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1 0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仁俊长老简介
仁俊法师,江苏泰兴人,西元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出生.七岁时於家乡黄桥传道和尚座下出家,并入村塾读书.十七岁受具足戒,二十岁到常州「天宁寺佛学院」受学.
一九四一年,得知厦门「闽南佛学院」招生,千里负笈,考入闽院受学.一九四三年毕业,回「天宁寺」任执事.三年后应杭州「武林佛学院」之请,到武院任教.
一九四八年,转赴上海「静安佛学院」任教.一九四九年以大陆国共战事恶化,京沪形势紧张,辗转到厦门,继而转赴香港.在香港四年,曾随印顺法师住在青山「净业林」,同住者有演培,续明,常觉诸师.一九五三年,以印公导师年前去台湾,仁法师亦申请入台,住在新竹青草湖「福严精舍」.印公导师创设「福严佛学院」,仁法师即在佛学院任教.在香港同住的演培,续明诸师,也先后抵台,追随印公导师,实现导师内修外弘的理想.其后仁法师并曾於南投「碧山岩」与屏东「东山寺」短驻.一九六○年前后,在台北新店建「同净兰若」,在当地弘化.一九七三年,应「美国佛教会」之请,赴纽约任「大觉寺」住持,并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一九七七年底,辞「大觉寺」住持.翌年,移居「法王寺」静修.一九七九年又移居同净学舍.一九八○至一九八四年任「美国佛教会」会长.一九九○年设「同净兰若」於新泽西州定期讲经说法,并成立「众姓文教基金会」,主要资助有心向学之僧青年.一九九三年为转美国度假之风,令学人多得法益,创办名为「佛法度假」之假期佛法讲习.一九九六年成立「印顺导师基金会」以宏扬纯正佛法.一九九七年创办《正觉之音》.二○○二年六月复任「美国佛教会」会长.二○○四年初力荐美籍上座比丘菩提法师接任而坚辞「印顺导师基金会」董事长职.旋为基金会恭请为荣誉董事长.
仁法师除就近在新泽西「同净兰若」,纽约「东初禅寺」,「大觉寺」,「庄严寺」,及美西,美南各佛教社团讲经弘法不辍,并经常应邀远赴海外,如南美,加拿大,台湾,大陆,香港,新加波等地弘法.仁法师笔耕不息,来美之前,台湾的《海潮音》月刊每期都有仁法师的文章.来美之后,文章仍散见於台湾的《菩提树》,《慧炬月刊》,以及美国的《美佛慧讯》,与《正觉之音》.
仁俊法师(西元1919年~)
仁俊法师,江苏泰兴人,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出生.七岁时於家乡黄桥一个小庙中,依传道和尚出家,并入村塾读书.十七岁受具足戒,二十岁到常州天宁寺佛学院受学.一九四一年,得知厦门闽南佛学院招生,千里负笈,考入闽院受学.一九四三年毕业,回天宁寺任执事.三年后应杭州武林佛学院之请,到武院任教.
一九四八年,转到上海静安佛学院任教,一九四九年以中国大陆国共战事恶化,京沪形势紧张,仁师辗转到厦门,继而转赴香港.在香港四年,随印顺导师住在青山的净业林读书.同住者有演培,续明,常觉诸师.一九五三年,以印公导师年前去台湾,仁师亦申请入台,住在新竹青草湖福严精舍.印公导师创设了福严佛学院,仁师即在佛学院任教,在香港同住的演培,续明诸师,也先后来台,追随印公导师,实现导师内修外弘的理想.后来,仁师曾经到南投碧山岩,屏东东山寺住过一段时间,一九六○年前后,他在台北县新店建「同净兰若」,在新店弘化.
一九七三年,仁师应美国佛教会之请,到纽约出任大觉寺住持,同时也担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一九七七年底,仁师辞去大觉寺任住持退居,住持由圣严法师继任.翌年,仁师移民法王寺静修,一九七九年又移民同净学舍.一九八○年,敏智老和尚因连任美佛会会长两届,辞会长职,董事长选出仁师继任会长.一九八四年辞位.
在美东二十年,仁师在大觉寺,庄严寺,各佛教社团讲经弘法不辍,甚至远及美西美南的寺院.仁师勤於写作,来美之前,台湾的《海潮音》月刊每期都有仁师的文章.来美之后,他的文章仍散见於台湾的《菩提树》,《慧炬月刊》,以及美国的《美佛慧讯》.
