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现场(1)

8957人阅读  2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1:38:0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上午8:30,与会的嘉宾和领导准时入席,六位院士及丁文江先生的家属若干,研究丁文江的专家,中国地质博物馆代表、中国地质图书馆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分会代表等;泰兴市政府四套班子成员,黄桥镇党委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的还有江苏省黄桥中学、黄桥初级中学的学生和老师。

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现场

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现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李廷栋 (Li Tingd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区域地质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马拉雅地区协调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等职。

      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李廷栋 (Li Tingdong)院士

李廷栋 (Li Tingdong)院士

李廷栋 (Li Tingdong)院士

李廷栋 (Li Tingdong)院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丁文江的侄子:丁海曙,1937年生,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并从事生物光子学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激光与光电子学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曾经研究的主要专题是: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活体深层组织血氧参量的原位无损检测;用光电方法实现运动人体上多点的三维定位;各类激光器工作物质的光谱学原理。出版专著有:《分子光谱与激光》、《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处理》。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作为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省部级奖3项。英国期刊《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编委。近十多年来,在多项国家基金的支持下,主持完成了《生物组织血氧等参量的红外无损检测及应用》项目,与本项目相联系,获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 检索(源)20篇;培养博士、博士后10名。目前一个由学校、医院、企业构成的联合体已初步形成,并显示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源整合、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

丁文江的侄子:丁海曙

丁文江的侄子:丁海曙

丁文江的侄子:丁海曙

丁文江的侄子:丁海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宋广波先生:1970年生,山东章丘人,助理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2004年,在北京某军事学院任讲师。2005年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

主要研究成果

一、专著

1、《胡适红学年谱》,360/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编校注释),500/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3、《胡适与红学》,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

二、论文

1、《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文博》,1997第3期
2、《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1998第8期
3、《杨虎城爱国思想简论》,《指挥技术学院学报》,1999第4期
4、《叶剑英与西安事变》,《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0第2期
5、《论毛泽东关于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决策》,《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0第2期
6、《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抵达西安时间述考》,《耕耘·开拓·交流》,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7、《中国大陆十年来西安事变研究综述》,《政治理论研究新探》,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8、《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评介》,《红楼梦学刊》,2002第3期
9、《魂牵梦系三十年》,《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第6期
10、《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著目录》,《北京档案史料》,2003第2期
11、《吴宓与石头记》,《红楼梦学刊》,2003第3期
12、《胡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第3期
13、《红楼梦考证:从初稿到改定稿》,《明清小说研究》,2003第4期
14、《考证胡适“题半农买的黛玉葬花画”一诗的写作日期》,《新文学史料》,2003第4期
15、《胡适与周汝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3期
16、《胡适的“自叙说”平议》,《铜仁师专学报》,2004第3期
17、《胡适对红楼梦的文学批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5期
18、《1954:红学史在这里转弯》,《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5期
19、《胡适与所谓曹雪芹小象》,《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6期
20、《胡适与俞平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3期
21、《黄汲清先生逝世十周年祭》,《光明日报》,2005.3.21
22、《红楼梦版本研究的一部力作》,《人民政协报》,2005.4.18
23、《新红学真的走到末路了吗》,《光明日报》,2005.5.9;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
      究》,2005第8期
24、《丁文江与中国地质事业初创》,《北京档案史料》,2005第4期
25、《知人论世的翁文灏年谱》,《中华读书报》,2006.4.19
26、《地质研究所若干史实补考》,11/千,《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
27、《竺可桢给丁文江的一封佚信——兼议学术文化名人的全集编纂工作》,3/千,《光明日报》,2006.5.18
28、《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3/千,《书品》,2006.3
29、《救济丁文江五千元义举的背后——揭示一段传颂了80年“佳话”的真相》,4/千,《百年潮》,2006.6

三、文章

1、《谁似先生能信我 书生道义更堪珍》《汝昌与胡适》,《中华读书报》,2005.10.26
2、《拥有八个“地质第一”的丁文江》,《地质勘查导报》,2005.11.22

宋广波

宋广波

宋广波与袁春伟

宋广波与袁春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王德滋


  王德滋 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27年6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起兼任行政职务,曾任副教务长、副校长以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这一概念,结束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将火山岩和花岗岩人为割裂的倾向。他率先发现了S型火山岩,破除了国外同行认为不存在S型火山岩的观点。1997年,王德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南的七月,梅雨尚未过去,酷暑已经来临。在这样湿热的天气中,年过七旬的王德滋却照常上班,他要利用暑假进行科研。
  两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影响了王德滋的一生,一位是他的同乡、我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丁文江。他在一次调查煤矿过程中,不幸因煤气中毒而去世,年仅49岁,这在少年时期的王德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位是地质学家谢家荣,他写了一本名为《地质学》的书,当王德滋在邻居家读到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书中那一幅幅美妙的地质现象照片所吸引。在高中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把报考中央大学地质系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并且如愿以偿。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从事地质工作十分艰苦,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王德滋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并积极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
  1950年,王德滋成了新中国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后,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了祖国南方的万山大川,专攻花岗岩和火山岩。
  不久,初出茅庐的王德滋就崭露头角。他在南京附近的娘娘山发现了罕见的碱性火山岩,并确认娘娘山存在一个距今一亿年左右的古火山口。从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依靠罗盘、铁锤、放大镜这三件"法宝",踏遍了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的山山水水。
  在以往的地质工作中,人们常将火山岩与花岗岩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王德滋却把火山岩与花岗岩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他与同事合作进行"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花岗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他仍主持一项与此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几十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10部,取得了十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5项成果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对找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他运用板块理论研究江苏、安徽和山东地区的橄榄安粗岩,为我国东部地区寻找火山岩型金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研究火山岩的物质来源时,他在我国江西首次发现了S型火山岩,随后又在华南发现了多处S型火山岩,对进一步指导找矿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王德滋的科研生涯中,一大半时间都是伴随着行政职务度过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脚步。1997年,他在古稀之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惊问:他哪来的时间做学问?王德滋告诉人们,时间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在文革下放农场期间,不能公开看业务书,他就把书一页页地拆散,剪成小片,随身携带,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在当领导时,他也不忘随身带上一本业务书,每逢开会时,或会前读一点,或会后看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隙,也要写一张读书卡片。在60岁以前,他每天至少有12小时以上的工作量。
  经过王德滋等老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南大地质学系,不仅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而且科研实力也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他虽然已经不再有精力去野外登山,但是他仍然坚持在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工作。他说:"我70岁当选院士,年龄已经偏大了。今后的创新要靠年轻人,所以我要做好他们的伯乐、教练和参谋。"

王德滋院士

王德滋院士

王德滋院士

王德滋院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常印佛(1931.7.6-)矿床地质学家。江苏省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安徽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在区域成矿学领域: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在矿床学领域: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以及所建立的相应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实践。在找矿勘探学领域:将我国固体矿产普查划分为三个历史演变阶段,提出了第二轮普查、深部探测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找矿实践中,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常印佛

常印佛

常印佛

常印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luguo :luguo :lugu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6: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老管真快,在第一时间就看到报到了. 可惜今天没有亲临现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7: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1# 的帖子

呵呵,盛事惊人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第一贴更新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