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州日报》网站刊:丁文江中国现代地质之父

2956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2 19:16:1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来源:http://tznews.cn/html/pcm/2007-9/21/01_20_43_26.html  今天(2007年9月22日)在泰州新闻网http://www.tznews.cn/首页上


丁文江中国现代地质之父  




    丁文江以身殉职后不久,他的好朋友傅斯年在其纪念文章中说,丁文江的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在今年丁文江诞辰120周年的日子里,丁文江的著作及传记有3本全新问世,加上近十几年来先后出版的有关丁文江的10余本专著,丁文江留给国人的,相信已不仅是印象,而是一种精神的相传了。
    丁文江的精神,是他严肃认真、脚踏实地、富于开拓的科学精神。
    1911年,丁文江从英国学成回国,距他离别家乡已整整9年,此时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高堂双亲,而是灾难深重的祖国。乘轮归国,他没有在终点上海下船就近回家,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转道滇越铁路入云南,开始了他在祖国大西南的徒步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两个多月,行程约万里。其间,他饱览祖国壮丽河山,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这为他以后几次西南地质考察打下了基础。
    1912年底,丁文江应工商部矿务司长张轶欧邀请到该司地质科任科长。上任伊始,丁文江即着手创办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因为他始终认为:要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必先从培养人才做起。1913年7月1日,由丁文江主持的入学考试分别在京、沪两地同时举行,后经综合评定,共录取“正取学生27名、备取学生9名”。10月1日,地质研究所开学,共有30人入学。本来,“设立专门机构以培养地质专才”的设想,最早出自章鸿钊,但却在丁文江的手中变成了现实。章鸿钊曾经感慨地说:“丁先生是偏于实行的。往往鸿钊想到的还没有做到,丁先生便把这件事轻轻地做起了。这不单是鸿钊要感激他,在初办地质事业的时候,这样勇于任事的人,实在是少不得的。”正是从丁文江创办的地质研究所,走出了后来中国地质学界许多领袖级的人才。
    丁文江以重视实地调查著称,被誉为“五四”以来学者中最具责任心的“行动巨人”。1922年以前,丁文江是我国从事实地调查涉猎区域最广、花费时间最多、取得成绩最多的地质学家,他以地质调查所所长的资质,走南闯北,用实际行动发挥着表率作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已故名誉院长黄汲清曾将他比作“20世纪的徐霞客……而他的成就又远远超过徐霞客”。为取得第一手材料,丁文江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准则,并身体力行。1913年11月,丁文江与德国教授梭尔格等人,奉命到山西调查正太铁路沿线矿产,这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的开端。翌年二月,他又只身在云南工作了近一年,先后调查了个旧的锡矿、东川铜矿以及滇东的底层、地质。从调查正太路地质矿产开始,到1922年这10年间,是丁文江一生中野外调查最密集的时段。1919年,丁文江曾不无感慨地说:“七年中,南游于滇黔,东游于皖浙,西至晋秦,东北至鲁,今年复游欧美。计先后居京师,实不及四载。”
    1928年,铁道部邀请丁文江到广西从事新路沿线的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工作。他曾多次自称是“中国唯一的‘西南通’”,这次他走遍了大半个广西,而于广西中部及北部,如南丹、河池、马平、迁江诸县调查尤详。他除勘查了南丹、河池的锡矿及迁江一带煤田外,特别注重地层系统及地质构造的研究。他把广西东部南宁、武鸣一带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命名为“广西运动”。他又在河池地区发现了水平的二叠系灰岩与直立的泥盆系灰岩的不整合,从而证明海西期造山运动也存在于桂西北。他还着重研究了富含化石的“马平灰岩”,他采得的化石经葛利普描述,撰写成专著《中国西南部二叠纪马平灰岩动物群》出版。
    不过,丁文江最大的收获,是他通过实地考查,脑海里初步形成了一条北起重庆、中经贵州和广西、南达广州湾的新铁路线———“川广铁道”的雏形。为了进一步解决“川广铁道”的问题,1929年10月,丁文江带领曾世英等大队人马,再次踏上了西南征程。第二年,丁文江、曾世英联名发表了《川广铁道路线初勘报告》,对川广铁路的地形资料、建议线路、费用估计、经济效益以及对西南各省的利益,都进行了充分论证。
   丁文江能对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矿业、交通以及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与他善于运用科学方法,不断获得新的事实材料分不开。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对人说,“丁文江是我所见中国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北京大学教授温源宁也曾这样描述丁文江:“他的所知所见实在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所老古玩店,五花八门、零零碎碎的东西,从中国军队装备的统计到唐诗朗诵法,一应俱全。换句话说,你应该把丁博士看做一部百科全书。”
    丁文江深知,欲使地质学深深扎根于中国,必须创建坚强有力的行政中心,创办第一流的专业学术刊物。1916年他出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后,首先对地质学及有关学科的专门名词进行彻底翻译修订,同时大力推动地质报告的出版工作。1919年,他主持创办了《地质汇报》和《地质专报》。两年后,又创办了《中国古生物志》。这3份刊物由于注重学术,讲究质量,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成为当时国际著名的地质学重要文献。
    不发空论而用事实来说话,是丁文江治学的一贯作风。蔡元培评价丁文江道:“丁先生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他平时对于宗教家的迷信,玄学家的幻想,是一点不肯假借的”,“他又有办事的才具,主持地质调查所,整理北京大学地质系,办理北票煤矿,均应用科学方法,卓著成绩”,“实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0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丁文江生平