仁老今年七十八岁,现在新泽西州距纽约市两小时车程的一个小市,借住在一处花木扶疏的净舍中,每周仍定时为信徒讲经,纽约若有弘法活动,仁老仍远道赶去参加,弘法的热诚老而不懈.
(于凌波著)
二二 学友星散
人生的聚散无常,真如石火电光那样的一瞥!
与我共住较久的,现在是:演培在星洲般若讲堂;妙钦在马尼拉主持能仁学校;续明死了;仁俊别建道场;妙峰在纽约成立中华佛教会;幻生在德山岩自修;常觉最近也离开了福严精舍.其他是演培与续明领导的学生,虽在精舍住过,我多少有隔代的感觉.我缺少祖师精神,没有组织才能,所以我并不以团结更多人在身边为光荣,而只觉得;与我共住过一个时期的,如出去而能有所立——自修,弘法,兴福,那就好了! [P123]
我与演培,妙钦,在二十八年底就相见了.演培苏北高邮人,可说是与我共住最久的一人!从四十二年到四十六年夏天,对福严精舍与善导寺,我因病因事而不在时,由他代为维持法务,可说是帮助我最多的一人!我一向以平凡的标准来看人,演培是有优点可取的.他热心,为了印『印度之佛教』,他奉献了仅有的积蓄.预约,出售『大乘佛教思想论』的余款,乐助为福严精舍的增建费.他节俭,但并不吝啬於为法,或帮助别人.他的口才好,声音也好,所以到国外去宣讲佛法,到处有缘.於佛法也有过较深的了解,如能一心教学,教学相长,偶尔的外出弘化,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他多少有苏北佛教的传统,与我一样的缺乏处众处事的才能(缺点不完全相同).他的处众处事,如遇了顺缘,就不能警觉,住往为自己种下了苦因.他有点好胜,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如为名而珍惜自己,不正是善缘吗 他自从辞退了善导寺,似乎非要有所作为不可.住持日月潭玄奘寺,也许就是出於这样的一念吧!人是不会没有缺点的,希望能在不断的经验中,能从佛法的观点,容忍的,警觉的去适应一切,创造一切! [P124]
对我一生帮助最大的,是妙钦.我与妙钦在四川共住的时间,不过两年多,所以,以其说由於共住,不如说由於思想倾向的相近.他曾编『中国佛教史略』(后由我改编),『初机佛学读本』.他对佛学,有条理,有思想.文字,讲演,办事,都很好.西湖佛教图书馆,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也可说是促成他去菲的一项因素.三十八年就去了菲律宾(又去锡兰深造多年).大陆变色,他将为佛法的热诚,寄望於菲律宾的佛教,希望能从性愿老法师的倡导中,有一新的更合理的发展.但性老有为法的热心,观念却是传统的;我虽去菲律宾,也不能有所帮助.为时代与环境所局限,心情不免沈闷.四十九( )年起,负起了主导佛教创办的能仁学校的责任.现在应该已五十岁出头了.时代与环境的局限,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唯有本著能进多少就是多少的信念,才能不问收获而耕耘下去.别离又十年了,他是我所不能忘怀的一人!
续明,河北人.共住汉院的时间并不长.从雪窦寺编辑『太虚大师全书』起,才一直在一起.四十二年春,续明来台湾编辑『海潮音』.四十五年秋,我要 [P125] 住结核病院,有切除肋骨的打算,这才与他(正在灵隐寺掩关)商量,要他移到精舍来掩关.四十七年冬,我从菲回来,又以时常要出去为理由,请他接任精舍的住持,一共维持了五年.从雪窦到台湾,他始终给我很多的帮助.续明是外貌温和而内性谨肃的.对自已的弟子与学生,特别关切,真是慈母那样的关护.对沙弥与女众的教导,没有比他更适宜的了.他曾亲近慈舟老法师,所以掩关以来,有了重戒的倾向.他主办灵隐佛学院,首先调查灵隐寺受具足戒者的人数,他是想举行结界诵戒的.寺方怀疑了,几乎一开始就办不下去.其实,何必顾问寺众呢!五十年初,主办福严学舍,建议全体持午.这不但有旧住者散去的可能,而且慧日讲堂没有持午,讲堂与精舍,不将隔了一层吗 他嫌我不支持他.这些不能说是缺点,只是从小出家於寺院(以小单位为主),不能关顾到另一方面而已.续明的身体,看来是很实在的,然在香港就有脑( )病.全力关护於学院学生,病也就越来越重了.五十三年,辞卸了精舍的住持,作出国的游化活动,却想不到竟在印度去世了!他正在香港,越南,星,马游化,又以出席佛教会议 [P126] 而死在佛国.如死后哀荣也是福报的话,那与我有关的学友,连我自己在内,怕没有比他更有福了!
