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需要重新选择商业推动力

3325人阅读  18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hai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14:49:0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黄桥以教育来带动商业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却是不可持续的。之所以,现在教育如此倍受重视,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当年作为扩大内需以应对98金融风暴之后经济低迷的一项政策,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工作来租房服侍孩子上学?因为扩招使得以前考上大学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变得唾手可得。只要努力努力就能考个本科。一个个考上大学的鲜活的例子在眼前。再说了,人家孩子考上了,我家的考不上多没面子。人家去服侍孩子我家不去多对不起孩子。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扩招带来了新的问题: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这也难怪,以前十个高中生才考上两三个,现在十个高中生只有两三个考不上。这几年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需要技工而非大学生。一个上百人的企业就需几个大学生。而现在偏偏是大学生多而技校生少,这就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在是一个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工资不如技工的鲜活的例子摆在面前会多么的打击那些家长(09年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率预计不足10%)。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在农村蔓延,现在很多城里人又开始把孩子送去技校而非高中。高中教育受重视程度也就到了盛极而衰的分水岭。另外计划生育开始出现成果,学龄儿童逐渐减少。这样,靠高中教育来推动商业就很难维继。需要另找出路。news.163.com/06/0312/08/2C0H4UAB0001124T.html 42K 2009-3-18 -
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 ... 24K 2007-4-3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19: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本帖最后由 jiangnan 于 2009-3-30 19:08 编辑

     长期以来泰兴忽视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在黄桥地区大众的传统观念都认为上职业中学没有前途,拼了命也要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职业中学也都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去处,政府在职教发展上的支出也很有限。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再联系泰兴的经济现状---制造业不发达,工业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与缺乏优秀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有关。
     看看世界制造业强国德国,中学毕业后除了那些真正有兴趣从事学术和理论研究的人会选择上大学外,其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选择入读技术学院。因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造就了德国尖端的制造技术,因为再好的产品也要通过制造才能获得。而科学家、设计师的需求毕竟是很有限的。德国是一个崇尚技术的国度,产生了许多一流公司:大众、西门子、磁悬浮。
      而我们的孩子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不清楚,父母也不清楚。只是因为别人上了就也要去读大学。等到大学毕业就业困难时更不知道何去何从,尤其是好多贫困家庭欠了一大笔债供养子女读大学,等到毕业后却无法获得期望的回报,父母伤心,学子更是凄惨,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相反那些中学毕业就读职业技术学院的,因为掌握了实用的技术成了职场的香饽饽。
      我们的家长要帮助子女及早规划职业人生。子女兴趣在哪里,职业期望是什么,家庭资源有哪些,这些资源对于职业人生有无帮助,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适合自家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今后顺利的造就一番事业。而不是一窝蜂都去盲目考大学,考所谓的热门专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19: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一句话   在黄桥不切实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我觉得黄桥要想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
hu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2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应当辩证地看待新的“读书无用论”
   张恒亮
  2004年以来,就听到“读书无用论”再度在农村兴起。2006年3月份,《长沙晚报》在益阳某村实地报道,该村今年4名大学毕业生,有3名苦苦寻觅不到工作,这样的例子使得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村庄形成一种共识:“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长沙晚报》,2006年3月12日)。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以《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为题,深入广泛地报道了农村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针对这一现象,舆论多持批评意见,有的说农民目光短浅,有的说是错误思潮,还有的还上纲上线到“反智主义”。但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能类同于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从本质上讲,它是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我们传统观念(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次否定,是我们深化实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提高认识(产生新的观念)的重大契机,如果我们能从否定的现实中找到肯定的因素,那么我们就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进而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甚至到现在,农村的一些落后地区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说这类标语曾经是的的确确地深入到农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不是吗,通过读书,山里娃走进了大城市,通过读书,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因此,他们也曾是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读书和教育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呵!然而,今天,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以往的经验,颠覆了朴素的道理。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在他们看来,读书确实是改变面了命运,但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比原来更为糟糕!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无非两点,一点是观念,一点是体制。从观念来看,由于多年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家虽然不再安排工作,但我们却有了择业的自主权,另外,初中毕业后,学生具备了自主地选择学校(普高或职高)和专业的权利。并且由于高考不再限制年龄,学生又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在有了这些权利以后,就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你拥有了自由安排学业的内容和进度的权利后,你已经承担了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的责任;同时,你有自主成长和择业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学业完成后自己找工作的责任,又由于国家不再包办教育,在非义务教育的求学阶段,你还要承担相应的学费。想想看,相比于1980年代完全由国家安排学业和工作的局面,这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然而现实变化了,人们的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在学业的选择和安排上不是根据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还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结果呢?