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智取华山》的故事情节与画面已记不太清了,倒是那近乎原始的粗犷、激昂,拍凳子甩板子、沙哑的嗓子吼喊着听不清唱词的“华阴老腔”的唱腔能哼上几句。 华山北站的站前广场以那年登台央视春晚的人物为原型,定格最经典的瞬间,用雕塑的方式固定在了华山的对面。不枉,这几个人往台上一站就能勾勒出八百里秦川,和她的风土人情。华阴老腔现已与华山一起成了华阴、关中的文化符号,陕西知名的文化品牌。 战友老朱告诉我,他们已好几次登顶华山五峰,那年为了到东峰看华山日出,一家三口头天晚上七点多从山脚徒步登山,至东峰时已是早晨四点多钟。不爱说话的老朱为了我们的华山之行,从饭桌上唠到地铁上,从地铁上叨到微信上,各种险峻与美丽,多个登山路径与注意事项,面面俱到。我突然问:贾平凹小说里有山客从华山掉涯的描述,是不是每年这儿会死好多人?老朱严肃地说:哪有的事! 我们选择从北峰的山下坐索道上山,从北峰山上索道站下来后再攀登北峰山顶。 金庸的武侠小说俺没看过,那个长得和我一样难看的成功商人演的一部电影我也没看过,北峰山顶巴掌大的地方立块大石头镌刻四个大字----“华山论剑”,或许与他们有关----宣传效应,毕竟每位上山者350元的门票与索道费地方上赚得轻松,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政府也十分倚重。游客纷纷抢着与石头合影,华山和华山人都笑了。 大自然认真起来,有时的神作,世上所有工艺大师的智慧加起来也不及其皮毛。比如华山东、南、西、北、中峰等的位置“摆放”,山中绿植的布施与“留白”和点缀,非巧妙二字所能言状。那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一座座雄伟之山就是一整块一整块花岗岩似恰到好处地被精雕细琢的匠作过,却又无丝毫斧凿劈削的痕迹。 自古华山一条道。经过历代华山人的无畏胆识,艰苦努力,游客的上山道已变得相对容易。毋言胆量,只要体力够支,整个华山的景点、视角你可任意切换。 是因为时间关系,更因为无法借买到体力,我和老何同志在相互鼓励中越过华山的金锁关就宣布了华山之行的圆满成功。其实更多的美景,更多的传奇,只要加持一下自己的信心就可得到,但能力不足时也甭刻意勉强。亦如人生旅程,你在哪里停下,在哪个高度回归,该是命运自有的定数。比如毛泽东带领红军在延安后停下。 我们的下一站:去延安。
向生命致敬
《智取华山》里的英雄
这一对老外请我用他们的相机拍了好多其在华山的留影,叽哩咓啦言谢俺也听不懂。灿烂着笑脸向我竖起大拇指,全世界人民都懂。
下图的棺材形巨石,美其名曰:升官发财
悠哉,悠哉
华山挑夫
金锁关处的锁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