仁俊,是在香港净业林共住了一年多的.在与我共住的人中,仁俊最为尊严,悟一最为能干!仁俊的志趣高胜,所以不能安於现实.过分重视自己(的学德),所以以当前自己的需要为对的,绝对对的,需要(即使是自己过去所同意的,所反对的)就可以不顾一切.
仁俊是四十四年初到精舍来住的.我四月上旬从菲回来,他早有过住中坜圆光寺的打算了.四十五年秋,我将住结核病院,请他为大家讲一点课,他不愿意,听说碧山岩要请法师,就自动的去了(碧山岩如学,曾说我不爱护徒孙,不肯派法师去.不知道这是要自己需要才有可能的).起初有十年计划,后修正为五年.据说:读了戒律,知道比丘住比丘尼寺是不合法的,感到内心不安.要碧山岩为他另行(离远一些)建筑,否则住不下去.四十七年底,他来参加灵隐佛学院的开学礼,大家知道他住不安了,也就劝他回隐院讲课,他就这样离开了碧山 [P127] 岩(住了二年多).隐院(续明主持)还是住不安,四十八年秋季开学期近了,课程早排定了,他却一走了事.先到碧山岩,要求住过去住过的地方.不成,就由道宣介绍,住屏东有规模的尼众道场——东山寺(不肯为众说法结缘).可能是五十年秋季( ),仁俊回到了精舍(大概是续明约他回来的).年底,演培,续明,仁俊,自己商量定了,再由我与大众,在精舍举行了一次会议,议决:五十三年春,精舍由仁俊主持,讲堂由演培主持.这是仁俊自动发心,而又当众承认通过的.我虽然感到意外,但也当然是欢喜了.这一次的决议,仁俊与演培,都不曾能履行诺言.五十三年,仁俊自己建立同净兰若.前年,仁俊又有去德山岩(尼寺)掩关的准备.最近,又传说有出国的构想.非建不可的同净兰若,应该又有不安之感了!这当然不是为了经济,而应该是不能「同净」.仁俊的志性坚强,情欲与向上心的内在搏斗,是怎样的猛烈,艰苦!在这末法时代,是很难得的!然在他的性格中,没有「柔和」,不会「从容」,只有一味的强制,专断,而不知因势利导.「柔和」与「从容」,对仁俊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P128] !
仁俊与演培,为什麼都不曾能履行诺言 五十一年底,信敬仁俊而与我有缘的曾慧泰,为仁俊购置了土地.精舍的法师而值得人信敬供养,我是只有欢喜的.不过我立刻告诉慧泰:仁俊法师自动发心要主持精舍,并经会议决定,不要因此而起变化.五十二年(国历)七月,仁俊来信,说要兴建静室.我请他履行诺言,对精舍,你要这麼办就这麼办.自行化他,在精舍还不是一样.但是,非自建不可.起初,曾慧泰还说(仁俊说):「不会在未得导师允许前兴建兰若」,而到底在慧泰等护持下兴建了.就这样,自己发心,而又为自己的需要而取消.演培为什麼不履行诺言 他给续明的信上说:「讲堂,我应回来为导师分担一分责任的.但台北的大环境,我实在不能适应.况且曾居士最不愿意我负讲堂之责的.……想来想去,以延期回台为是」.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因缘!护法们对学团内的学友,有缘或者没有缘,原是免不了的.由此而引起学团的从分化到分散,总不免感到意外! [P129]
二八 传戒因缘
我没有精究律藏,没有通晓律意,适应现实的深一层认识,所以我没有特别主张.而对沿习下来的佛制祖规,我也没有什麼反对.对於台湾近四十年来的传戒运动,我也参加过,那只是随喜而已.
三十七年(四十三岁)冬天,我因性愿老法师的邀请,以祝贺者的心情,到了厦门.在戒期中,也讲了几次通泛的开示.授具足戒时,我与先师念公,都参加戒坛为尊证,这是我与傅戒因缘有关的第一次.
