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武大郎别传(烧饼外传)

6486人阅读  37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30 08: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真正的高手呀,啧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30 0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字洗练,通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
    第四回 课徒授术 功成身退

    回头再说潘金莲这边。自武大那日出得门去,至晚一直没有回来,潘金莲便如坐针毡,一直没敢就寝。一会儿自思是否对官人脾气发得太过,致令官人不愿回家;一会儿自怨命苦,嫁得武大本以为虽无夫妻之实,倒也天下太平,没想到也有夜不归宿之日。暗想这便如何是好?大约自婚后,武大一日也没离开过这家,每天相处在一起习惯了,并未觉出什么,现在一朝只剩得一人在家,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空虚寂寞。

    待到快四更了,仍不见武大回来,咬一咬牙,便打发下人出门去找,也不顾羞臊与否了。原来武大被晏县调到汴梁皇城时,临行前本让衙役去家里关照一声,以免家里挂念。哪想到那衙役一时忘了,直到武大家里有人来寻,才想起武大关照的事,连忙将有事去了京城的缘由一五一十地说了。听得家人回报,潘金莲反更睡不着了:这进京见皇帝的事太过重大,万一大郎不会说话,弄出什么事来,怎么了得!

    太阳从东边上来又从西边下去,这一整天潘金莲也不知自己是怎么过的,只觉得心乱如麻,任做啥也没有心情。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真到节骨眼上,这亲人总归是亲人,谁也不会无动于衷,何况是自己的夫君?且说潘金莲这里正自坐卧不宁,那边厢早有衙役来报:“大喜、大喜!总捕头进京立得奇功一件,拿了皇上很多奖赏回来了。”呵呵、这报喜,他倒是跑得恁快。

    潘金莲惊喜交加,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原位。待得迎出门去,见武大与晏县俩猴儿似地趴在大马上,竟也不敢嗤笑。令众人手忙脚乱地将晏县与大郎接到屋里,刚一坐下,还没来得及问大郎去京里的事,又听得晏县大笑着说“恭喜”。这正是“运气来了什么也挡不住”,刚才听过“报喜”了,现在又有晏县再说“恭喜”,喜得金莲不知如何才好,平时口齿这么伶俐的一个人,这时也呐呐地说不出话来。

    这晏县道的恭喜,自然是经他报请过皇帝老儿同意,让她潘金莲开炊饼铺的事。这潘金莲一时不知何由忽然福至心灵,向晏县福了一福道:“这全靠大人提携,要不哪有我们武大的今天。这开店的事,就一并请大人关照。凭大郎的手艺,想必这事儿总不会差,何况现今经了京城这一番风光,这饼儿更有了名了。这事总是大人成全的,该算大人一份干股,让我们孝敬大人一点心意,望大人千万别推托啊。”


(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30 10: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那胡人却听清了“毙杀”两字,以后回国去再做出饼来,便取了个名字叫“比萨饼”。

明白了,原来“比萨饼”是这回事~先生真高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
    晏县听得潘金莲这一番话,原先没往这面考虑的他忽然触发灵机,想这炊饼铺要做得好,便须加大它的知名度。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之点还在这一个“香”字上,这香非指饼香,而是它的名声要“响”。他这一点倒正合了今天某些人的商业“思路”——不管自己的产品真得如何,哪怕只是一堆垃圾,也先要花钱把它叫响了,就是花几亿也在所不惜!呵呵~~这才有了今天广告业的繁荣。

    说到宣传,倒正对了自己的脾胃,舞文弄墨么、与外面联络么,还不是一句话。想着,他便对武大他夫妻俩说:“我也不拿干股,这多难听。我也出一份力吧,你武大负责做饼,人手不够我再想法办。你潘金莲负责坐堂销售,反正小户人家也不讲究什么抛不抛头露面的。我负责向外边宣传,给这个饼铺造出一点声势来,也算是一份智力投资。好在这次汴梁之行已经大有斩获,再乘势加把劲就是了。”

