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千年古镇黄桥

1646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5-31 13:37:0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1940年10月,陈毅、栗裕率领新四军黄桥一战,威震华夏,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陈毅元帅即兴赋诗,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和美好的向往。一曲《黄桥烧饼歌》随之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迎来了时代的新曙光。

    黄桥,是江淮河汉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泰兴置县时,这里已是一大集镇,时称永丰里。《明史•地理志》载,元末明初定名为黄桥镇。历史上的黄桥“襟江临海”,在长江演变的过程中,诸沙洲发育成陆,洲间夹江日渐缩窄消亡,形成众多河港,黄桥地区的龙开河(今东姜黄河)、龙游河(今分黄河)、老龙河(今如泰运河)、小龙河、季黄河等河道受长江水位和海潮影响,由长江注水按自然流向入海,故古称江海水系。

    据史料载,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泥沙大量淤积,致使淮河、洪泽诸湖湖床底淤高,造成淮水居高南下,江水北流逐渐改为淮水南流,黄桥地区始用淮水。明宣德六年(1431年)辟两泰官河漕河,水运长盛不衰。借漕河过境之利,形成江淮之间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大大促进了黄桥集镇的经济繁荣。此间淮水充盈,又有江水补充,成为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明弘治八年(1495年)以后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间分黄夺淮,漕河及其它主河道沿线设支流坝,自此淮源时断时续,加至河道弯曲淤浅,江水引不进,蓄不住,排不出,黄桥及周边地区虽水网密布,沟壑纵横,但河不成网,水系紊乱,断沟呆塘多,农田产量低而不稳。易受旱涝以至大面积还旱,土质日趋沙化,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明人周崇儒《八景诗次谢侯韵•丰里春云》中云:“紫气东南浮,郁郁出烟屿。岁旱方虫虫,望尔作霖雨”说明,当时黄桥地区商业虽然较为发达,但大宗经济仍是农业生产,连文人也祈盼风调雨顺,春雨普降,方可有好的收成。特别到了近代的1932年,五十多天不雨,河底干涸,禾苗枯萎,农人心急如焚。当时的县官老爷利用人们的无知,募捐摊款,焚香拜佛,求天开恩,求龙王爷“大发慈悲,消灾降福,普降喜雨”。信男善女烧香磕头,络绎不绝。可是威风凛凛的龙王、宽厚仁慈的观音、善良温和的法响禅师、神明通达的东岳等等一个也不买账。那庄户人说得好:“拜神求雨是个梦,下地的庄稼收不到种,做官的发财我手空,还是晚秋荞麦度春冬”。

    历史上黄桥以河流众多著称,黄桥河、老龙河、分黄河、季黄河及东、西姜黄河等在黄桥交汇。东姜黄河历史上称龙开河,又称白眉河,南起黄桥北关桥,北到白米入老通扬河;西姜黄河为引淮灌溉及排水入江的主要河道,是里下河与如、泰、黄水运之捷径,对繁荣黄桥起过很大作用;季黄河由西姜黄河南接,北接淮水,南通江潮,文明桥扼其北端,拦蓄淮水,抑制江潮,既是主要航道,又起引江补水作用。这些航道再加上陆路,使黄桥俨然形成四县通衢的格局,“东抵雉皋(如皋),西入城市(泰兴),南骥沙(靖江),北海陵(泰州)”,四通八达。据《泰兴县志•商业篇》载,清初时,镇内已有粮、油、酒、盐、木、鞋、帽、茶、漆、饮、服、药等36个行业,百年老店“老太和”中药店就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设的,至今仍在营业。其它诸如老宝成烟庄、裕泰和茶庄等等鳞次栉比;黄桥部分街巷的名称如米巷、珠巷、布巷等等应运而生。至乾隆年间,黄桥已是“闾阎比密,田商沃茂,执四民之业者,率不下数千户”、“四方人士,商贩归往,云集蚁附”,犹以江、浙、徽商居多,至今还留有许多佳话。如安徽绩溪茶商裕泰和茶庄店主胡炳衡先生在黄桥修建文明桥时,两次捐大洋六十元,《重修文明桥功德碑》有明确记载。至清末,黄桥的商业已显示出促进农商业良性循环的特色,其主要商品猪、油、酒的快速集散,形成了“猪肥料垩田改良沙土,改良的沙土种高梁、黄豆可致丰收,高梁、黄豆酿酒榨油,获取商业利润,油、酒下脚豆饼、酒糟又可养猪”的良性生产圈,从而推动着黄桥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多则桥多。黄桥因桥得名,就不得不说桥了。“黄桥”名称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明朝时泰兴来了一位黄姓县令,他为永丰里做了许多好事,后获升迁,里人为永远铭记其功德,募银在镇西河上建了一座石桥,并刻上“黄公桥”三字。后黄公被诬告为自己树碑之罪而下狱,当地乡绅为减其罪责,连夜凿去“黄公桥”中的“公”字,日子一长,人们就干脆称永丰为黄桥了。《明史•地理志》载,,明末清初时,黄桥“百川会通,民利灌溉,土田饶沃,物产丰盛”,以具一定规模。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泰兴县志•河渠》载有“黄桥有永丰、拱宸、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语,可见黄桥的桥文化之一斑。旧时黄桥桥梁最多时达17座,其中石桥12座,木桥5座,T型桥、拱型桥、实心矩型桥和梁型桥均有,遍布集镇东西南北中,至今黄桥镇区有六个村名仍称青枝桥村、致富桥村、直来桥村、三柳桥村、西寺桥村和北关桥村。