四十四年(五十岁)夏天,台中宝觉寺智性长老来福严精舍,邀我参与冬期传戒,担任教授.那时,我病势渐重,我说:「智老!这是我应该随喜.只是我 [P187] 病体不知怎样,怕临时误了戒会」.智老还是要请我,并且说:「如法体欠佳,可以推人代表」.这样,我就不好意思推了.到了戒期,我正终日躺著静养,由演培去代表.
五十二年(五十八岁),白圣法师在临济寺传六十寿戒,邀我担任尊证.问起时间,恰好是预定应台南市佛教会的邀请,作七天弘法的时间,不凑巧.白圣法师说:「那末,推代表好了」.我当然接受了,那次是印海去代表的.
五十五年(六十一岁)秋天,贤顿法师(白圣法师同来)来,说起临济寺传戒,邀我当尊证.那一天,我正在感冒发烧,这是就会好的,所以我答应了.想不到不久去拔牙,一次又一次的,每次都渗血四,五天,饮食不便,疲累不堪.不得已,又请印海去代表.两次都没有能亲自参与临济寺的戒会,只能说因缘不具足了.
五十六年(六十二岁)冬天,台中慈明寺传戒,请我任得戒和尚.不过,我是看作慈明寺传戒,我不过随喜而已.好多年前(四十九或五十年),演培陪圣 [P188] 印来,说起为了满足智性老的遗愿,要举行第三次戒会.传戒要向中国佛教会转呈申请,通例要有得戒和尚的名字.那时,智性老已经去世,所以圣印要我出个名字去申请.演培也帮著说,好吧!就作个人情,用我的名字去申请吧!想不到过了这麼多年,真的要传戒了,那就只好当一次得戒和尚了.其实,圣印要我当得戒和尚,一开始就错了!
在五十四年的华僧大会上,有人提了一个革新传戒制度的提案.不合佛法,不切实际的提案,横竖是行不通的,我连反对的兴趣都没有.大家也都随便的通过了,由中佛会转呈政府备案.圣印用多年来的传戒制度,发出通知,筹备一切.大概离戒期不过(或不到)两个月了,政府核准了传戒的新办法.中佛会召集会议,要圣印去列(出)席.这一下,圣印可著急了.后来经中佛会会议通过,这次筹备不及,姑且通融采用旧制度.不过受戒者的资格,如神经失常,盲哑残废,绝对不得受戒(这些,我都是后来知道的).不久白圣法师回国,离戒期不到一月了,认为应严格执行政府核准的规制.圣印来报恩小筑看我,我主张:中 [P189] 佛会是中国佛教的最高机构,遵从教会的意旨是不会错的,这又不是你出尔反尔.戒弟子多少,有什麼关系!圣印当然有些事实困难,不可能像我那样的无所谓.后来由中佛会特派专员,去慈明寺审查受戒者的资格.那天晚上,我没有在慈明寺.听人说:有新戒起来说话,辞锋相当锐利,审查者是并不容易答覆的.就这样的审查了一会,也就算了.世间事是不可思议的!慈明寺戒期还没有终了,中佛会会议决定:新规制窒碍难行,呈请政府,还是采用老规矩.这个新方案,与慈明寺传戒相始终,似乎有了慈明寺传戒,就有新规制的必要一样.圣印请我当得戒和尚,不知添了多少麻烦,费了多少口舌.但由於中佛会要推行新规制,那些想受而还没有受戒的,怕再没有受戒的机会,大家发心来受戒.慈明寺戒会,受出家戒的多达四百二十五人;中佛会的新规制,起了号召大家来受戒的副作用,世间事真不可思议!我是个无事人,一向信任因缘,由因缘去作决定好了!
五十八年(六十四岁),我又参加了基隆海会寺的戒会,任尊证.
五十九年(六十五岁):三月初,应嘉义天龙寺心一和尚的礼请,传授在家 [P190] 的五戒与菩萨戒.戒会期间,并主持大殿重修落成典礼.
六十四年(七十岁):三月初四日起,黄陈宏德於报恩小筑,传授五戒及菩萨戒,礼请我为传戒和尚.受戒者人数不多(四十八人),但戒会清净庄严,与一般的兼事经忏,广招供养的风格不同.
六十六年(七十二岁):八月,应马来西亚本道戒兄的邀请,参加金马仑三宝寺三坛大戒的戒会,任说戒和尚;羯磨与教授,由竺摩,演培二位担任.十六日开堂,九月初四日圆满.