    武大反正没什么主见,晏县这么说,他唯唯诺诺的也便罢了,倒是潘金莲则喜出望外。她寻思着开这么一家门脸,凭武大这点能耐,也许一天也开不下去。虽然他做饼没问题,但场面上的事,岂是这么轻易能打发的?三教九流、白道黑道,哪一边能得罪得起?二叔也早已不在这里照应,所以她想着开店的事,正犯怵。现在晏县这么一应承下来,岂不是有了官家的后台?自是喜不自禁,不在话下。

    说好了便择地择日开张。地方自有晏县亲自挑选,其宽畅与市口,自不必多说,反正若大个阳谷县里再找不出比这地方好的场子来了。开张那天,张灯结彩、鸣放鞭炮这些亦自不在话下,由各行各业的龙头老大前来祝贺带来的便有的是。更吸引人的是门前那副金钩铁划的对联出自晏县的亲笔:一刷的瘦金体,酷似当今御体。那联写的是:“荐味京城细物激赏九阙,遗香化外宇天独此一家。”


(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
    炊饼店开张后,销路不成问题,倒是每天不够卖的,搞得那些要成批订货的酒店有了怨言:“何不多产一些?省得我们店里的食客老因吃不到最后这道炊饼而闹得极不开心,现在这样,不是害人么?要我们费多少口舌才摆得平。”晏县看店里其实已经叫了不少人工,光揉面的,就不下三十来人,还闹得别人有怨言。正自没法处,这日来到童馆,见好多年纪老大的童生,还在那里闭门读书,忽心生一计。

    你道什么妙计?原来他思这童生到了二十几岁还没出息,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正要如后世人写的书里说的那样到了六十来岁才“中举”,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倒是发了“善心”,要使这些壮年童生早日跳出火海。他对他们说:人生何必非“读书”,按本朝事例,“举孝廉”也是一条出路。身怀一技也是一条出路,如武大做得一手好饼,还不照样受到皇家的青睐?以其死读书,莫如学一技。

    他这么一动员,倒有不少童生想穿了,自愿交铜钿学手艺,所谓“铜钿”也就是“学费”。晏县给他们定了一个标准:每人每学期一吊钱,学成后先在武大店里实习,以后如要自立门户,需要每饼上交一文钱的“名字使用费”。呵呵~~他倒是比我们先进了几百年,那个时候就知道“知识产权”的价值了,也有了“保护”的意识。不过算起来,这利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且又帮武大找来了一批交钱的生力军。

    武大自此后便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了,每天指挥着一帮“学徒”们做这做哪,没多长时间,这批生力军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毕竟做饼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要将过程演练几遍,人便也自会了,不过是个熟能生巧的事。即使偶然烤糊了几个,一回生两回熟地,就再不会在同一个过程里犯错。只是童生弃学做学徒工的事没人向上面报告,却是奇事。也许那时大宋已是多事之秋,没人顾得了这许多。

    饼铺里的生意一日比一日兴隆,却乐坏了一个人,那就是潘金莲。每天一早起来,梳洗打扮一番后,她便会出现的店堂里。店堂里因此也常整日满座,临时走到的人想要找一座位,那真是老猫碰到了咸鱼——嗅鲞(休想)。来坐着的人,一半是为了吃饼、喝酒,一半是冲着潘金莲来的。用现代话讲这叫“美女经济”,就如不管那种商业活动都要动用“靓女”助阵一般。却因而生出许多事来,此亦后话。


(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30 10: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31*%31*%31*%31*%31*%3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
    炊饼店的生意,因为一批童生的加入而越做越兴旺。这些人毕竟读过几年书,又没被“之乎者也”弄得白痴一般。再说这起人也年轻,所以不用学得多久,便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要有机会,别说让他们做师傅,便是自己开店也不在话下。武大因此倒反落得清闲起来,每天无所事事,便店前店后地到处闲逛。按说这也是“团队”的力量,真正的老板,自无需事必亲躬。