有的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而让孩子辍学,而千辛万苦地完成了学业,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殊不知,由于国家不再安排工作,由于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回复到其本来面目,如果学业完成后其职业能力达不到市场的需要,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就造成了如下局面: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却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人才。在我国,改革的本质就是个人、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从政府的控制下不断的释放,许多人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流于片面,或只看到了权利,或只看到了责任。不懂得从权利、义务的辩证关系上去认识二者的统一性。就大学生就业难而言,许多人只看到了国家把找工作的责任推给了个人,但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或只看到了升学时填报志愿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由于履行此项权利,而必须承担毕业后在其相应专业上找工作的责任。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运用现有的选择和安排学业(学业规划)的权利,将自己的职业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进而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这才是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说只是由于观念的原因就造成了今天的困境是不公正的,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大方向上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局部环节上严重滞后,最为典型的就是1990年代后期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本来,在大的教育体制的引导下,初中毕业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业,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但在高校大扩招的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并不适合于考高中、上大学成为高层次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都被引导去考高中、上大学,其结果呢?这些学生学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专业,学成四不像,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就矣谧约旱氖乱翟菔蔽抻檬保?闳痪鋈坏胤牌?斯?鸫笱У难б怠?杉??荒芤桓哦?鄱潦橛忻挥杏茫??且?咛宓刂赋鍪裁词焙蚨潦裁词橛忻挥杏谩T僬撸?膊荒芙?潦榻鱿抻谛T昂褪楸荆?缁嵊胧导?歉?蟮氖椋?枰?槐沧永炊恋氖椤K?裕?颐遣唤鲆?镣蚓硎椋???型蚶锫贰
hu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21: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2004年以来,就听到“读书无用论”再度在农村兴起。2006年3月份,《长沙晚报》在益阳某村实地报道,该村今年4名大学毕业生,有3名苦苦寻觅不到工作,这样的例子使得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村庄形成一种共识:“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长沙晚报》,2006年3月12日)。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以《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为题,深入广泛地报道了农村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针对这一现象,舆论多持批评意见,有的说农民目光短浅,有的说是错误思潮,还有的还上纲上线到“反智主义”。但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能类同于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从本质上讲,它是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我们传统观念(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次否定,是我们深化实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提高认识(产生新的观念)的重大契机,如果我们能从否定的现实中找到肯定的因素,那么我们就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进而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甚至到现在,农村的一些落后地区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说这类标语曾经是的的确确地深入到农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不是吗,通过读书,山里娃走进了大城市,通过读书,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因此,他们也曾是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读书和教育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呵!然而,今天,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以往的经验,颠覆了朴素的道理。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在他们看来,读书确实是改变面了命运,但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比原来更为糟糕!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无非两点,一点是观念,一点是体制。从观念来看,由于多年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家虽然不再安排工作,但我们却有了择业的自主权,另外,初中毕业后,学生具备了自主地选择学校(普高或职高)和专业的权利。并且由于高考不再限制年龄,学生又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在有了这些权利以后,就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你拥有了自由安排学业的内容和进度的权利后,你已经承担了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的责任;同时,你有自主成长和择业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学业完成后自己找工作的责任,又由于国家不再包办教育,在非义务教育的求学阶段,你还要承担相应的学费。想想看,相比于1980年代完全由国家安排学业和工作的局面,这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然而现实变化了,人们的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在学业的选择和安排上不是根据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还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结果呢?有的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而让孩子辍学,而千辛万苦地完成了学业,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殊不知,由于国家不再安排工作,由于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回复到其本来面目,如果学业完成后其职业能力达不到市场的需要,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就造成了如下局面: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却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人才。在我国,改革的本质就是个人、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从政府的控制下不断的释放,许多人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流于片面,或只看到了权利,或只看到了责任。不懂得从权利、义务的辩证关系上去认识二者的统一性。就大学生就业难而言,许多人只看到了国家把找工作的责任推给了个人,但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或只看到了升学时填报志愿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由于履行此项权利,而必须承担毕业后在其相应专业上找工作的责任。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运用现有的选择和安排学业(学业规划)的权利,将自己的职业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进而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这才是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说只是由于观念的原因就造成了今天的困境是不公正的,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大方向上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局部环节上严重滞后,最为典型的就是1990年代后期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本来,在大的教育体制的引导下,初中毕业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业,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但在高校大扩招的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并不适合于考高中、上大学成为高层次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都被引导去考高中、上大学,其结果呢?这些学生学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专业,学成四不像,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就业困难。另外,大学硬件设施倒是可以很快建成,但师资力