六十七年(七十三岁):台北市松山寺,是道安长老所兴建的,蔚为台北名 [P191] 刹.道老定於六十七年,传授三坛大戒,但不幸於六十五年腊月初圆寂.继任住持灵根法师,为了满足道老生前的遗愿,仍按时举行戒会,礼请我为得戒和尚.戒会於九月二十九日开堂,十月二十六日圆满.
八十年(八十六岁):新竹福严精舍大殿等,由住持真华重建,於国历十月中落成开光.海外学友演培,仁俊,妙峰,印海,唯慈等,都远来参加盛会.并在精舍举行在家菩萨戒会,由我与演培,真华任三师.
参与戒会,在我这一生中,都不过随喜而已. [P192]
现代学佛者最极需的志神
— 释仁俊 —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二日讲於加拿大温哥华世界佛教会,林耿如记录)
从学佛的精神来说,不论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如能把握而发挥 最积极的精神,尽让人家看到我们学佛的人:不说空话,不玩 虚幌,都肯切切实实地在做,佛法才会真切地感召人心.
说到「现代」,时间相当长,不只是今天或现在时刻,可以延 伸到二十世纪末或二十一世纪;近一点说,几十年前或今年之 前,并不就成为过去时代.现在,就过去时代的佛教给与现代 佛教的影响说,良好的方面非常多.佛法在中国流传已久,中 国的大师们,受了印度佛法正面的启发,薰持,证验,大概说 都能把握佛法的精义与特见.因此,形成了内涵非常丰富,宗 派也不少的中国佛法,真可谓妙义纷纭.所以,我们现在修学 佛法,观念上就得重视古德们的实际证验,对他们动静中操持 的正确卓挺,必须敬慕仰效.但是,由於佛法在中国流行久了 ,也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数百年来中国修学佛法的人( 少数例外),在心行上有所偏差(也可说极端偏激),我们可 以简括地从三方面说:
以一法代一切法
中国近数百年来学佛法的人,一般都认为佛法虽然法门甚多, 只须学一种法门,或读一本经,念一位佛就足够了.这样的观 点,就信仰说也许可以,但从佛菩萨面对无量无数众生的根性 来说,一味强调只读一本经,学一种法门,或念一位佛,就代 表了一切佛法,这种观念流传久了,许多法门就没人注意,留 心.须知诸佛施设教化,善巧不同,为著适应无量众生的根机 ,善巧方便也就无量无边;如果光是强调修学某一法门,无形 中便忽视或放弃了其他法门,这样所学,所见,所行的,怎能 丰富,正确,广净呢 怎能引导不同根机的众生呢 怎能弘传 无量正法呢 於此,我们极应注意:「无有惟以一法而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二,自了自觉
学大乘法,最应振扩处----心量开阔,气势卓拔.目前一般学佛 法的,特别著重自了自觉.所谓自了,尽量歛形遁迹,潇潇洒 洒地做个闲适人;所谓自觉,只知一味照顾念头(其实多数混 混沌沌).如此的自了自觉,太误导自己了!自了的正义:监 管,降伏而远离自我,不为自我奴役,这是学佛者最吃紧的一 著.自觉,是将佛法洞照自家身心----「五蕴」,超越(不顾恋) 身心而又雄毅巧善地发达身心(久后圆成佛道).泛常者的自 了----只顾自己,尽想自己活得恬静而长久,对众生苦痛漠不关 心;在这种意念中,尽管也想追求自觉,对佛法的深妙义理, 却是永难体解的.学佛法不从一般自了自觉中彻底翻转过来, 不是消极沈沦,便是导向险黑.因此,必须从正确的自了自觉 中,摆脱一般自了自觉的乖谬,做人的头面与学佛的精神,才 会一起光净而振发起来.
三,现实的涅盘感
一般人在现实环境中追求名利,获得了就觉得很有福报,对现 实非常满意,以为这就是涅盘;因为生活安定困难解除了.其 实,这是极大的错觉.印度有一种外道,叫做「现前涅盘」, 吃饱了拍拍肚子说:这就是涅盘.同样地,一般人(自以为) 家庭圆满了,也就觉得这便是究竟安乐.眼光短浅的人,对佛 法的因缘果报,理解得不够明确,顺境中总是酷恋现实,妄图 久远自在享用,学佛法的人如果也这样想,那就太愚痴了.凡 是对佛法有认识的人,对富足而顺遂的环境,都能时时提高警 觉,不把它视为安身立命之处,振勉得不敢放逸.把定著不放 逸的心念修学,才不会被人欲物欲困陷著----不把它视为现实涅 盘.