    黄桥最负盛名的桥要数文明桥,里人俗称南坝桥,今已移建于直来河上。文明桥原位于镇南江淮水分界的分黄河上,为单孔条块拱型石桥,长33米,宽7米,真高8.18米,巍巍壮观。历史上系蓄淮水、挹江湖的控制物。拱桥两边上下各有22级台阶,桥面正中有方形巨石板一块,雕有鲤鱼跳龙门图案,刀法流畅,栩栩如生。两侧栏杆饰有兽头、流云。拱上正中为阳刻“文明桥”三字,拱矢两侧石柱上的两副对联耐人寻味。东侧上联为“上分淮委,南接江潮”,介绍了黄桥历来属淮河水系及其流向,“淮委”二字记载了黄桥历史上北部、东部引淮灌溉、航运交通的史实。淮为淮水,从姜堰运盐河入境,委为水之下流,经季黄河向南入江;下联是“湍水波湉,笔峰锦绣”,描写了水的流势及附近的景观(桥西南原有土山一座,名笔架山),这副对联在水文史上颇具价值。西侧对联是“功侔鞭石,顿教险坎平康;景泻卧波,重睹离明景象”。表达了桥孔的功用,同时描绘了周边的宜人景色。这两副对联均为清末进士金鉽撰书。黄桥文明桥的结构、造型及其作用在地方桥梁史上较为少见。

    致富桥是黄桥东口的一座麻石小石桥,长不过4米,宽2米多,低矮的栏杆和方形石柱上并无过多雕饰,但它却是黄桥古老而辉煌的见证。致富桥始称“知府桥”,是里人为纪念广平知府何棠而命名的。何棠是明正德辛未年(1511年)进士,初任礼部祠祭主事,勤于政务,为官清廉,后又升任员外郎、郎中。再后改任广平知府。他为民请命,在呈奏改革官租驿传、减少马种、捕治豪强等方面做了很多好事,百姓大为悦服。嘉靖皇帝即位(l522年)后,加何棠三品俸,谢世后葬于老家其父墓右。为纪念这位家乡先贤,黄桥人将其墓侧的石桥呼为“知府桥”。300多年后,清咸丰九年(1859年)该桥重建时,才更名为“致富桥”。1979年为纪念黄桥决战胜利四十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来黄桥拍摄《黄桥决战》影片外景,在致富桥上再现了粟裕将军率领新四军将士抵御国民党顽军取得大捷的场景。可见黄桥的桥也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桥,融进了黄桥人的生活,成了黄桥精神的载体。任凭风吹雨打,默默无闻地奉献,这就是桥的品质,也是黄桥的品质。如今黄桥的桥越建越宽,也拓宽了黄桥人的襟怀,他们的脚步早已迈过了故乡的桥,融入了沸腾的世界。
黄桥自建镇以后,商贾云集,寺院林立,热闹非凡。传说仅庙宇就有20座。西有定慧寺(俗称西寺庙)、蜡八庙,北有龙王殿、三官殿、东岳殿、韦陀庵、真武殿、药师庵(俗称南庵庙)、宗镜庵(俗称北庵庙)、火帝庙、纯阳宫,南有大圣庙、关帝庙、玟昌楼、中华礼教会、三茅宫、药王庙、忠义祠、土地堂、城隍庙,东有福慧寺。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为黄桥庙会,是日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四面八方的香客都赶来烧“十庙香”,一派太平盛景。民国年间黄桥还尚存寺庙9座。