hu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21: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2004年以来,就听到“读书无用论”再度在农村兴起。2006年3月份,《长沙晚报》在益阳某村实地报道,该村今年4名大学毕业生,有3名苦苦寻觅不到工作,这样的例子使得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村庄形成一种共识:“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长沙晚报》,2006年3月12日)。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以《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为题,深入广泛地报道了农村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针对这一现象,舆论多持批评意见,有的说农民目光短浅,有的说是错误思潮,还有的还上纲上线到“反智主义”。但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能类同于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从本质上讲,它是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我们传统观念(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次否定,是我们深化实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提高认识(产生新的观念)的重大契机,如果我们能从否定的现实中找到肯定的因素,那么我们就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进而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甚至到现在,农村的一些落后地区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说这类标语曾经是的的确确地深入到农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不是吗,通过读书,山里娃走进了大城市,通过读书,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因此,他们也曾是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读书和教育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呵!然而,今天,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以往的经验,颠覆了朴素的道理。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在他们看来,读书确实是改变面了命运,但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比原来更为糟糕!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无非两点,一点是观念,一点是体制。从观念来看,由于多年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家虽然不再安排工作,但我们却有了择业的自主权,另外,初中毕业后,学生具备了自主地选择学校(普高或职高)和专业的权利。并且由于高考不再限制年龄,学生又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在有了这些权利以后,就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你拥有了自由安排学业的内容和进度的权利后,你已经承担了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的责任;同时,你有自主成长和择业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学业完成后自己找工作的责任,又由于国家不再包办教育,在非义务教育的求学阶段,你还要承担相应的学费。想想看,相比于1980年代完全由国家安排学业和工作的局面,这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然而现实变化了,人们的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在学业的选择和安排上不是根据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还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结果呢?有的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而让孩子辍学,而千辛万苦地完成了学业,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殊不知,由于国家不再安排工作,由于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回复到其本来面目,如果学业完成后其职业能力达不到市场的需要,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就造成了如下局面: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却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人才。在我国,改革的本质就是个人、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从政府的控制下不断的释放,许多人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流于片面,或只看到了权利,或只看到了责任。不懂得从权利、义务的辩证关系上去认识二者的统一性。就大学生就业难而言,许多人只看到了国家把找工作的责任推给了个人,但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或只看到了升学时填报志愿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由于履行此项权利,而必须承担毕业后在其相应专业上找工作的责任。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运用现有的选择和安排学业(学业规划)的权利,将自己的职业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进而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这才是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说只是由于观念的原因就造成了今天的困境是不公正的,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大方向上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局部环节上严重滞后,最为典型的就是1990年代后期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本来,在大的教育体制的引导下,初中毕业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业,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但在高校大扩招的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并不适合于考高中、上大学成为高层次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都被引导去考高中、上大学,其结果呢?这些学生学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专业,学成四不像,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就业困难。另外,大学硬件设施倒是可以很快建成,但师У难б怠?杉??荒芤桓哦?鄱潦橛忻挥杏茫??且?咛宓刂赋鍪裁词焙蚨潦裁词橛忻挥杏谩T僬撸?膊荒芙?潦榻鱿抻谛T昂褪楸荆?缁嵊胧导?歉?蟮氖椋?枰?槐沧永炊恋氖椤K?裕?颐遣唤鲆?镣蚓硎椋???型蚶锫贰
hu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21: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应当辩证地看待新的读书无用论
   张恒亮
