做了许多事情,百姓大为悦服。
    嘉靖元年(1522),追录先朝谏阻武宗南巡的有功之臣,加何棠三品俸。不久,何棠因病告老还乡,月余即辞世。何棠死后,葬东原父茔(今黄桥公园内),为纪念这位家乡先贤,黄桥人将墓旁的石桥命名为“知府桥”。
    知府桥之名沿陈了三百余年,直到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时,才更名为“致富桥”。但土生土长的黄桥人至今仍改不过口来,依然叫作知府桥。何棠父亲何岷的墓志铭(泰州名进士储  撰写1978年,黄桥拓宽东大街和口巷街时,致富桥被拆除。1979年,为纪念黄桥决战胜利4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来黄桥拍摄《黄桥决战》影片外景,导演说,新四军六千健儿和黄桥支前的民众就是从致富桥奔向前线的,少不了这座桥啊!为再现当年粟裕将军率领新四军将士从致富桥上奔赴前线的真实情景,大家四处寻找旧石,在致富桥原址北侧按原样修复,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桥复活了。
    1998年,黄桥镇小城镇改造时,再次拓宽街道,为保存这座具有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小桥,致富桥北移130米重建。但由于北面河面宽,原有桥石板长度不够,就新增添了部分石料,将其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桥,那块“致富桥咸丰已未年里人重修”的桥栏板仍嵌于桥上。
    致富桥、文明桥是黄桥人引以为骄傲的两座桥,它既彰显黄桥人的聪明才智,也寄托着黄桥人对文明、致富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何棠墓前的石龟、石马、石羊等,现仍陈列在黄桥公园内。
     

签到天数: 1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1-1 10: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了解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 15: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原帖由 清风 于 2007-11-24 09:13 发表
文明桥

   桥正中有方形巨石一块,雕有鱼跳龙门图案,刀法流畅,栩栩如生。 ...


看来我猜对了,这块石头果然是文明桥的遗物啊。
334.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4 17: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建议拍点照片放上来,那样就更直观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