另附:丁文江生平 http://tznews.cn/html/pcm/2007-9/21/01_13_12_814.html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又字大君,常用笔名宗淹(取“宗法范仲淹”意),英文名V.K.Ting。中国现代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1887年4月13日,丁文江出生于泰兴黄桥镇米巷的丁家花园(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其父为镇上士绅。丁文江自幼聪颖好学,10岁时即读完“四书”、“五经”,旁及《日知录》、《资治通鉴》等,尤好古典诗词。1902年秋东渡日本留学,曾任留学生杂志《江苏》值期总编辑。1904年夏前往英国。1906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1907年至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学位。其后,丁文江又以论文获母校博士学位。
    1911年5月丁文江结束留英生涯,经越南回国后,在滇、黔、湘等省调查地质、矿产和民俗。1911年至1912年在上海南洋中学讲授生理学、英语、化学等课程,编著我国第一部《动物学》教科书。
    1911年9月,丁文江应京师学部留学生考试,从而与中国早期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相识,自此开始了他的地质事业。1913年2月丁文江再次赴京,担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其后不久,丁文江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所长,培养地质人才。是年秋到山西调查正太铁路沿线煤矿、铁矿。1914年辞去所长职务,再度于1914年2月至1915年1月赴云南考察锡矿、铜矿,并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了若干人类学的研究。1916年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首任所长。1917年与梁启超、蒋百里、张东荪等赴欧洲考察,并列席巴黎和会。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建议聘请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以及当时在英留学的李四光到该校任教。1921年丁文江担任北票煤矿总经理,地质调查所所长由翁文灏暂行代理。1922年1月丁文江在北京西城兵马司9号主持召开了中国地质学会第一次筹备会议,2月,在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届评议员兼编辑主任。1923年、1928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和第六届会长。
    1922年5月,丁文江与胡适、陶孟和等人创办自由主义政论刊物《努力周报》,主张“好人政府”。1923年发表《玄学与科学》系列文章,引发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科学与玄学”大论战,为“科学派”代表人物。1926年丁文江作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委员之一,与胡适等一起,陪同来华的英国委员卫灵顿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进行调查,为时两个多月。5月间应孙传芳之请,辞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之职,就任其地位、性质相当于上海市市长的淞沪商埠总办,提出“大上海”计划。1927年革命军北伐,北洋军阀政府垮台,丁文江和章太炎、黄炎培、张君劢等人遭蒋介石通缉,丁文江遂匿居大连,研究整理《徐霞客游记》。
    1928年,丁文江编著的三卷本《徐霞客游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丁文江兼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其后任总指挥,负责对西南诸省进行地质调查,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地质调查。1931年丁文江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鳞之聘,任地质系研究教授。次年与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合作创办《独立评论》。1933年7月,丁文江代表中国政府及中国地质学会,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葛利普、德日进同行。其后再次到欧洲考察,9月至10月访问苏联。1934年6月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5年12月初,丁文江应铁道部商请赴湘南粤汉铁路沿线探测煤矿,8日夜间就寝后不幸煤气中毒。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终年49岁。根据丁文江“以所故地之地方区域以内为余葬地”的遗嘱,遗体安葬于长沙岳麓山西麓左家垅。
    丁文江另著有《中国分省新图》(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中国官办矿业史略》、《明徐霞客先生宏祖年谱》、《扬子江下游之地质》(英文)、《爨文丛刻》、《梁启超年谱长编》(与赵丰田合编)、《丁文江选集》、《游记二种》、《丁文江学术文化随笔》、《民国军事近纪·广东军事纪》等。
     

签到天数: 1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9-23 09: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沙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3 1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丁文江    黄桥人的骄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