  2004年以来,就听到读书无用论再度在农村兴起。20063月份,《长沙晚报》在益阳某村实地报道,该村今年4名大学毕业生,有3名苦苦寻觅不到工作,这样的例子使得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村庄形成一种共识: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长沙晚报》,2006312日)。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以《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为题,深入广泛地报道了农村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针对这一现象,舆论多持批评意见,有的说农民目光短浅,有的说是错误思潮,还有的还上纲上线到反智主义。但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能类同于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从本质上讲,它是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我们传统观念(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次否定,是我们深化实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提高认识(产生新的观念)的重大契机,如果我们能从否定的现实中找到肯定的因素,那么我们就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进而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甚至到现在,农村的一些落后地区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说这类标语曾经是的的确确地深入到农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不是吗,通过读书,山里娃走进了大城市,通过读书,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因此,他们也曾是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读书和教育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呵!然而,今天,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以往的经验,颠覆了朴素的道理。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在他们看来,读书确实是改变面了命运,但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比原来更为糟糕!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无非两点,一点是观念,一点是体制。从观念来看,由于多年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家虽然不再安排工作,但我们却有了择业的自主权,另外,初中毕业后,学生具备了自主地选择学校(普高或职高)和专业的权利。并且由于高考不再限制年龄,学生又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在有了这些权利以后,就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你拥有了自由安排学业的内容和进度的权利后,你已经承担了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的责任;同时,你有自主成长和择业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学业完成后自己找工作的责任,又由于国家不再包办教育,在非义务教育的求学阶段,你还要承担相应的学费。想想看,相比于1980年代完全由国家安排学业和工作的局面,这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然而现实变化了,人们的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在学业的选择和安排上不是根据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还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结果呢?有的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而让孩子辍学,而千辛万苦地完成了学业,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殊不知,由于国家不再安排工作,由于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回复到其本来面目,如果学业完成后其职业能力达不到市场的需要,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就造成了如下局面: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却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人才。在我国,改革的本质就是个人、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从政府的控制下不断的释放,许多人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流于片面,或只看到了权利,或只看到了责任。不懂得从权利、义务的辩证关系上去认识二者的统一性。就大学生就业难而言,许多人只看到了国家把找工作的责任推给了个人,但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或只看到了升学时填报志愿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由于履行此项权利,而必须承担毕业后在其相应专业上找工作的责任。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运用现有的选择和安排学业(学业规划)的权利,将自己的职业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进而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这才是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说只是由于观念的原因就造成了今天的困境是不公正的,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大方向上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局部环节上严重滞后,最为典型的就是1990年代后期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本来,在大的教育体制的引导下,初中毕业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业,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但在高校大扩招的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并不适合于考高中、上大学成为高层次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都被引导去考高中、上大学,其结果呢?这些学生学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专业,学成四不像,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就业困难。另外,大学硬件设施倒是可以很快建成,但师资力量呢?由于扩招,很多高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这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没有教学质量的保障,能生产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吗?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又如何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迫切要求学生和学校之间实现双向自由地选择,因为只有合适的学生选择了合适的学校,才能将自己的职业潜力充分的开发出来,也才能在毕业时顺利地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同时,也才能真正地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现行统一的高考制度却要求学生必须上了某一个分数线后,才有选择学校(上大学)的权利。这就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选择学校(上大学)的权利,必须先要学一大堆对他自己发展未必有用的知识,同时,它造成了基础教育中将高考(而不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进而在唯分数论的指引下造成了学生负担沉重、择校风的屡禁不止!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经过千辛万苦通过高考,上了大学,结果毕业后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为了能找到工作,他们又无奈的回炉上技校,试想一下,如果他初中毕业的时候就科学合理地规划了学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上技校,工作后再读自考或电大等,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他不仅可能工作了多年,并且通过半工半读,他的大学文凭也已经拿到了。现在的这一切,让学生付出了多少原本不该发生的成本?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和家庭已经感到,那种只是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的人生发展模式已无出路,因此,读书无用论ont] 学业规划研究专家
hu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21: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应当辩证地看待新的“读书无用论”
   张恒亮
