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兴市2006—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1355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2 07:10:4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泰兴市2006—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规划实施情况及现状分析
    1、按“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巩固提高“双基”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增强了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3—2004年学年,有小学195所(其中完小119所,教学点76个),2234个班,在校学生97510人。初中45所,其中民办2所,1201个班,在校学生64579人。普通高级中学16所(其中: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三星级普通高中1所,民办高中4所),460个班,在校学生25349人。教育部门办职业学校3所(其中2所国家级,1所省属重点职中),另有部门联办的7所,共有班级220个,学生1072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104人。
    3、幼儿教育发展较快。现有幼儿园(含村办)431所,757个班,在园幼儿22645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83.3%。
    4、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市级成人教育学校有: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泰兴分校、农业干部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全市还有职工学校、培训中心12所(处),成人教育中心校24所。全市每年农村各类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达20万人次,占青壮年总数的30%左右。坚持对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合格率达95%。
    5、“十五”期间,全市每年投入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经费均在3000万元以上,现有校舍面积110.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82.64万平方米。全市有中小学教职工10267人,其中公办教职工10193人,民办教职工74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9.3%、90.37%、82.6%。
    “十五”期间,我市各类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依然存在,教育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亟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城区教育事业的规模满足不了学生入学的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未形成稳定的机制,还有很大的缺口;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尚有许多补课工作,教师学历达标状况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巩固提高“双基”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增强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十一五”期间,全市有50%的乡(镇)人民受教育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装备水平、师资队伍水平、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基本达到省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乡(镇)标准,使全市的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省先进地区的水平。   
    (二)主要目标
    1、小学   
    “十一五”期间,学龄正常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年巩固率均稳定在100%。市重点办好实验小学、泰师附小,发挥其示范作用。继续搞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各乡(镇)重点办好中心小学,努力使办学规模达4轨以上。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硬件建设标准化进程,使所有小学成为合格学校。
    2、初中   
    “十一五”期间,初中正常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99.9%、99%、99%以上,城区及黄桥镇区初中入学率达100%。力争把每一所初中都办成合格初中,初中学校规模均达6轨以上。  
    3、高中   
    “十一五”期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一一90%,在市财力允许范围内,进一步调整好高中布局,重点办好省泰中、黄桥中学和市一高,努力使市一高达到国家四星级中学的标准。重视市二高、市三高、黄桥中学分校建设,努力使其办成国家三星级标准的高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十一五”期间,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全市将办成9—10所普通高中,年招生能力8000人以上。省泰中、黄中、市一高、三高、黄桥中学分校年招生20个班以上;市二高年招生16个班以上;其它定点高中均在8轨以上。
    中等职业教育抓好重点职校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重点办好农、工、建三所重点学校:省泰兴职高、工业学校和建筑工程学校,年招生能力分别达1200人和600人。横巷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均为省重点学校,年招生能力各500人。全市努力建成省示范专业10个,其中,职教中心校4个,省泰兴职高4个,建筑工程学校2个。至“十一五”期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大体相当。
    4、成人教育  
    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努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十一五”期间,确保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22800人。积极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即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100%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符合就业条件的100%推荐就业,其中新增劳动力劳务输出人员组织化程度力争达到80%。围绕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展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全市各级各类农副业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40%左右。积极引导乡镇做好农村自考实验区的服务和指导工作,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参加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加强乡镇成校建设,努力使乡镇成校成为融思想教育、技术培训、文化学习、老年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教育中心。
    5、幼儿教育
    “十一五”期间,对全市登记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实行年审。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3一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8%以上;60%以上的中心幼儿园基本达到一类幼儿园的标准;20%以上的幼儿园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
    6、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级达18个,在校聋、哑、弱智学生达500人。“十一五”期间,全市7—15周岁残疾儿童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达90%。积极推广乡(镇)中心小学和其它完小接收当地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经验。
    7、高等教育  
    市职教中心校逐步创造条件,努力建成泰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争取与名校联办,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三)主要措施
    1、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观念;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政策上向教育倾斜,在经费上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努力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保证教育事业得到超前、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管理以及发达的教育事业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力量。
    2、加快改革,促进各类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1)改革办学体制,进一步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鼓励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或进行联合办学,并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2)改革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全面推行“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岗位津贴浮动制和校内工资总额包干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和执行制度,加强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管理。
    (3)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搞好“三教”统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
    3、建立机制,加强投入,调整结构,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认真研究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真正做到政策到位;制定优惠政策,保证校办企业的蓬勃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并以政策、法制的形式明确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责任;做好各类教育规模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
    4、适应经济发展,办好重点,发挥规模效应。“十一五”期间,市将重点办好泰兴、黄桥两镇的各类教育,使其发挥规模效应。
    5、面向二十一世纪,提高教育整体水平。(1)在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教育水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建设向标准化方向发展。(2)认真贯彻《教师法》,加强各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采取脱产培训、业余进修、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抓好教师在职进修,抓好学校管理后备力量的培养和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和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50%、40%以上。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促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简机构和人员,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行总量控制,提高办学效益。完善人才市场,促使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和相对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6、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1)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学生。(2)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意识。认真贯彻实施《泰兴市中小学教学工作规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以建网、建库、建队伍为抓手,加强计算机教育网络和市乡两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积极抢占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3)切实抓好体育、卫生、劳动和艺术教育。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确保新课改实验在我市结出丰硕成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3 21: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31*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