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带来的重重危险(不看一定后悔) (2015-12-02 18:08:06)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近日披露了一个惊人数据,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尽管中国人“爱”输液、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早已不是秘密,但是比国际水平多出5、6瓶还是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当然,要是这些液输了真能治病又没什么副作用那也就罢了。关键是,据统计,70%的输液都是不必要的;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死亡的高达20万人,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好多中国人都得了“输液病”,迷信输液的疗效,又不知其危害。 “第一输液大国”的恐怖现状 人多:10个门诊病人,3个就“挂水” 去年一年,整个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液8瓶。而在03年,是30亿瓶,07年,是70亿瓶,可见增长幅度惊人。资料还显示,“爱输液”是个普遍问题,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喜欢输液,地域差异不大,并且输液率一直都在持续增长中。 有报道称,在国外输液治疗是有严格控制的,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在我国输液率却高达60%—70%。而一篇2006年的报道显示,门诊病人的输液率为30%。住院病人则更高,在国外为45%,而在我国的一些医院达到可怕的90%。 盲目:大炮打蚊子,70%的输液不仅无用还可能有害 输液又被称之为打点滴或者挂水,指的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体内注入大剂量的液体(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倘若吃药是步枪、打肌肉针是机关枪的话,输液就是不折不扣的大炮了。可问题在于,谁都知道,拿大炮打蚊子是多么不靠谱的事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比如,有记者在医院门诊部看到,输液的人中有80%都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而输抗生素,但实际上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输抗生素没半点用,我们的身体也是有着自愈的能力的,感冒就是可以自愈的疾病,吃药反而是治不了,只能缓解症状。(但由细菌导致的并发症不一定会自动痊愈) 还有一类输液就更没有道理了,美其名曰“保健性输液”。许多患心脑血管病的老病号都要定期到医院输液,打点儿活血化淤药物“冲血管”,以防疾病复发,但是实际上毫无用处,而且液输得越多,针越扎不进血管,偏偏这样的人还很多。还有人喜欢输点营养品来保持体力。最无厘头的还是“美白针”,用输液的方式将所谓抗氧化物质输到血管里,1天1针,10针一个疗程,一般要打6个疗程。可是专家都很担心,这不仅不美白,还可能引发曾经的“奥美定”那样的悲剧。 危害大:2009年59%的药品不良反应都跟注射剂有关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也以注射剂为主,占79.16%。而主要的注射方式就是静脉滴注(输液)。另外,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另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据此保守估计,每年起码有10万人输液之后丧命。 输液带来的重重危险 如遇问题药品或者药物过敏,输液要比其他两种方式危险得多。 三种主要给药方式的风险比较
方式 | | | 经过胃黏膜吸收和肝脏循环后,药效已经降低,还可以洗胃。 | | 从肌肉再到血液,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 | 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法会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的更快、更严重。 |
假药、问题药物、药物过敏……这些情况患者都可能碰到,如果是输液的话,剂量大,又直接输入血液中,没有了屏障,这意味着风险相当高。 即使正规药品风险也高 1.常输液会降低身体免疫力。用输液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而且,输液输得最多的就是抗生素,抗生素滥用会使患者体内耐药菌增多,疾病更难治愈,反而非输液不可,形成恶性循环。 2.液体中的微粒带来慢性危害。即使在最严格的操作环境下,输液中也难免带入微粒,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很多病症,例如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当然,输液所导致的静脉炎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了。 3.人工输液无法将药均衡输入,能引起高血压等疾病。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的量过多,能引起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等疾病;如果输入了大量的气泡或血凝块,能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问题在于,目前人工输液的方式和胶管输液的器具实际无法均衡将药输入体内。而在国外,输液泵的使用非常普遍,能够将液体均衡地输入体内,只是这种在西方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工具我们却很少能在我们的医院见到。 操作过程处处有隐患 1.医务人员不当操作容易引起病症。打点滴时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浓,都有可能破坏体内电解质平衡。输液操作不当还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创伤性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疾病。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进行静脉滴注的话,护士需要考资格证,但是我国却还没有这样的专业护士。另外许多医院输液的病患很多,护士却很少,压根照顾不过来。而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存在着广大的没有资格输液的诊所,误操作和感染病菌的几率更高。 2.假如器具、液体受到污染,输液传染乙肝等疾病的几率比肌肉注射高很多。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通过静脉注射方式传播的几率要比肌肉注射高很多,每年我国都会因为不安全注射死很多人。一则新闻甚至提及90%的输液管都是人工制作,污染几率当然很大。 为何中国人如此“爱输液”? 历史渊源:医疗机构转型的“产物” 80后肯定也都还记得小时候打“屁股针”比输液多多了,可是现在输液却大行其道。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财政体制处于转型阶段,滥用不必要的药物注射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愈演愈烈,静脉滴注成为一般疾患的普遍治疗方式,“吊水”或“打点滴”也成为十分流行的话语,甚至还有不少医生会告诉患者这样可以“清除毒素”。久而久之,许多人心中也有了根深蒂固的输液好的观念。(据祖述宪 :《注射的滥用、危险与安全措施》) 患者:迷信输液见效快,却又不知道不安全 患者去医院看病,就想着要尽可能接受先进、彻底的治疗,而打点滴看上去要比吃药先进、彻底得多。许多人觉得打点滴要比吃药病好得快,这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对的,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就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对许多患者来说,上医院看病就要打点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另外现代人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假如一个感冒要花很多天的时间慢慢好,似乎变成了耗不起的事情。另外,打针比输液疼也是一个原因。而在所有医保报销种类中,医保病人输液治疗或预防性输液报销比例偏高也是患者喜欢输液治疗的原因。所以很多行业报告还分析,在新农合展开之后要进一步抢占农村市场。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说不出输液的隐患来。有专家调查显示,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医院:有利益成分,也怕担责任 许多人看到中国人输液多的消息都会想到“以医养药”上去。也的确如此,普通的感冒,吃药的话只需要20元上下,输液却要花上两三百。不算药钱,注射一次肌肉针的注射费是5毛到1元,可是输液的注射费却有5、6元。而在美国的医院里,输液的人很少;在英国,去医院的话,医生通常也只给开出三四天的口服药量,而这最多只会花费3到5英镑,相当于30元到50元人民币。 当然,如果单单把这个归结为医院“利益熏心”显然有失公允,很多时候的确是患者主动提出要输液的,有数据称50%以上的门诊患者都会主动提出输液。医生会想,假如没有输液病情加重或者出现别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所以为了规避医患纠纷,也都同意了患者的请求。问题在于,患者没有专业知识,医生当然有职责向患者解释病情,详细说明输液可能引起的危害。有一位医生20年只给一个休克孩子进行了肌肉注射,凭的就是耐心、信心和责任心。 往大里说,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刻不容缓,毕竟,制度最可靠。 如果遇到要输液的情况,请看看以下的知识 不是下面这三种情况,最好别选择输液。 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才适合输液:1.吞咽困难,同时也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2.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3.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另外,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当然,在注射一些头孢类药物时,也不能忘了做皮试。 输液时要警惕以下五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 最好别输中药制剂 《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占中药的84.11%。刺五加、双黄连、茵栀黄……中药注射液的不良报告很多。一方面是因为中药注射液的致敏性高,另一方面也因为中药注射液目前的制作工艺参差不齐,许多还不成熟。所以,一定要对之慎之又慎。 结语: 说到底,还是要念叨一句非常重要的医学常识——能食疗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