学佛法,要想做得够精神,够意义,成为名实相符的现代学佛 者,就得挣脱上面的三种现象.
体践现代学佛者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
一,精神的带头者
大乘行者令人最注目的鲜明印象:坚毅,切实而坦朗的精神与 气度.开廓的气度配合著挺拔的精神,存心与作事,则了无卑 劣与曲私的气息.菩萨入世行化的动力与涵量:牢强的意志韧 而不屈,温良的性情和而不暴,情感正大而情操高洁.因此, 烦乱的情绪与偏激的情见就被摄歛著.行化的方便,也即正大 的情感与高洁的情操,真精神全以此为策发,作开拓,做展布 的.这样,深入人际而广结法缘,不忘形不失足,便具有带头 精神了.这种精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鲜明印象,站在人面前 笑容可掬,处在人中间说法能畅,人际间才感觉到少不了我们 这般的人.於此,我们必须深深地自省,自愧:众生之堕落苦 恼,多半由我们不能推广佛化,以身作则,时时以此自责,战 战兢兢地操练身心,披沥肝胆,从精进中觉己觉道,为法为人 ,精神的带头气势才丰沛得莫可摧夺.
有了精神带头的必然的责任感,我们还得要有当然的义务感. 学佛法的人活在人群当中,义务感非常重要.道德心肠的引发 者----义务感;义务感真切了,一见到苦难境象,道义的精神和 勇气便一肩承担,把解救苦难当作自家使命.现代社会倡导的 义工风气非常好,我们更应该推广此种风气,发心到许多苦难 地方,从恳挚体贴中为受难者服务.一个人或一个民族,…… 义务感普遍风行了,其道德精神才会充实而高扬.道德精神的 发端----尽自己的力量投入;惟有尽自己的力量投入,我们才能 对许多苦难者感同身受;当然而必然的义务感,才能从我们身 心上时时体现而慰助苦难者.
发挥现实的道德,非实践当然的义务感不可;从生命的无尽发 达与提撕说,更应具有永恒的「献替」感.依佛法说,生命犹 如洪流----滔滔无尽,其内在充满无限业力,无限业力等於无限 活力,如能以优良而纯正的教育,转染污业力为清净活力,生 命的潜能----无始来的善因就会显发出来;无始的善因一显发, 再加以现缘的提导,植培与振勉,自重,自助,自觉的观行一 直支持著;文化上的价值观点正确了,佛法中的智慧观照洞朗 了,生命的意义和力势,看得深远,把得准牢,对流行中的文 化与佛法的正负面,就有莫可遏抑的献替感了.活得有了,也 尽得献替感,生命上表露的,生活上享用的,则自自然然底朴 素,新净而不逸堕.
学佛法者应具有的美德:倡践节俭,避免浪费.一般人都想追 求美国式的生活,渴望物质生活的品质尽量提高,但是,美国 人却被高水准的物质生活观困住了,因为,老是讲求物质享受 ,一逢到经济萧条时,就感到受不了,耐不住,这业已成为美 国人及西方先进国家普遍的苦恼根源.这不就成为物质及经济 之奴了嘛! 我们学佛的,切莫步入此种苦恼后尘;应该保持发 扬中国人的节俭美德.老实说,适度的节制物质享用,可以减 少许多不当的消费,增加身心的偌大能耐.以肉食为例说吧,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食,请注意:凡是耐力强韧,对人类最有 贡献的动物,如大象,骆驼,牛,马等,都是食草料;尤其是 骆驼能在酷热的沙漠中驮载重物,耐得著几天都不喝水.相反 地,肉食的狮子,老虎等等,只能在动物园中供人赏玩而已. 因此,我们学佛法的,谈节俭,卫生与耐力,最好先从调节口 腹开始(在家初学佛者应持不杀戒,不必拗执一定素食).口 腹之欲淡微了,物欲之累就逐渐远离,因而人欲的染著也就跟 著降低下来.人类的意念与精神,就因此澄清而健定起来的. 能活在澄清而健定中的人,旧的种种严重积习,则困不住,牵 不去,不再向黑暗的小圈套混来胡去,正正大大地直向大开通 处----无我无欲----迈进.现代修学佛法的人,能如此的著眼著 力,念头与缘头上的一切,才看得清,做得明.
