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发表于 2014-9-27 20:09:36
来自: 中国北京
当一首诗,被诗人拼尽力气点画成瑰丽花朵,看上去诚然美不胜收,但如果一低头,想象那些扎在黑暗的根须, 该是更加的动人心魄。花,来自思想的泥土,它们通过文字的枝干开放的形式看似简单,,却是思想的泥土给了诗行一树奇异的芬芳。
诗歌从探寻到感知到经验,不管什么方法,诗人一直在艰难而且认真地和现实或未来对话,倾诉。最难得的是他们在渺如烟云的文字天空里如同大浪淘沙,选择最适合的那 条路,不求阳关大道,只求曲径通幽。于是每一个寻常的转折,都是玄妙;每一棵普通的树木,都深藏着隐喻。思及这些,便不由自主地再次徘徊在古道西风老师的《哄哄自己》的那个月色里。
只是一开篇,诗人的月色不是哄人的,是“哄夜”做梦的,所以“我醒着”,月色再美, 也只是一簇令人清醒的白光。但这个清醒,却是学习到了夜哄梦的方式以后,知道来“哄哄自己”。不知道诗人有什么需要哄哄的呢?
诗人没有急着回答我们的这个问题,只是告诉了我们怎么哄自己:“想起孙子,趴在肩头开心的笑着,仿佛,看见一只小燕子,用稚嫩的翅膀拍打春天。”确实,孩子的天真无邪来做心理的抚慰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诗人自己也说“这样,便已足够”,行文至此,似乎可以揭开那个最初的谜了。
结束,诗人并没有转开话题,而是承接着“哄”,把主题那么轻轻一带“我承认,我已经教他家乡话,用乡音,哄哄乡愁。”原来上文的哄只是一个切入口,乡音才是诗人想要的本意,乡愁才是诗人要解的心结。
从月色到想起孩子,到想叫孩子说家乡话,最后归结到乡愁,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峰回路转。诗人眼前一片白光,所以说得从容不迫,而我们只能在朦胧的月色里臆测,下一步,会是什么呢?事实上,诗人的意图,和我们看懂的路径是一样的,从诗歌的结局开始,到诗歌的开始结束,经过这个翻转,这首诗变得思潮迭起,迷障重重, 意趣横生。
美好的东西,该离不开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诗歌也是如此。回头细品《哄哄自己》时发现,只有诗歌走到了这个境界,我们才会清楚地看懂诗歌的本真。读者如果感觉到诗歌之痛乃至生命之痛,那是因为诗者本身,正涉足于生命深处的荆棘,让诗心,在荆棘最深处自在跳舞。
附:古道西风铁马老师的《哄哄自己》
哄哄自己
:
月色,把夜哄得做梦了
我在这个夜里
醒着,看见窗外一片白光
:
我要找一个理由
哄哄自己,很难
想起孙子,趴在肩头开心的笑着
:
仿佛,看见一只小燕子
用稚嫩的翅膀
拍拍春天
:
这样,已经足够
我承认,开始教他家乡话
用乡音,哄哄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