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庄地处我市东南部,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18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0.224平方公里,为江淮冲积平原,属南通高沙土地区。从“榖贻堂”丁氏家谱中考证,丁达庄垦荒于明嘉靖年间,成庄于清嘉庆年间,庄名定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1886年光绪县志有庄名记载。 先说庄名丁达庄,据丁氏家谱记载和有关资料考证,丁氏祖先原为河南江北行省,海边盐场盐户。明成化六年1465年以后,政府允许流民附籍,“各占旷土……垦为永业”。延令“榖贻堂”丁氏第五代丁锐携两个儿子丁天佐、丁天然来到这里开垦荒地。由此,庄名中的丁来源开垦荒地占旷土的鼻祖是丁姓。达,则是面状的实际反映。丁姓落户建庄时,西有沙港季黄河前身,北与运盐河相通,南与长江相连,通淮水连江潮。秀才港原为如皋龙游河的一脉,支流庄上人称北港从庄北边界流过,连接沙港与秀才港。官路姜八线前身在庄的西侧,纵贯南北,北通里下河,南接苏锡杭,是官家必争之路。季黄河与秀才港支流北港形成丁字河,两条河交汇处,《嘉庆县志》记载,早在1686年前就架设一座木桥桑木桥连接官路。丁氏所居的地方,水运、陆路相互交织,岐道、岔路交通四出,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是对达最好的诠释。通名取庄,“无庙不成庄”,丁达庄建庄时就有敬神之处土地庙。庄,大也,人口相对多一些。 文化村是丁达庄的一张最靓的名片。它是丁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努力付出的结果。明清两朝,有族谱记载的贡生4人,南监1人,国学生14人,太学生7人,举人1人,武举人1人,府庠生2人,邑庠生37人。万历年间丁天河已入南监任江西淮府理正,丁天相以岁贡任北直顺德府沙河知县,据《宣统·泰兴县志》卷三记载:万历三十三年,泰兴重修城隍庙,丁天相以沙河知县身份撰文刻碑立庙内,文存志。丁金城五品蓝翎任扬州把总,丁宝善候选州同,丁兆松泰州把总升千总,丁政任驻粤桂军第一司令部参谋。丁后明的四个儿子就有府庠生1人,邑庠生1人,武庠生1人,在今天亦是奇迹,在封建社会更是美闻。丁氏来泰社会地位低下,有这么多人在文化上翻了身,更多的出人头地,为文化村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丁达庄教师多,周家堡校长多的说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丁达庄随珊瑚区属如皋县。由于姜八线及其季黄河的特殊地位,抗战期间,日伪以此为界建立以路南曲霞区、广陵区作为“实验清乡区”。1942年冬日伪在桑木桥筑据点,1943年日伪在各地受到打击,驻桑木桥的日军小队长被活埋,日伪被迫撤离。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江防体系”,割断如皋与泰兴联系,在丁达庄前二甲筑据点。1948年8月11日,分区一团主攻二甲,设伏于陈家港一线,由赵容团长指挥。丁达庄村前庄后全是战场,全体村民全部参与支前,送水、送饭、抬担架、筑工事、捐棉被,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共歼敌1058人,生俘284人,缴获轻重机枪23挺,八二炮一门,长短枪支219支。这一仗的胜利,成为当时扬州市范围内八大战役中的辉煌一战而载入《扬州市志》。 清澈的河塘,碧绿的田园,宽广洁净的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早已取代了古村老宅的旧貌。上世纪七十年代住在这里的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将整个村庄改造一遍,共计挖土50多万方,村庄旧貌换新颜。1952年,丁宝先等人率先创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受到华东局嘉奖,奖金500元。改革开放后,个私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现有规模较大的裕华砼、八达机械、安泰精密传动有限公司等成为本庄支柱企业。 2002年,丁达庄、桑木桥、二甲、楼头、赖庄、八角井、丁家岱合并成为现在的八达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