将内在之念与外在之缘,看得清,做得明,对所处的时代才有 正确的观察力.从人类知识层面的价值说,不但要理解时代趋 势,还得认清时代趋势的利弊何在.现今时代的趋势:利的方 面----民主之风吹醒了许多独裁者,许多民族也倾力追求民主, 大致说,这是好的.弊的方面----在现代人知识与学说的领域里 ,主张与发明的,多半重视现实享受,现生安乐,对生命现实 的体认与久远的植培,开创,却很少顾及或察虑到.这样的发 展,演变下去,势将成为唯物的「顺世」观的世界.我们学佛 法的,面对如此的发展,演变,要想导转此一趋势,并非一味 提倡唯心就行,必须发挥正常而清净的理性,运持深妙而究竟 的理智,於此二者自守不污,自觉不昧,从不污不昧中力振力 提,始足以警绝逸堕,破顺世之见而转为觉世之行.
二,智慧的决策者
佛法智慧的特性:深确而周遍地透视身心及事物.生命的当体 ----身心,经过智慧的深遍透视,怎也寻觅,察照不到自我,身 心则能获得自在.《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简括说 :五蕴就是身心,常人都把身心看得千真万实的情见,在智慧 的察透下,了知缘生之命,乃由假合而有,妄执真实的情见便 被降伏了.情见上的意象被智光照破了,对於所见,所闻,所 接触到的种种境相或事物,也就自然的远离执著.因此,许多 恼扰缠绞就解除了.最有力量与光热的生命:内不为我困,外 不受境惑,彻观世法而彻达佛法,以法治我,觉法为人的精严 与精诚,就这麼热络而恳切不已的.
彻达的意志的建立与练成,全凭前进,上进不退的一片直心; 心,直得危不忧,苦不悔,邪曲不入,偏激不动,智观智行便 能稳平端正,不再堕陷於一边.发心化度一切众生,观行稳正 了,则能以平等眼光看待众生,一般罪大恶极的,许多人都会 讨厌,智慧观行成熟了的,就不会这样.因为智慧观照的---- 不离因缘,如能以智慧善巧地改变恶劣因缘,受到良好因缘的 感格,善根发现,愧心加强了,马上就会变成好人.所以,只 须慧观平正,耐心深厚,大罪恶者都可能转为大善良者.
从平正的智观中导启人性,或讨究问题,对人性对事理,体念 得极关注,探索得极透辟,德行与理智才会真诚公明.观念从 公明的理智上出发,对於所探讨的问题,突破狭隘主观,透入 核心洞察,获得的结论才会精确.佛法中智慧的作用:站在论 题核心上,去观察某一或某些论题多面的涵义.举「欲」为例 ,通常多半看作贪欲或淫欲,多少带些厌恶感.但依佛法来研 究,它的作用贯通善恶两面,经上说「一切法以欲为本」,这 意味著,不管是善法恶法,它都具有引发的动力.欲----信喜好 乐,意思是说,相信某种事物,就会对该事物生起特殊的好乐 心;如果一个人对好事发生热切兴趣,马上就会尽心尽力去做 ,而且想做得真实完美,这就是善法欲的推动力.学佛法有此 善法欲的推动,提激,向上向善的心力就一天天强大起来,能 抵抗而不受烦恼困扰.但是,把它用错了,对罪恶也信喜好乐 ,就会招致大苦恼.所以,学佛法如能以智力引发而运用善法 欲,一切邪恶就会受到控制或消灭.我们既知道欲含有善恶二 义,就不会以偏狭的主观去看它(贪欲与淫欲),就能发挥而 扩充它的正面(善法欲).以此类推而体究一切问题,智慧从 多角度观察,揭示,才会从平正中处理论题,或解决问题.
智慧勘破了自我主见,意识的新知见则能体会,触悟到更深的 妙境----出世胜义,生命与生死的光明,从此永不离却日常生活 .活在智慧中的生命,不管白天或夜晚,其意念都是坦坦朗朗 ,没有常人般的倒乱混沌了.(惑)业(之)命就这样转为慧 命的.慧命内在的澄清,就同深山中的澄泉一样,不受尘滓污 染.智慧,从破暗边说----光明,从清凉边说----法水;光明与 法水交相照温与灌润,善根种子则日见发育,繁茂而茁壮,烦 恼种则受到控制,破坏,身心的障碍减少了,就这样活得正常 而真切.
