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
发表于 2009-5-28 16:57:4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小熊 于 2009-5-28 16:59 编辑
黄桥烧饼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是传统食品,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随园食单》烧饼是 “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肪和面炙之”。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成为一种半干式面点,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并在花色品种上不断改进,已从一般的 “擦酥饼”、 “麻饼”、 “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烧饼出炉,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形色香味俱佳。
黄桥烧饼制作是以面粉等为主要原料的饼状面点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主要用料面粉为黄桥地区特产的小麦精粉。其制作技艺以师徒间口口相传为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明清时在苏南大城市和南洋各国都是抢手货。
黄桥烧饼制作工艺比较独特,从揣酵(和面)开始就很讲究,天冷烫酵,天热“雪花籽”,不冷不热 “老鼠喷沙”。兑碱也要因时而定,飘碱面起泡,反之则粘牙。馅和酥分别用猪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擦酥,做烧饼时,酥搭于面团上,用手搓长再卷起,然后用响子轻捶一下,翻转至底上再捶一下,调转方向再捶,然后将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贴入桶炉烤。制作出的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外观美观,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在品种繁多的糕点食品中,黄桥烧饼的名声是很响的,堪与北京的茯苓饼、天津的大麻花、上海的蟹壳黄、扬州的富春包子、泰州的桃仁麻糕等名点媲美。
烧饼的历史由来已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 “饼法”一章,清代刘鹗的 《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描写。黄桥烧饼源于何时虽无文字记载,但民间流传的一个小故事多少有些参考价值。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如皋县的一位知县路过黄桥,吃了一回黄桥烧饼后齿颊留香,念念不忘。如、黄二地相距60余里,总不能专程来吃呀,这位县太爷竟不怕人说他搞特权,隔三差五地派快马到黄桥购买烧饼,以饱口福。这个故事不仅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也告诉我们,至少在150多年前,黄桥烧饼便小有名气。
千年古镇黄桥,地处泰兴、靖江、如皋、海安、姜堰五地中心,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方圆百里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商业繁荣,是苏北的商业名镇。
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时期,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的黄桥,有猪行近20家,油坊20余家,酒行10余家,粮行90多家。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饮食服务业的兴盛。那时,小小的黄桥竟有100家旅馆、客栈,20多家饭馆,4家浴室,4家书场,而烧饼店竟达60多家!
这么多烧饼店,势必引起行业内部的竞争。店主们不得不在用料、制作和品种上动脑筋,比谁家的分量足,比谁家的吃口好,比谁的芝麻撒得多。据说有两家烧饼店的小徒弟,每天端着藤匾 “拼市”。一家说,今天我家的烧饼外加两个脂油丁,顾客当然争着买这家的,那家的没人买。第二天,另一家也加两个猪油丁。“拼市”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得益受惠,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烧饼的质量。
黄桥烧饼的日臻完美,是多少代烧饼师傅辛勤劳动的结晶,也凝聚着文化人的心血。
早先,何姓是黄桥的名门望族,自明代成化16年至万历35年的120多年间,何氏家族曾有过一门 “四进士十举人”的辉煌。清朝道光年间的何萱,虽说只是个岁贡,但著述颇丰,其 《韵史》8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这位老夫子不只结交了龚自珍、李兆洛等硕学大儒,与烧饼师傅们也颇多往来,常与他们切磋烧饼制作工艺。据说,按季节不同生产的应时品种,如韭菜烧饼、萝卜丝烧饼、蟹黄烧饼就是这位老夫子出的点子。
战争是残酷的,它摧毁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摧毁了许多美好的事物,然而,黄桥烧饼在经受了炮火的洗礼后却声名远播。
