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为“洋灯”吧:
洋灯的怀念---放洋灯
湖北黄石 汪红光
洋灯,民间俗称,学名叫做孔明灯。几张白纸用浆糊粘连成一个四方灯笼模样,再在下方的开口处,安上一个支架,支架上插一个用废布卷成的浸满煤油的布捻子,点着后,靠着油烟的热力,飞上天空。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打仗,战线拉得很长,前军后军之间相距千里,远隔山水,通报消息非常困难,聪明的诸葛亮就发明了这种能飞上天空的“灯笼”,给自己的队伍及时通报敌情,互相联系。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发明,就把这种会飞的灯笼称为“孔明灯”。 从那以后,孔明灯被很多人用于战争。现在战场上出现的焰火弹,其最初的思维恐怕也是源于此灯。 夜晚之时,繁星闪耀,整个天空,充满神秘和诱惑。如果此时有一孔明灯飘在空中,悠悠游动,给人带来的欢乐和遐想实在是无以言表。 于是就有人做起了飞天梦。他们把孔明灯一个一个的串联起来,以便承载更重的重量。但孔明灯毕竟是纸装所制,加上布捻子的容量有限,终究不能载人升空,即便是九连环的孔明灯,也只能在天空飘飞很短的一段时间,一旦油捻子燃尽,就会徐徐降落。若是碰上起风下雨,更是难逃灰飞灯毁的厄运。 这样的几率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产生很多的迷信。于是在我们的江南农村就有了“孔明灯文化”。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放灯祈福”。灯放得越高越远,则福就越多越长。 小时候,我们村的小伙伴们常常放洋灯。那时节无钱买纸,就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以前的旧书、帐册,或者其他的什么,一张张的拼合起来,再做成孔明灯。一个洋灯做成,往往要耗费我们好长的时间。 放洋灯好玩,做洋灯有趣。大家就特别珍惜。一个新的洋灯做好了,所有的伙伴都要带着无尽的梦想,坐在一起,集思广益,以图回收。 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就用玉米棒子芯做油捻子,沾上油当动力,在村东头放,到村西头接。一个洋灯,放放收收,接来接去,实在是乐趣无穷。 有时,干活的伙伴不小心,玉米棒子芯的煤油浸足了,或者碰上意外的风向,洋灯会飘向村外,小伙伴们就仰头望着这精灵,一直跟着它跑,直到它落地,把它接回。 如果邻村的孩子较多,接洋灯时就会有一场肉搏。这样的日子,洋灯的下场就可悲了。接到的一方寸步不让,没接到的一方据理力争,一怒之下,撕毁了事。然后便是你来我往,拳脚交加。 并非孩子们自私,无理,那时候实在是太穷,买不起纸张,谁也慷慨不起来。 现在想想,那时大家如此醉心于做洋灯、放洋灯,其无限的乐趣并不在洋灯本身,而是借放洋灯圆了孩子们一个好奇的飞天梦。 其实,早在上上世纪,聪明的人类就从孔明灯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热气球,人类借此实现了登天遨游的梦想。二十世纪中叶,更有一些人驾着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飞入了太空。但又有谁知道,这一切的成就只是源于当初几张白纸的梦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