    黄桥福慧禅寺,俗称东寺庙,始建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堪称千年古刹。明太仆寺少卿何棐(黄桥人)《和西寺题壁韵》中有“永丰惟二寺,此是小长干”句,即指黄桥的福慧寺、定慧寺“二寺”,余多称“庵、殿、庙、祠”之类。福慧寺五进院落,红墙碧瓦,巍然庄严。曾有山田38亩,僧徒20多人,佛事兴旺,香火不断。山门内弥勒佛笑迎四方香客,两边对联为“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正殿飞檐斗角,十分壮观,“大雄宝殿”四字为清代黄桥名儒侯万里所书,笔力苍劲,气势雄浑,乃一代书家珍品。宝殿塑三尊大佛,可与杭州灵隐、苏州西园比美。三尊大佛背面为三山海岛,海上塑一赤脚观音,脚踩鳌鱼,面北而立。两边一副对联为“问大师为何背向,叹世人不早回头。”藏经楼所藏经书十分丰富,相传一部极为珍贵的贝叶经,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散失,令人惋惜。福慧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新四军枪械所,《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任枪械所长,领导新四军战士制造枪榴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千年古镇黄桥,小巷多达72条,古朴而幽深。巷口牌坊雕刻精致,街心古风广场雕塑栩栩如生,古建筑群青砖灰瓦,古色古香。何氏宗祠雕梁画栋保存完好,乃明朝建筑。祠内收集的各种青石、条石、麻石、汉白玉雕刻和各种瓷器、石鼓、石碑、石马、石羊、匾额……,有唐代的,有宋代的,更多的是明清的。重建福慧寺时出土的唐朝八瓣莲花石和火成岩石臼犹为引人注目,令人惊叹。莲花石上所镌字迹表明,眼前的黄桥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黄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副其实。唐末孝子顾昕,生于光启四年(888年),卒于北宋初年。事母至孝,其事迹被载入宋史,为泰兴历史上第一个被列入国史者,“《宋史》456卷215章列传•孝义篇”中称其“五十年晨昏未尝离母左右”。400多年后的明永乐皇帝闻其孝行,十分感动,特为他作诗二首并序,以资昭彰。时里人为其修墓立碑建亭,亭柱刻有对联一副:“孝列史书,五十年晨昏不改;墓凭碑石,二百年风雨无伤。”一千多年来,顾孝子一直为乡人所景仰、效仿。民族英雄岳飞率军抗金,曾驻兵泰兴,其大将牛皋驻黄桥,至今“牛皋洗马池”、“碧云亭”、“藏兵洞"等遗迹尚存,更有岳飞当年“朝出延令城(泰兴古称),暮宿黑松林(黄桥别称)”诗句传颂民间。

    黄桥自古至今名人代出,古时有史可查的有上百进士举人,仅望族何氏一门从明成化十六年至万历三十五年的127年间,就出了四进士十举人,其著述甚丰,传为佳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抗倭英雄王良父子战功卓著,后英勇捐躯,里人厚葬之,并修忠义祠以为纪念,墓碑至今仍存于黄桥人民公园内。

    教化所及,黄桥人读书求学之风长盛不衰,近代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文官武将、专家学者。如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中将朱履先、成国采,中国地质勘探科学之父丁文江、著名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丁西林、同济大学校长丁文渊、全国劳模、曾两次受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何永乐、中科院院士王德宝、戏剧家章力挥等,他们有的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黄桥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滋润,更有优秀的革命文化薰陶。民国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黄桥人民饱受国民党暴政统治和日寇蹂躏,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曾导致“火烧震东市”、“五一农民暴动”、“七二围城斗争”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1926年,中共泰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沈毅,以黄桥及毗邻的横垛刁家网为策源地,成立了(南)通扬(州)泰(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地区泰兴独立支部。1940年1O月,陈、粟大军与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黄桥一战,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黄桥人民当年支援革命的热血激情,随着《黄桥烧饼歌》的音符汇入了共和国历史的华彩乐章。

    今日黄桥,长街白塔,花团锦簇。闹市桥亭长栏邀月,丁园春色曲水飞虹,大佛观街清波荡漾,雕塑小品移步换景。这些镌刻着古镇黄桥年轮的人文景观,无不显示着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熠熠风采。纵观黄桥千年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史,是从愚昧走向文明的社会发展史。它激励人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坚定的步伐迈向美好的未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31 14: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1*%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31 14: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08~ ~0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31 16: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是的,是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