1940年,在威震中外的黄桥决战中,黄桥人民冒着枪林弹yu,将一筐筐、一篮篮黄桥烧饼送上前沿阵地,解决了新四军6000将士一日三餐之虞,鼓舞了他们的斗志。于是,一曲 《黄桥烧饼歌》在炮火中诞生了,从大江南北唱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唱到西北高原,一直传唱至今。上世纪70年代,顾寄南的散文 《黄桥烧饼》在 《人民日报》发表;80年代,电影 《黄桥决战》在全国播映,大量反映黄桥决战的小说、散文、诗歌见诸报端……这一切,更使黄桥烧饼名声大噪。
黄桥人有吃早点的习惯。早点花式挺多,叫得响的有九斤家的鸡浇、鱼浇,海儿家的蟹黄汤包……但价格昂贵,一般人家平时吃不起,只能吃大众化的早点,诸如油条麻团、面条馄饨之类,但黄桥人最爱吃、最常吃的还是烧饼。烧饼便宜、吃起来方便,至今仍流传着 “三个烧饼一碗茶,肚子吃得饱喀喀”的俗语。可以这么说,黄桥人是吃烧饼长大的。辛亥ge命元老朱履先,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著名物理学家、喜剧大师丁西林,著名生化学家王德宝都是吃黄桥烧饼长大的。京剧 《智取威虎山》主笔章力挥自幼酷嗜黄桥烧饼,不只是早晨吃,中午、晚上也吃。他说鲫鱼汤、肚肺汤泡烧饼比山珍海味还可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20年来,黄桥烧饼焕发异彩,品种不断出新,现已开发出20多个品种,甜的有豆沙、白糖、枣泥、生仁等,咸的有葱油、肉松、鸡丝、火腿,还有既甜又咸的龙虎斗等等。1983年,黄桥东进饭店制作的烧饼,因其甜鲜不腻、咸淡得当、香美可口、营养丰富被评为省名特产品,江苏省商业厅授予名特产品证书。黄桥宾馆及一些私营烧饼店如天乐餐饮、为群烧饼店制作的烧饼也颇得食客们的好评。
黄桥人到外地去,只要能扯得上,便会眉飞色舞地给你介绍开guo大典的国宴上,四种糕点中,就有黄桥烧饼!言词之间,流露出骄傲和自豪。有客自远方来,黄桥人总忘不了用黄桥烧饼招待。临走时,还要捎上几盒。粟裕、叶飞、姬鹏飞、陈丕显、迟浩tian等领导人到黄桥来,都要尝一尝黄桥烧饼。黄桥人到外地去探亲访友、高等学府的学子们寒暑假结束回校,也总要带上几盒黄桥烧饼,分赠亲友和同窗。
1997年,泰兴市组团去美国考察,黄桥中学原副校长季福元随团出访。他怕途中挨饿,便带了10多只黄桥脆烧饼,结果路上一只也没吃。到美国后,去看望他当教授的大哥,打开包一看,烧饼全压碎了。他准备扔掉,他大哥不让,说,我50多年没吃过家乡的烧饼了,留给我慢慢吃吧!一边用罐子装,一边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一位在季教授家作客的美国朋友见他吃得那样香,毫不客气地拿起一块,细细品味,连说:OK!OK!
第二年春天,季教授返乡探亲,他乐滋滋地告诉我们一个消息:美国也有黄桥烧饼卖了!两个多月前,他从华人报纸《世界日报》上看到比萨斯托大酒家菜单上有黄桥烧饼,兴奋地指着报纸对他夫人说,你看,我们黄桥虽是个小镇,烧饼卖到美国来了!他夫人善解人意地说,了不起,了不起!什么时候陪你去品尝品尝,让你解解馋。
比萨斯托是美国很有名气的小镇。因闻名世界的美国海军医院设在镇上,不少国家元首曾到这家医院看过病,所以这个镇子很繁华。这个镇距华盛顿有100多公里,但季教授和他的夫人硬是专程驱车去了一趟,饱餐了一顿黄桥烧饼。
黄桥文化站原为何氏宗祠旧址,黄桥决战时支前委员会设在此地,数以万计的黄桥烧饼就汇集在楼下。黄桥文化站的同仁们对黄桥烧饼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1985年以来,他们办了8期黄桥烧饼技术培训中心,聘请70多岁的刘仁宝老师傅讲课,先后培训了150多名制饼技师。上世纪90年代末,为群烧饼店继之而起,常年培训烧饼师傅,输送到全国各大城市,现在新华社会堂、江苏省委招待所、南京金陵饭店、烟台大酒楼都有黄桥烧饼供应,一些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工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等等都开设了黄桥烧饼店。黄桥烧饼店已遍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各大城市。
黄桥镇党委、政府深知黄桥烧饼蕴藏着巨大的商机,2001年11月、2004年9月先后两次成功地举办了 “中国·黄桥烧饼节”,中央、省市众多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大大地提高了黄桥烧饼的知名度。毛主席一句 “黄桥烧饼好出名的”更使黄桥烧饼身价陡增!烧饼节期间,他们召开了研讨会,探讨黄桥烧饼产业化生产,邀请中国食品协会、中国美食协会、江南大学的专家们举办讲座,讲怎样把小烧饼做成大产业、讲如何制作绿色食品……烧饼节后,业主们迅即成立了黄桥烧饼协会和质量督查小组,在提高产品质量、打入超市等方面大做文章。
黄桥烧饼在烧饼家庭中坐第一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它具有其他烧饼不可比拟的优点。然而因其保存期较短,不便于携带,它的发展大大受到了限制。黄桥的有识之士们正着手研究改进烧饼的包装和制作工艺,黄桥烧饼会像麦当劳、比萨饼一样风靡全国、风靡全球。
策划 成爱君 朱行义撰稿:林任申 林 楠摄影:龚 为资料: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泰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http://tznews.cn/Article/pzk/pcm/200905/5005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