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会说:“我已经很努力地鼓励孩子跟我合作了,但是效果很不好。”那么你就很需要反省一下,你是不是忽视了这些问题呢?
1、当我们向孩子描述问题时,有可能会激怒孩子。一位父亲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天气很冷,他正站在门口,儿子刚从外面回来,他对儿子说:“门是开着的。”儿子回敬他一句:“那你为什么不关上?” 这是因为儿子把父亲的描述理解为:“我在尽力暗示你去做正确的事情。”描述技巧的最好运用,就是在孩子感到确实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公众号:爱上泰兴)原创 2、提示就像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让他可以一直享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知道:“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酸。”“饼干盒不盖好盖儿,饼干就会变软。”等等。但是要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知道的信息。比如:告诉一个15岁的孩子:“饼干盒不盖好盖儿,饼干就会变软。”显然不合适。他会觉得,要么你认为他太傻,要么就是在故意挖苦他。 3、许多家长认为,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这个技巧给他们带来很多帮助。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很多孩子会喜欢简单的用词,而不喜欢父母的长篇大论。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当他听到“狗”的时候,就会想:“狗怎么了?......哦对了,今天还没遛狗呢......我还是现在就去吧。”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比如:一天当中,孩子一遭到拒绝,就听到自己的名字,几次下来,他就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拒绝”联系起来。 4、多数家长觉得,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不必对孩子永远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能力接受这样的表达:“我现在心情不大好,没心思检查你的作业。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 当然,也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会反过来回答你:“那好,我也生你的气。”对这样的孩子,最好表达你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你能善待小动物。”而不是“你又揪猫尾巴,这让我很生气。” 5、不管孩子认不认字,他们都期望收到小便条。年纪小一点的孩子收到父母的便条时,会很开心,这样还可以鼓励他们回复父母的便条。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收到便条。他们会觉得“就像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他们被父母抽时间花精力给他们写便条的行为所打动。还有的孩子认为便条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用再听他们大声嚷嚷了。家长们也喜欢写便条的方式。省时、便捷,而且有的还很值得回味。 有人问:“我们使用了这些技巧,孩子就会一直听我们的吗?”希望不是这样。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他们言听计从。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