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丁西林(1893——1974)---林任申  

17521人阅读  7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3 00:52:1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丁西林
(1893——1974)

丁西林

丁西林

    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189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 富裕家庭。丁西林的父亲丁仲培,受“新学”思潮影响,思 想开明,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丁西林入学前,其父即 为其延聘塾师教家学。塾师叫何卓甫,是丁西林的姨兄, 比丁西林年长得多,秀才出身,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做 得漂亮,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言情小说,与郁达夫有 过书信往来。丁西林读了几年家学后人本镇崇实小学 (今黄桥小学)读书。其时,何卓甫既是校长,又教他的国 文。这样一位老师,对丁西林后来走上创作道路当不无 影响。
    1905年,丁西林小学毕业。父亲没有把儿子留在身 边守业而将他送往口百公里外的南通州中学继续求学。 丁西林自幼读书很用功,别的孩子玩他不玩,整天捧着 书。还特别喜欢读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西厢 记》等等。对金圣叹的批语读得尤为认真,这大大提高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910年,丁西林中学毕业后,考入由清政府交通部在上海开 办的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1913年毕业。
    黄桥是个千年古镇,大户人家大多崇儒重教,读书蔚然成风。 到了清朝末年,留洋风气渐起,丁文江、朱履先、成谷采率先去英 国、日本留学。丁西林受其影响,于1914年夏赴英。在伯明翰大 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17年获理科学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法 国学习语言。随后又到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1919年获伯明 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留英期间,为了过语言关,他广泛阅读英文 书籍。开始看小说不大看得懂,看戏比较容易懂,就从看英文剧本 开始,主要看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的剧本,还接触了易卜生的作品。 他是从看英文剧本开始对戏剧发生兴趣的。
    1920年,丁西林同李四光、唐= 等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延 聘回国,到北大任教。丁西林任物理系教授,主讲物理学等课程。 他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不久即任理预科主任。 当其时,几个搞科学的朋友编一种综合性的杂志,也想登点剧 本。他们知道丁西林喜欢戏剧,就怂恿他写。就这样丁西林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

《丁西林剧作选》

《丁西林剧作选》

《丁西林剧作选》

    1923年,他一鸣惊人,发表了独幕话剧《一只马蜂》(《太平洋》第四卷第三号)。这是一个写恋爱生活的戏。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也嘲弄了吉老太太这类半新半旧的人物。这个戏他是有感而发的。戏剧结构精巧,语言机智幽默,不时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五四”后的现代剧涂抹上了别开生面的色彩。
    《一只马蜂》的问世,宣告了我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一位新剧 作家的诞生,在中国剧坛引起极大反响,也激发了丁西林的创作热 情,使他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又创作了独幕话剧《亲爱 的丈夫》,将凌叔华的小说《酒后》改编成同名话剧。这两个剧分别 发表于1924年《太平洋》第四卷第八号和1925年《现代评论》第一 卷第十三期。
    1925年3月《一只马蜂》在北京上演,好评如潮,侍珩著文说, 它的上演“是中国新剧在舞台上最初的成功”。同年5月,他的第 一本独幕剧集《一只马蜂及其它独幕剧》由现代评论社出版。
    1926年1月,标志作者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独幕话 剧《压迫》发表于《现代评论》第一周年增刊。这部戏较《一只马蜂》 的喜剧味更浓,台上的戏更足,具有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它揭露了 当时社会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的矛盾,嘲弄顽固的房东太太,赞美 机灵的男女房客,鼓励无房产者彼此同情而且联合起来,用巧计压 倒有房产者,鼓励一切被压迫者联合起来抵抗压迫者。该剧1935 年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被洪深誉为大革命时期“创作 喜剧中的唯一杰作”。
    4月,丁西林当选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故居

    这一年,丁西林与李逸女士结合。李逸是太平天国领袖韦昌 辉的后代。太平天国失败后,为躲避清政府的搜捕,韦氏改姓为 李。李逸也是封建婚烟的受害者。她容貌端庄秀丽,读过女子师 范,颇有才华。丁西林经友人介绍,与其相识,十分同情她的遭遇, 二人遂结为伴侣,直至白头偕老。
    同年,中国戏剧社成立。丁西林同邓以蛰、闻一多共同负责出 版委员会工作。
    1927年,丁西林应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 佛之邀,赴上海筹建物理研究所,并任该所研究员兼所长,一直至 抗战胜利后。其间曾三次代理研究院总干事。之所以三次均为 “代理”,是因丁西林认为总干事要与行政院、财政部打交道,这些 事既非其所长亦非其所愿,蔡院长只得接受这个意见,让他代理。
    对于丁西林业余时间从事文艺创作,科学界有不少朋友并不 赞许,甚至责备其“不务正业”,但文艺界的朋友如沈从文、杨振声 却极力鼓励他写戏,甚至劝他改行。丁西林这位文艺界的“票友” 终于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又发表了独幕话剧《瞎了一只眼》。 《北京的空气》。