  2004年以来,就听到“读书无用论”再度在农村兴起。2006年3月份,《长沙晚报》在益阳某村实地报道,该村今年4名大学毕业生,有3名苦苦寻觅不到工作,这样的例子使得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村庄形成一种共识:“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长沙晚报》,2006年3月12日)。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以《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为题,深入广泛地报道了农村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针对这一现象,舆论多持批评意见,有的说农民目光短浅,有的说是错误思潮,还有的还上纲上线到“反智主义”。但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能类同于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从本质上讲,它是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我们传统观念(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次否定,是我们深化实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提高认识(产生新的观念)的重大契机,如果我们能从否定的现实中找到肯定的因素,那么我们就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进而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甚至到现在,农村的一些落后地区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说这类标语曾经是的的确确地深入到农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不是吗,通过读书,山里娃走进了大城市,通过读书,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因此,他们也曾是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读书和教育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呵!然而,今天,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以往的经验,颠覆了朴素的道理。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在他们看来,读书确实是改变面了命运,但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比原来更为糟糕!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无非两点,一点是观念,一点是体制。从观念来看,由于多年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家虽然不再安排工作,但我们却有了择业的自主权,另外,初中毕业后,学生具备了自主地选择学校(普高或职高)和专业的权利。并且由于高考不再限制年龄,学生又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在有了这些权利以后,就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你拥有了自由安排学业的内容和进度的权利后,你已经承担了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的责任;同时,你有自主成长和择业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学业完成后自己找工作的责任,又由于国家不再包办教育,在非义务教育的求学阶段,你还要承担相应的学费。想想看,相比于1980年代完全由国家安排学业和工作的局面,这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然而现实变化了,人们的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在学业的选择和安排上不是根据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还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结果呢?有的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而让孩子辍学,而千辛万苦地完成了学业,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殊不知,由于国家不再安排工作,由于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回复到其本来面目,如果学业完成后其职业能力达不到市场的需要,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就造成了如下局面: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却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人才。在我国,改革的本质就是个人、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从政府的控制下不断的释放,许多人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流于片面,或只看到了权利,或只看到了责任。不懂得从权利、义务的辩证关系上去认识二者的统一性。就大学生就业难而言,许多人只看到了国家把找工作的责任推给了个人,但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或只看到了升学时填报志愿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由于履行此项权利,而必须承担毕业后在其相应专业上找工作的责任。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运用现有的选择和安排学业(学业规划)的权利,将自己的职业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进而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这才是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说只是由于观念的原因就造成了今天的困境是不公正的,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大方向上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局部环节上严重滞后,最为典型的就是1990年代后期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本来,在大的教育体制的引导下,初中毕业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业,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但在高校大扩招的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并不适合于考高中、上大学成为高层次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都被引导去考高中、上大学,其结果呢?这些学生学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专业,学成四不像,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就业困难。另外,大学硬件设施倒是可以很快建成,但师资力量呢?由于扩招,很多高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这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没有教学质量的保障,能生产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吗?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又如何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迫切要求学生和学校之间实现双向自由地选择,因为只有合适的学生选择了合适的学校,才能将自己的职业潜力充分的开发出来,也才能在毕业时顺利地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同时,也才能真正地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现行统一的高考制度却要求学生必须上了某一个分数线后,才有选择学校(上大学)的权利。这就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选择学校(上大学)的权利,必须先要学一大堆对他自己发展未必有用的知识,同时,它造成了基础教育中将高考(而不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进而在唯分数论的指引下造成了学生负担沉重、择校风的屡禁不止!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经过千辛万苦通过高考,上了大学,结果毕业后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为了能找到工作,他们又无奈的回炉上技校,试想一下,如果他初中毕业的时候就科学合理地规划了学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上技校,工譇保?闳痪鋈坏胤牌?斯?鸫笱У难б怠?杉??荒芤桓哦?鄱潦橛忻挥杏茫??且?咛宓刂赋鍪裁词焙蚨潦裁词橛忻挥杏谩T僬撸?膊荒芙?潦榻鱿抻谛T昂褪楸荆?缁嵊胧导?歉?蟮氖椋?枰?槐沧永炊恋氖椤K?裕?颐遣唤鲆?镣蚓硎椋???型蚶锫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1 1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今日新闻:女大学生街头擦鞋 家人称"大学白上了"(图)2009-03-31 05:06:42 来源: 新华网 跟帖 1898 条 核心提示:郑州女大学生在公园门口摆摊擦皮鞋,引来众人围观和热议。妈妈吓了一跳,问:“你没有神经病吧?擦鞋太掉价了,与其出去丢人,还不如在家里待着,不找工作。”
亲人:“高中白上了,大学白上了!”
两个姑娘说,真正出摊前,也同家人有过一番抗争。韩月乔家里兄妹三个,她是全家唯一上过高中的人,供她上大学是指望她找份稳定工作,光宗耀祖,没想到大学生居然上街擦皮鞋。哥哥很恼恨:“高中白上了,大学白上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