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历史上除了四面环水,还有一条南北河从镇中心穿过。河多,自然桥多,黄桥本身就是因桥得名。 说是明朝时有位地方官,姓黄,在任时为地方上办了不少好事,人们敬称他为黄公,后高升上调,为铭记他的功德,便由地方士绅出面,募款建了一座拱形石桥,上刻“黄公桥”三字。 桥成不久,黄公不知何事得罪了权贵,一道奏折上去,御批斩首示众。消息传到本地,士绅大恐,因害怕株连,经反复计议,连夜请石匠将“黄公桥”中间的“公”字凿去。公字被凿去了,故事却留了下来,辗转相传,原来的镇名“永丰”反而不如“黄桥”出名。 黄桥,桥在哪儿?据老人讲,在西门桥外,他们小时候曾经见过,以后桥塌掉了,李氏家族的人出资修建了 “李家桥”。 黄桥因桥得名,也因桥致富。就记忆所及,大大小小十六座桥就有十六个水码头,船舶停靠,货物装卸,伴以码头号子,着实热闹非凡。 黄桥的确发挥了靖(江)泰(兴)姜(堰)如(皋)四市要冲的商贸优势。那时候,沿河上下,粮食行、猪行、油行、酒坊、山竹行鳞次栉比。史载,民国13年,黄桥仅火腿一项就销售十余万只,远及广东、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 难怪,围绕黄桥竟有两则民谚对联自古相传,一曰,“泰兴一城,不如黄桥一镇”;二曰“白米白鸡啼白昼,黄桥黄犬吠黄昏”。“白米”,姜堰名镇,素以生产金灿米为世称道。一副绝对,道出了晨从白米装粮启航,暮到黄桥停靠的太平富足景象。 十六个码头中,以南坝桥最大最长也最有名。南坝桥位于黄桥南端,呈南北向,横跨苏中七战七捷著名的“分界”小镇到黄桥的河段上。 值得一提的倒是牛皋大战金兀术于南坝桥上的故事,大有一夫当关,不亚张飞当阳喝退百万曹兵的神勇。 南坝桥为俗称,正名大名谁也不会想到,竟然号为“文明”。现在不奇怪了,但在几百年前便堂而皇之镌刻在拱桥石上不能不使黄桥人为老祖宗的远见卓识感到骄傲。难怪多年来,不少省内外著名作家记者到黄桥采访,都要反复查考方才相信。 如果南坝桥还在多好,可惜1979年拓宽拉直河道时被拆除了…… 与文明桥交相辉映的还有“致富”桥,听名称极富时代色彩,实际上也是老祖宗的遗泽。 此桥建于清咸丰己未年,民国己卯年又大修了一次。原位于黄桥东街外“何御史坟”东侧,为当年从东边进入黄桥的唯一通道。 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中,时为第三纵队司令的陶勇将军曾在此桥亲挥马刀,率部与敌顽浴血苦战,为保卫黄桥、保障黄桥烧饼等支前物资源源运往前线建立了不朽功勋。致富桥,也成了革命史上我军英勇顽强、以少胜多和黄桥人民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历史见证。 世易时移,到了1978年,黄桥为改造东进路,需拓宽东西大街,拆桥似乎在所难免,但黄桥镇党委、政府顺从民意,宁可多花钱,将桥整体向北迁移20米到致富路上。可惜,趴在旱地上,有桥无水,参观者只能不无惋惜地说:“能保存下来,就很不错了。” 约20年后,泰州改为地级市。在泰州市委扶黄小组领导下,黄桥揭开了建设中心城镇的序幕,改造致富路首先提上议事日程,又涉及了致富桥。黄桥镇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再次将此桥向北位移130米,不仅保留了革命遗迹,而且与公园河的疏浚拓宽紧密结合,致富桥终于名实相符,飞架到了公园河上,小桥流水,桃红柳绿,致富桥焕发了青春,格外引人注目,诱人流连。 伫立致富桥上,遥望古镇新貌,我们为致富桥庆幸,也为南坝桥惋惜,眼前闪过一处处文化遗迹,脑海中总是盘旋着小城镇建设中如何尽可能保存发挥人文景观的永恒话题。 好在,时隔不久,为满足老区人民愿望,当年唐勇兵书记征得上级同意,带领黄桥人民,又在老龙河为黄桥建了一座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的拱形石桥,仍名“文明”桥,至今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