丁西林亲笔信笺

丁西林亲笔信笺

丁西林亲笔信笺

    1931年,《西林独幕剧》由新月书店出版,收有丁西林创作初 期的六个剧本,《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瞎了一只 眼》、《北京的空气》和《压迫》。虽然由于作家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 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生活面比较狭小,加之时间、条件的限制,影 响了他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反映无比丰富的现实斗争,所以这六个 戏大多限于表现知识分子和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新与旧的矛盾,反 对专制的封建思想,嘲笑虚伪的社会风气等,与当时的人民革命事 业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这一组妙想天成、谐趣横生、别出机抒、独 树一帜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丁西林早期创作的主要成果,也是我国 现代话剧创作中的一项重要收获。即使在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中 看到“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生活的某些变化。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接着日军进攻上海。物理研究 所及其实验工场被迫陆续迁往昆明、桂林,但仍有部分留在上海。 抗战期间,丁西林经常奔波于“孤岛”与昆明、桂林之间,备极辛劳。 面对伟大的民族斗争,丁西林的视野逐渐扩大,密切注意当前形 势,所以他抗战时期的作品,要比初期作品更接近现实,更倾向革 命,这在他思想上是一个新的发展,也是一个坚持进步的民主主义 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
    1939年,丁西林创作了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市》。这是他抗战 期间所写的第一部作品。他在这出独幕喜剧中,尖锐地讽刺了刻 薄自私、蛮不讲理、欺压女仆的吴太太,以及趋炎附势的警察,歌颂 了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青年学生扬长雄。这个戏不但在反映生 活的深度和社会意义方面超出作家前期的作品,而且它布局的精 巧、对话的富于巧智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李健吾说:“《三块钱国 市》是= 五四’以来,老作家丁西林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出独幕好戏 ——而且是话剧方面有数的喜剧中的最好的一个。”同年,丁西林 还创作了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侯》,它以1939年的上海为 背影,描写汉奸的妻子、儿女反对汉奸,离开上海到后方去的一段 故事,它热烈地歌颂了抗战期间青年的进步和觉悟,表现出对日 本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卖国分子的憎恶。这部戏在作者的创作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从这部戏可以看出作者开始从身边琐事的描写, 走向对国家、对民族的热忱,这可是一个不容易跨越的过程!
    1940年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丁西林赴香港治丧。他 十分悲痛地说:“在蔡先生直接领导下工作了二十年,从未厌倦,从 此失去良师。”为纪念蔡元培先生,他写了四幕喜剧《妙峰山》,由桂 林《戏剧春秋》月刊社出版,次年,由上海剧艺社演出。

