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
发表于 2009-6-28 16:06:0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桥小巷
作者:尹继东
走过人流如潮的王府井,走过匆忙繁华的南京路,走过喧闹宽阔的大街,徜徉于静谧狭窄的家乡黄桥的小巷,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黄桥最有名的要数丁家巷,丁家巷其实并不宽阔,只容二三人并排走。走到巷尾,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对着巷道敞开着,门的上方挂着一个铜匾,上面赫然刻着“新四军东进纪念馆”几个大字。向门内探望,门内只是几进普通的民居和宽敞的庭院,并没有特别之处。而正对巷口的是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青铜塑像。毋庸置疑,是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就是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黄桥战役,可是如此狭小的小巷怎能承载着如此重大的战争?英雄们为何会选择这里指挥作战?或许是喜欢这里的安静吧,或许是喜欢这里的隐秘吧,或许只是偶然……其实英雄们并没有想在这里留下什么,只是历史让他们留在了这里。
王家巷有抗金英雄牛皋、张留仙的临时居住处和抗金部队的兵器库,看着锈迹斑斑的刀枪矛盾,看着英雄的简朴居室,让人想起了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和英雄们艰苦卓绝的斗争。朱家巷有爱国志士朱履仙的故居,迎迪巷有爱国诗人画家韩秋岩的故居……黄桥的小巷为何释放出如此众多英雄气息?是因为黄桥自古就是大江南北交通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因为上苍偏爱黄桥小巷,使其养育了众多的英雄儿女?
听说黄桥历史上考中的进士的特别多,有“进士第一镇”的美誉。踯躅于御史巷、状元巷,不必问当年名噪一时的御史是谁,不必问那满腹锦绣的状元又是谁,也不必问为何这里后来又出现了戏剧家丁西林、地质学家丁文江、生物学家王德宝、作家黄蓓家、作曲家何彬等众多的专家学者。只是想一个巴掌大小名不经传的黄桥,怎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才俊学人?这时小巷两边“寻常百姓家”中传来的断断续续琴声、或高高低的读书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从一家门前走过,只见一位老人在教几个五六岁孩子练毛笔书法,墙上、地上到处是字,或遒劲有力、或剑拔弩张、或温润敦厚、或龙蛇飞动。
不少小巷夹杂在明清古建筑群中,巷道弯弯,随意延伸。长长的巷子,夹在两堵墙之间,即不见头,也不见尾,只有弯曲的一线天。一堵堵的青灰墙,一扇扇的油漆木门,是小巷最常见的风景。
“一人巷”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这里是小孩的乐园。他们在小巷中捉迷藏,有个小孩子在一户门前砖柱旁躲起来,却露出一小块衣襟,很快被一群小孩找到了。小孩看着小巷的青色墙壁不禁纳闷:“我躲得如此隐秘,为什么还是被他们找到呢?”墙壁仿佛一个慈祥的老人,只是用他久经风雨的衣襟抚摸着小孩的小手、后背,并不回答。
夕阳西下,小巷的尽头几个老人在下棋。其中的一位右手拿着一颗棋子,左手还紧紧地攥着几粒棋子,只见他眉头紧锁,目光紧盯着棋盘,最后他抬起头看看其他几位站着的老人,好像是征询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并不言语。
走在灰黄或青色的条石铺成的巷路上,步履叩击石板,发出“笃笃嗒嗒”的声音;低斜的夕阳,将自己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静穆中,渐渐地忘却了自己,不知是自己成了小巷的一部分,还是小巷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中。宁静之心、淡泊之怀油然而声,悒郁之情、烦躁之感随即消遁。
华灯初上,会不时地碰见一家老老小小的一起散步,小孩在前面蹦蹦跳跳,大人们则边走边拉家常,或天南海北,或油米柴盐。心更近,情更切,这是一种独特的天伦之乐。而在小巷中进进出出的人们,彼此熟悉,只是相互点点头,或是微微一笑。
曾经在巷口早晚飘着烤面芝麻香的黄桥烧饼店,早已栖身于繁华的商业大街,有着装潢考究的门面,有着与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精美的室内设计,接待着四方慕名而来品尝黄桥烧饼的游客。但老黄桥人还是怀念那巷口飘香的老烙饼店。
夕阳影里,野草闲花,青砖条石,古墙灰瓦,小巷在历史的脚步中始终守住了自己的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