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3-6 00:20:4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1148429/9787301148426
·条形码:9787301148426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丛书名:中青年学者文库
内容简介:
丁文江(1887~1936年)是中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地质研究和调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涉及的领域较广,在古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整理和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等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民主与独裁”论战中,他亦是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思想家。
《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科学与政治两大主题,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解读,对丁文江成为一个高级学者的知识背景、他对中国近代地质事业的贡献、他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代科技文献整理、人类学、历史学方面的工作成就、他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收获、他介入国内政治生活、他的“苏俄经验”、他的军事才能、他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他的人际交往以及丁丈江文献整理诸方面做了全面评价。第二部分是“丁文江先生年谱”,征引丰富的史料对谱主一生的事迹系年编辑、考证,彰显谱主多彩多姿的人生轨迹。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1962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等处访学。
主要著作有:《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欧阳哲生讲胡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编有:《胡适文集》(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傅斯年全集》(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丁文江文集》(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等。主编《海外名家名作丛书》(岳麓书社版)、《人文中国书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版)、《京华往事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
目录:
丁文江的一生及其评价
一、一个高级学者的知识准备
二、中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开拓者
三、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
四、“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收获
五、介入国内政治生活
六、“苏俄经验”与思想调整
七、未尽的军事才能
八、中央研究院的“阁魁”
九、人际交往与友情天地
十、丁文江文献整理
丁文江先生年谱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一岁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五岁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九岁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一岁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十三岁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十四岁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十五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十六岁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七岁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十八岁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九岁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二十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二十一岁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二十二岁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二十三岁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二十四岁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二十五岁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二十六岁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二十七岁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二十八岁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二十九岁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三十岁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三十一岁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三十二岁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三十三岁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三十四岁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三十五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三十六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三十七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三十八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三十九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四十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四十一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四十二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四十三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四十四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四十五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四十六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四十七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四十八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四十九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五十岁
身后记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1956年(丙申)
1958年(戊戌)
1967年(丁未)
1970年(庚戌)
1978年(戊午)
1983年(癸亥)
1984年(甲子)
1985年(乙丑)
1986年(丙寅)
1987年(丁卯)
1990年(庚午)
1993年(癸酉)
1997年(丁丑)
1998年(戊寅)
2000年(庚辰)
2001年(辛巳)
2005年(乙酉)
2007年(丁亥)
2008年(戊子)
《丁文江先生学行记》前言
附录追悼丁文江佚文三篇
一、Obituary:Dr.V.K.Ting
二、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次年会记事(节录)
三、悼丁文江先生
文摘:
八、中央研究院的“阁魁”
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初,丁文江与之并无直接的关系。不过,中研院有一批他熟识的朋友,如蔡元培、李四光、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竺可桢等,他与这些人均有良好的私人关系。据李济回忆说:“那时他与中央研究院没有什么正式关系,但他对于这一研究机关,却寄予极大的同情并予以极大的注意;虽说是他最感关切的工作属于在南京成立的地质研究所,但历史语言研究所近在北平,而主持史语所工作的傅孟真先生与他在北平一见如故(他与傅孟真缔交,是中国近代学术上一段佳话),所以他能对史语所的工作计划帮助的机会还多些。据我所经验的以及所知道的,他的影响,并不以工作的设计方面为限;连人事方面,孟真都常向他请教,并听他的劝告。”①中研院是最高学术机关,对人员的聘用在学术上要求极严,政治上虽无明文规定,但在建立之初,实际上也回避使用曾与北洋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人士,这对丁文江自然也可能构成一道障碍。据朱家骅回忆,在此之前,当朱家骅主长中山大学时,很想请丁文江担任该校理学院院长,“但是当时各方空气对他非常恶劣,甚至以后成为他知交的人,也极力反对,所以没有实现”。②
丁文江应蔡元培之约请,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一职,这是他与中研院发生正式关系的开始,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