修学佛法从智观中认识了一切,则能超出俗常的错见幻觉,知 与行就不受俗常影响,牵累.有漏的世俗意识,总离不了执取 ,总是把自我执捉得牢牢扎扎,透过智慧的谛观,便能猛然警 觉到----「自我」的问题太严重了!中国古哲们造字的智慧启示 相当大,「我」字,一边是手,一边是戈,意味著人最会执戈自 卫,当然也会以戈杀人及动物了(手头无《说文解字》,姑作此 释).我,这麼凶猛,难怪孔夫子要那麼叮咛「毋我」啊!历 史上算数不尽的血淋淋的惨相,都是这个「我」作祟,作害. 佛法的特质之一----智观勘破这个「我」;必须彻底断除这个 「我」,人类才能获得究竟解放;究竟解放了自我的,才真能 与众生相处得和乐,敬护而安平.
学佛法,首须肯决的:一切都凭智慧作决策者.智慧的决策把 准著,遵行得的确贯彻,对俗常牢不可破的自有,自成,自占 ,自享的极端邪见,才敢於绝情地彻底推翻摧破.凡能探得出 大头面迈得开大脚步的,起初,莫不以智慧作决策,做导领的 ;我们也这麼以智慧作决策者吧!
三,慈悲的充力者
认真执行智慧的决策者,其言行莫不真实不虚,必然与慈悲相 应.慈,从诚恳关注中让人获得快乐,安乐.慈柔的涵练性足 了,就会心平量大,瞋慢心就会降低,减轻.性情刚强的众生 ,慢心都相当高;慢心贡高了,就像高山顶上积不著水一样, 草木都生长不起来;同样的,心性失去了慈柔的人,也就不能 从智(观)忍(化)之水中培育而增长善根.人类善根的培育 增长,最急须的莫过於慈,慈柔的心术,心量流露得自然的--- -面目鲜明而手头宽大;行菩萨道,谈发心,廓心,表心,验心 ,这样的鲜明与宽大,才会空化自我,活化他人.真能活化他人 ,空化自我的,其志必壮,其行必坚,构成壮与坚的基因----大 悲.与大悲相对的是大苦,面对大苦不惊不怯,而能受能耐, 必拯必度,所凭藉的就是这绝不动摇,折扣的壮与坚.为壮与 坚鼓气充力的----大悲,悲愿从念头大呼得响震耳根,激振意根 ,泛常者顶不住的困难,吃不消的辛劳,自家就能挺耸脊梁担 下来.
道德的根源是大慈悲,大慈悲的发端是敬重而爱护一切众生. (一般)众生的根性与习性,大都杂染混浊,甚至恶劣得凶暴 残害,难以理喻.悲心熏发而扩充得深广的(大心凡夫)度化 之心,总是与时俱增;就像慈母见爱儿病重了,越发辛勤照拂 ,体贴备至,了无厌倦之念,只要换回爱儿的健康就满心喜慰 .诸佛菩萨护念导劝拔济大罪恶众生的悲心,比慈母救爱儿的 心更甚於千万亿倍,因为「无缘」的大悲弘愿彻入骨髓.
智观与悲行合一的菩萨道,因缘上的如幻观成熟了,因果中的 利俗行真切了;如幻观了却自我之恋,利俗行体念众生之苦; 众生之苦的血泪印象直涌心头,直现眼前,寝馈难安中必尽所 能,所有以济扶之,悲行从所能,所有中尽得愈尽而愈喜,愈 喜而愈尽;如此的尽与喜,喜与尽交错交增,则能超越俗常之 情.能不为俗常之情所困所夺者,自家之有与自家之能,则无 时无念不与因缘的如幻观,因果的利俗行相呼相应,热诚而勤 恳得不诳不匮,对一切众生的奉献心,便立刻说到做到了.
发慈悲心早已成为学佛法者的惯用语.其实,学佛法不光是发 心,也要发脸发舌;因为脸与舌,都是慈悲的表现或吐露者. 佛法学得深入而周遍於身心的,三业必然与慈悲相关,慈悲也 就贯注於三业中.世间唯一的净光与大热----智与悲,智观能与 真我相应,悲行不为情邪所动,脸的表态与舌的演义,就会流 露出慈悲之德力了. 智的特能 —— 净化心相,悲的特性 —— 善化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