    分店也有开张的。先是,晏县的小舅子看这炊饼生意极是红火,便央晏县与武大说好,借了几个才出师的童生,到汴京城里开了一家武大炊饼店,做起了皇宫里的生意。武大本来是个没主见的人,何况晏县这样的恩人开口?不要说讨什么专利费,连早先说好的每饼一文钱的“提成”也没讲。倒是晏县过意不去,说怎么也得按“规矩”办,武大才勉强收了晏县他小舅子五十两银子。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炊饼铺发财发得银子象流水般地每日拥进潘金莲的帐下,这潘金莲便再也没与武大拌过一句嘴,也再不顾问武大后院那边生产的事。连平日里武大的起居饮食、寒暖穿着,也全放给屋里的大丫头们来照料。每日里除数银子、对货帐、发工资、盘利润之外,总把算盘拨得噼啪乱响,常要到三更左右才进房来睡,一睡下便死猪似地再也不与武大罗唣。

    武大倒是落得清闲,现在管着若大一份家业,反变得没事做,于是又恢复到常在晏县那里陪着,时常不回家。你道他与晏县这对活宝,成天在做甚事?原来当今皇上忽然好道起来,在皇宫里请了天下不少知名的道士,成天论道说法,不思朝政。他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把个皇宫与大宋天下弄得一片乌烟瘅气。最后竟连皇帝也不想做了,把皇位让给了儿子钦宗,整天只想着成仙的事。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也。”这天下便兴起了一股“好道”的风潮。晏县自不例外,况身体非常之人,常有非常人的念头,所以两人竟一起向道起来。每天对着老子的“道非道,非常道。”武大本没甚兴趣,怎奈晏县说得高兴,武大也只好唯唯喏喏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混日子罢了。忽一日,他不知搭牢了哪根筋,向晏县提出一个问题,弄得晏县目瞪口呆,饶是如何聪明,竟也答不上来。

(未完待续)
     

签到天数: 1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4-30 1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果然很厉害,当代的施耐庵



来自手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
    你道武大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竟连晏县这么聪明的人也答不上来?原来武大问的是“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哈~~这可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你叫晏县他如何作答?晏县目瞪口呆之余,不禁伸手摸了摸武大的额头:“你有何不舒服?怎提得出这样一个问题?”武大被晏县弄得不好意思起来,裂着大嘴,涨红了脸呐呐地说:“只是随便问问么。”

    世界上有时聪明人反不如愚笨人。聪明人常以为天下只自己事无不晓、理无不通,却不知就在这自以为无所不晓的时候,早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世界之大岂是以个人的力量便可知其分晓的?而愚笨人则往往将一件事反复再三推敲,要么永远搞不明白,一旦被他搞懂,却比聪明人要透彻得多。所以前人总说“人不可貌相”,所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此理。切记。

    武大提出这个问题,自有他的一番道理。这些年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沿街叫卖的小人物,忽然经历了做官得美、进宫比胜、开店赢财这些大事。按理说这“官”也做了,虽然没“大登科”那么风光;娇妻也有了,却是经了“洞房花烛夜”亦可叫得“小登科”;这财也有了,饼铺的生意,真乃天下只此一家。可不知为何并没感到有何开心得意之处,有时反时有郁闷相随,无从排解。

    或许是潘金莲那边的一些意外举动,惹得武大多了些念头。自武大闲散无事与晏县搅在一起不常回家之后,便渐渐发觉潘金莲有些反常——整日里与一些县里的年轻人眉来眼去。先是武大并不觉得什么,想自己不能满足老婆,这样一年轻貌美的人儿放在身边,也真有点暴殄了天物。但发觉到潘氏本来最喜欢管的银子、帐本也懒得再管,心里便总有些异样的不适。人么,总不是无情之物。

    这些日子随着晏县读老子、庄子,虽然弄不明白这与神仙有何关联,但叫人清心寡欲的意思,还是懂得的。也许愚笨人就有这点好处,一知半假地听了些圣贤的书,却并没被里面那些玄奥的文字所左右,倒反悟出了些道理。是以才会提出晏县从没想到过的问题——“人为何活着?”这问题搞得晏县也一下子没了读书的心思,怅怅地呆了很久,才与武大说:“你先回去,待我想想后再答你。”

(未完待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