丁西林亲笔信笺

丁西林亲笔信笺

丁西林亲笔信笺

    《妙峰山》以西南某地为背景,描写妙峰山寨主抗日英雄王老 虎逃脱国民党的陷害,回到山上扩大组织抗日力量的传奇故事。 它真实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摧残一切抗日力量的阴谋和国民党 统治区各方面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 国热忱。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思想随着革命 形势有新的发展,他进步的政治倾向和乐观主义精神,比以前更加 明显了。
    丁西林的多幕剧,虽然保留了独幕剧的喜剧风格,但结构上却 远不如他的独幕剧来得严谨,他的多幕剧不如独幕剧写得好。
    丁西林早就计划着如何尽快地将他所创设的实验工场,特别 是其中的光学仪器实验室的工作转移到反侵略战争上面来, 1941 年,这个计划终于实现。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在香港建 立一个光学仪器工厂,生产军用光学仪器。协议明确要用物理研 究所仪器工场的设备和人员,由英国出经费共同经营,丁西林兼任 董事长。丁西林经过半年的筹备,当工作稍有进展时,太平洋战争 爆发,香港沦陷。汪精卫得知丁西林先生在港,立即派人通过占领 香港的敌军把他和他的家属劫持到广州,并且亲自拍电报“邀请”, 想逼他到南京就职。丁西林作为一个剧作家,对于这出先礼后兵 试和探索。
    自1951年至1963年,他共写了八部剧作:三幕主典歌 舞剧《雷锋塔》、五幕方典歌舞剧《胡凤蓬与田玉川》、舞剧《牛郎织 女》、七幕舞剧《老鼠过街》、六幕话剧《孟丽君》。四幕话剧《一个和 风细雨的插曲》、独幕剧《干杯》、四幕话居帐智取生辰纲》,其中《牛 郎织女》发表于《舞蹈》1959年4月号,《孟丽君》发表于《剧本》1961 年七八月合刊号,并在缅甸上溪,获得好评。其余六部戏,因种种 原因未能刊出亦未搬上舞台,1985年收入《丁西林戏剧案》并由中 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为了帮助青年剧作家提高创作水平,1962年,丁西林在一个 关于话剧语言的座谈会上倡导:由前辈剧作家、剧评家每人选一篇 话剧名著,不分方今中外,加上观点立场正确的金圣叹式的批语和 解释。这个倡议得到戏剧界的拥护。池自己则带头做这件事,翻 译了英国巴蕾的《十二镑钱的神情》、麦斯菲尔德的《上了锁的箱 子》和萧伯纳的《一代天骄——拿破仑》等三部名著,并以眉批和总 批的形式写了评论意见。这种做法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戏 剧爱好者的欢迎。 丁西林的探索精神还体现在其它领域。
    1935年,丁西林对中 国传统乐器笛子进行改革,由物理研究所仪器工场制出新笛,把原 来的六孔七声音阶,改为十一孔平均十二律,扩大了乐器的音域。 后来他还在《科学画报》著文《新笛》,为之介绍。 早在解放前,他对汉字改革就饶有兴趣,出任文字改革委员 会领导工作以后,更是身体力行。他第一个提出了“笔形查字法”, 即把汉字的每一种基本笔划(“横”广竖”广撇”广点”广折”……)给 它一个号码,再接笔划书写次序,把笔划号码连起来,就成了一个 几位的数字。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 在这个方法已被“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所吸收。五笔字形 口诀中的“木丁西”,即暗指丁西林,就是为了纪念丁西林在文字改 革方面的贡献的。
    丁西林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又精通文字 改革,毛泽东和周恩来很赏识他,称他为“多面手”。
    50年代,丁西林曾向中央提出过入党要求。周恩来对他说: 你要求人党我们欢迎。但你留在党外比在党内起的作用更大,只 好委屈你了。所以,丁西林始终是一位无党派民主人士。 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间,丁西林多次率领中国友好代表团、文化 代表团访问印度、越南、柬埔寨、阿尔及利亚等亚非国家,加强了与 这些国家的友谊与文化交流。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丁西林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迎来送往,不辞辛劳,艰苦地维持对 外文化联络工作,使之不致中断。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猝发,在北京逝 世,终年八十一岁。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在 独幕剧的创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喜剧大 师”、“东方的莫里哀”。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 国内外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195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 的日子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了“丁西林喜剧创作晚会”,由焦 菊隐执导,演出了他的独幕喜剧《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 币》和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79年,为组念“五四”六十 周年,北京人艺又一次上演了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压迫》 和《三块钱国市》。1998年,为纪念“五四”,也为让观众欣赏老艺 术家们原汁原味的表演,并使其炉火纯青的艺术得以流传,精心组 织了一台类似京剧折子戏的话剧片断、短剧的演出,并在8月5日 中央八台“流金岁月·戏剧博览”中播出。其中有曹禹的《雷雨》。 《日出》片断,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片断,大轴则是丁西林的 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作为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名字将永远载人中国现代文学史册。

(林任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3 05: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丁西林家原住黄桥米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8 14: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简介是林任申老先生写的么?为什么写上林任申?我在很多地方见到的丁西林先生简介都是这版本。
林老先生经常在泰兴报上发表一些关于我们地方文化的文章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3: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这个确实是林老写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29 14: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第一次认真了解本土名人,谢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3 17: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丁西林和丁文江有什么关系吗?
有来往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24 11: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原帖由 dzyseu 于 2008-3-3 17:38 发表
丁西林和丁文江有什么关系吗?
有来往吗?

居住在一个镇上的,两户丁姓人家,没有啥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18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塾师何卓甫,清秀才;
DSC06601.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