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5-22 11:01:1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丁西林生平简介
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笔名西林。泰兴黄桥人。幼年就读于家乡崇实小学(今黄桥小学),后入南通州中学。1910年考入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和数学,课余喜读英国文学作品,尤爱戏剧艺术。毕业后到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并赴法、德学习语言。1919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
1920年,丁西林从欧洲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业余从事独幕剧创作。他目睹中国落后局面,欲以科学救国,曾在西南建造仪器工厂,发展中国的仪表工业,所撰《新振幅决定“G”的试探》论文,获得学术界定评。1923年完成的处女作独幕喜剧《一只马蜂》,辛辣幽默地讽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一时脍炙人口。后又陆续创作了《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等独幕喜剧。1925年创作的独幕喜剧《压迫》,技巧上更加精湛纯熟,充分体现了丁西林幽默喜剧的艺术风格。
1928年起,丁西林先后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物理组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曾以热电子发射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定律,论文发表于国外专业杂志后,引起学术界关注。丁西林还对重力和地磁作过多方面的测试和研究,建立了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地磁台。曾任“中国物理学会”董事、评议员,兼任《中国物理学报》主编,参加“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上海开始的第一次审订物理学名词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丁西林随物理研究所迁往广西桂林和重庆。这期间所写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鞭挞资产阶级,歌颂抗日英雄,谴责汉奸卖国贼,其别开生面幽默夸张的喜剧手法,丰富了“五四”以来的剧作成果,有“中国喜剧里程碑”之誉。1945年应邀与郭沫若同往莫斯科出席苏联科学院成立220周年纪念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丁西林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并三次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长。1948年任台湾大学理学院院长。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丁西林应周恩来之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解放后,丁西林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率领各种文化代表团访问亚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之余,丁西林仍坚持创作,并译出《罗森堡夫妇》等外国剧本多种。所写《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等剧,独具特色,使其剧作成果更臻丰满。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丁西林剧作曾先后编入《西林独幕剧》、《丁西林戏剧集》、《丁西林剧作选》、《丁西林剧作全集》等。
丁西林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的戏剧作品。其早期的作品除以上这三幕外,还有《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妙峰山》等。解放后,又创作了歌舞剧《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牛郎织女》、《老鼠过街》,以及话剧《孟丽君》、《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干杯》等。
在丁西林的戏剧中,主人公常常是小市民、小职员、小业主,至多是个中产阶级。他所描绘的情节也无非是摔花瓶、租房子这些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丁西林认为,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物理学家所特有的,即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出蒸汽机,丁西林在费尽心机、东奔西走地筹备我国第一个物理研究所、物理学会之余,仍然看到了“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等等市面上的喜剧因子,并把它们巧妙运用到了我国新生的戏剧文化运动之中。
丁西林受英法“世态喜剧”的影响,“惯于从婚姻恋爱的审美视角,在世俗风情的描绘中蕴涵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省与批判,与改造国民性的艰难探索。”丁西林喜剧给人们的,是笑声过后留在心里的悲愤和无奈,甚至对剧中人物的暂时性胜利而发自内心的一笑,也是酸涩的。但丁西林的喜剧又非同于黑色幽默,它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
丁西林的独幕喜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钱理群等文学史家评价道:“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并且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无论是戏剧的构思、人物、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在同期大多数的粗糙、幼稚之作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作为一位自然科学者,丁西林用业余时间从事戏剧创作,当时科学界的许多朋友并不赞同,但文艺界的朋友如沈从文、杨振声却竭力怂恿,劝其改行。尽管有如此争议,丁西林仍然“脚踩两条船”,无论时局多么动荡,其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始终支撑并成功运作,其戏剧也是适逢其时地发表、上演。
丁西林还是位博学的人,1935年,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子进行了改革,创制出音域更为宽广的十一孔“新笛”;1959年,鉴于他早年对汉字改革的研究,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指导汉字简化方案的编写。他提出的“笔形查字法”,如今被“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吸收,五笔字型口诀中的“木丁西”一句,即为纪念他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任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在科普、文献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他还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曾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对外友协副主席等职务,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称他为“多面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