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28 07:46:2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清风 于 2009-4-28 20:47 编辑
王家巷位于黄桥镇西半部,长约120米,是过去镇内通往西北郊农村的主要通道。它的名字见于清嘉庆八年(1803)《宗镜碑记》。碑文写道:宗镜庵创于明初奚尼师,初名奚家庵,庵在镇西王家巷外,两庵对峙,此在北,亦称北庵。以此推断,王家巷最迟在嘉庆八年已得名,也许在明初建庵时已称王家巷,距今已逾600年了。
王家巷是一条东高西低的巷子,落差近一米。在王家巷东首有处座北朝南的古宅,建筑在巷中最高处,户主姓王。五开间,东面两间系褡裢式结构,前为店面;西边三间堂屋,前为院墙,院墙上设有大门,大门内上框是一块明代的杉木方,已呈棕褐色,上面有浮雕花纹,上世纪六十年代,江苏省文物专家来黄普查时鉴定为明代物。堂屋内家祖阁上曾放有自明代至民国几十个祖先木主,旁边设有“张六乙相公之主位”木主一个。据王家传说,张六乙系王家义仆,当王家主人不幸遭祸,按律当斩,是张六乙挺身而出替主死。王氏逃到黄桥后为不忘张六乙救命之恩,特把他的木主放到家祖阁上与王氏祖先同受供献。王家的大门对联写的是:“太原世系、江左人文”。表明了黄桥王家乃是太原一支,到江苏后也曾占有一席之地。从《百家姓》上看到,王姓的郡望是太原,从太原迁出的王姓才是正宗的“三槐堂”大望族,不容小觑。黄桥的王永茂、王永隆、王永兴、王永盛四大商号,也曾是黄桥响当当的字号,他们都属于王家巷这一支,王家巷的得名当是因王家之盛和建房最早而得名的。
王家的东隔壁有一段紧靠街面的院墙,宽四间屋、高约四米,上面的花墙用板砖砌成三种不同图案花式,最东边一间是大门,上面没有花墙。大门内是一间厢屋,有门通西边天井,天井宽约3.5米。北面即是三间平房,从外表看与平常屋一样,两侧卧房的檐下用木板作墙,中间开窗户,只是出檐较深,阶沿石宽50公分,下雨天人可从檐下行走。中间明间的格门在二梁下,门前成一走廊,可通到两边房里去,有人称之为锁壳式。屋内梁架较粗,特别是两根大梁和上面童柱,都特别奘(zhuǎng),不像清朝人建屋,梁柱都差不多粗,但也不是明代琴线式风格。更为奇特的是后屏前有三只方形柜连在一起,两边的榫头都装在屋柱上,也就是说先把柜做好,留出榫头,在竖屋架时即把柜装上去,成为一个整体。上首(东屋)房间内有一张六柱床,床门上部有龛头,龛头下有一根长的方木,两头也插在屋柱上,即把床也固定在了房上。床西边留有约50公分的空隙,从这里向后可见到有小门通外面。原来这座屋粗观是五架梁,实是六架梁,从后面檐梁往外拖了一架,大床的后半个即在最后一架内。床头的小门通到中屋屏凤后,由此通到后面小院中,这一种结构的房子在黄桥是绝无仅有的,属于什么朝代的风格,尚未听人说过。房主姓邹,据说是清末买的何家的,是何家自建还是买的别人的,就不知道了。
王家对面是民国初年陆军中将著名爱国人士朱履先故居。朱家原藉安徽凤阳,清中期迁居黄桥珠巷,靠做生意发了家。因子孙蕃衍多了,屋不够住,因购此宅,在门口开设朱德泰钱庄,朱履先就出生在这里。当时的社会风气,任你多有钱,终不若秀才、举人声望高。朱家也想从仕途出人,便将朱履先送到三十里外的古溪顾贡生那儿求学,以后又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军事。1908年朱履先学成回国,到北京参加游学考试,被清廷授予举人,任新军某部管带,驻南京。这令朱家人非常骄傲,便在大门堂后面建小楼一座,上挂匾额“杨眉吐气”。由于朱履先的堂兄朱励身曾任遂昌知县,人称“二大人”,朱履先行三,被称作“三大人”,颇受地方尊敬。朱履先因支持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阅兵式上,被委以阅兵总指挥之职,时年28岁。以后被授以中将军衔。袁世凯窃国后,朱脱离政府赋闲回家。以后也曾被同学阎锡山,蒋介石先后请去任职,终因政见不合而辞职回家。抗战起,汪精卫叫褚民谊至黄桥委朱以“苏北委员长”、“和平军总司令”等伪高官,劝朱出山,被朱严词竣拒;但当陈毅进军黄桥向朱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后,朱即全力支持陈毅。在黄桥战役和维护苏北和平方面出力很大,从此跟定了共产党。日伪进黄后,朱奉命留黄桥,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的身份进行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北撤,由陈毅叶飞介绍加入了共产党,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解放后,任江苏省人委委员等职,1959年病逝于南京,葬两昆舌。黄桥公园有他的衣冠冢,系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碑。
王家巷西首有南北相向大宅二所,为韩氏兄弟居住。韩家以经营粮食发家,在巷南侧建五进瓦屋及仓、书房等计42间。约在嘉庆年间,斜对面被丁家麻二奶奶买去建房,麻二奶奶一心要胜过韩家,房屋格局比韩家胜出,书房建了月洞门、玻璃窗。仪门上的砖雕被建筑行家称为黄桥第一。麻二奶奶待匠人很好,大鱼都拆骨上桌,故不像整鱼,被匠人误会为吃剩之鱼,再加上上梁日对工头有忌,被工头做造(解放后修缮韩家仓房时,正梁上有掷骰子泥人),房子建成不久,各种艰难袭来,家道日见穷困,对门韩家便来商购此宅。麻二奶奶气出病来,卧床不起,临死前嘱咐后人,本想胜过韩家,不意家道败落,哪怕房子拆掉卖,也不让韩家趁心。但是,儿孙不裹嘴,结果全卖给了韩家。韩家便有了南北二宅。
1924年,青年沈毅从泰州来黄桥警察局任巡士,在王家巷西首看守圈门,常拿一本书,坐到韩家南宅大门口的朱万顺裱画店台阶上看,不久与韩家五少爷韩亚俊相识。当听说韩亚俊的表兄,陆军中将成谷采在广东孙中山部下,沈毅请韩亚俊写信介绍去广东找成,以后沈毅在广东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回泰兴发展党的组织。回黄桥后与韩亚俊在韩家敞厅中创中和小学,沈教数学、英语、音乐。以后奉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指示,以卖笔墨为掩护,在刁家网发展了党的组织,并在刁家网成立中共江浙区委泰兴独立支部。又成立了农民协会。从此离开王家巷走上了革命道路。
韩氏北宅东边是何家的五进屋,里面也有书房、店房。还出过举人、秀才。王家巷虽短,却有官第、有民宅、有商店、有祠、有庙、有水龙局、有医院,颇有名气呢!王家巷西边是有名的封家园,那里有传说中的牛皋藏兵洞,有待我们去探秘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