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关注:云南真玩“躲猫猫”

5172人阅读  1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1 16:29:0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关注:云南真玩“躲猫猫”



      云南青年李乔明因涉嫌盗伐林木,被刑拘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半个月后即2月12日死于“重度颅脑损伤”。当地警方对此解释是:李乔明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所致。结论一出,舆论哗然;“躲猫猫”一词迅速走红互联网。

      “躲猫猫”也叫“捉迷藏”,是一种基本上儿童才玩的游戏。大人玩,且是囚犯玩,还是在看守所里玩,委实显得有点无厘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思议”说明事情讲逻辑。但是,生活往往是不讲逻辑的,要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就没处落脚了。所以,俺对李乔明死于“躲猫猫”就不怎么怀疑。当然,假如不是“当地警方对此解释”,而是由非当事一方的其他什么组织调查结论,别说李乔明死于“躲猫猫”,就是说他“吃肉不小心撞到墙壁”,俺也坚信不疑。

      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非当事一方”的组织机构。假如有,该机构至少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独立性,表现为公益的、非营利的、非政府或凌驾于政府之上的;二是专业性,表现为拥有充分必要的智力和技术资源。否则,其调查结论的权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在“躲猫猫”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2月19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公开了一份由15人组成的委员会名单,除4位政法系统工作人员、3位媒体代表外,有8人是网民和社会人士,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网民担任。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尽管这个委员会有太多不足,例如,组织者为什么是云南省委宣传部,而不是云南人大常委会,等等,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多多少少有点雏形的“第三方独立调查组织”。跨出第一步,总比赖着不走好。为此,俺不惮人微言轻,欢呼一把。

      从昨天起,一个真正的“躲猫猫”游戏在云南开始了。应该说,参加玩这个游戏的共有16个角儿,一个叫“真相”的角色藏在某处,且看调查委员会全体15人如何把它捉将出来,让我们共同关注。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收起 理由
dovebear + 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1 16: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哈哈   今天详细地看了相关新闻报道,真有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1 17: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山人自有妙计,看官不必怀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今事物发展的必然。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18: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山人自有妙计,看官不必怀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今事物发展的必然。哈哈。
大雪无语 发表于 2009-2-21 17:25


无语前辈:

      黄桥在线一位网友说过一句话:“既然胳膊扭不过大腿,那就迎上去……”俺做这一篇,就是“迎”了。其实,调查的实质,俺在题目上点明了。

     感谢交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2 02: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继“俯卧撑”之后,“躲猫猫”在相同的语法支配下,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名词。对于“躲猫猫”事件的真相追索,据云南警方通报,经晋宁县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调查核实,该事件系在押人员趁民警刚巡视过后擅自进行娱乐游戏时,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这种富有戏剧性的娱乐游戏就叫“瞎子摸鱼游戏”,由于不遵循游戏规则,游戏成员发生了游戏争执,最后演变成斗殴事件,“普华勇用脚踢在李的胸腹部,又一拳打在李头部左侧,致使蒙着眼睛未能防备的李荞明头部猛撞在监室门框上受伤。整个事件事发突然,造成了李荞明受伤不治身亡的严重后果。”(《中国青年报》)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狱友斗殴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此一调查结果一经公布,又在网络社会上掀起新一轮的质疑浪潮。

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与此同时,学者李辉就年龄、经历、学识严重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的文章经媒体曝光后,学术界一片哗然,网络上也掀起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打假”狂潮。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尚未亲自表态“认罪”之前,李辉的质疑充其量只是“一家之言”,仍然属于“质疑”阶段,但据新浪网昨日开通专题就“李辉质疑文怀沙”一事展开讨论,在专题中有一项“你相信文怀沙造假吗?”的民意调查。截至昨晚11点,已经有3700多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相信文怀沙造假者竟超过3400人,比例高达92%。真假如今尚无定论,但就网络发起的民意调查而言,九成网友都站到了李辉一边,认为大师文怀沙实则是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声称要支持李辉,打假到底。这是不是就是“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有趣的是,国学大师在20日晚发表了亲笔书写的声明,算是对“炮轰事件”的首次回应,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开头,和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结尾,200余字,“如此而已”,并没有对李辉的质疑作出正面回答。现将文怀沙的“声明”摘录如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我诞生于忧患频连之己酉腊月初五,即阳历一九一零年一月十五日,其它歧说,俱不足信。后世史家当以此为据,无劳辨析,此哀言也;亦善言也。自揆平生碌碌,泰半荒度。堪留赠后贤及我不认识之子孙,已公开刊布者有:“正清和”三十三字真经及《四部文明》二百卷(约近一亿四千万言)。知我,罪我,有书为证,乌足道?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是而已。(注:文章一头一尾均盖有文怀沙的印章,落款为燕堂文怀沙,二OO九年二月二十日。)

仔细阅读,不难看出,文怀沙已经承认自己的人生“不尽人意”了,但接着又说“无愧于心”,那他究竟有没有“造假”呢?没有下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将《论语》的经典名句抬了出来,文怀沙试图在此作出“人格担保”,希望依靠“古已有之”的道德力量为自己辩护。但不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的社会公信力已经面临着全面瓦解的危机,如果还谈什么“道德力量”或“人格担保”,那无疑等于“闪烁其辞”,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名词来说,就是“躲猫猫”。

无论云南看守所“躲猫猫”事件也好,国学大师文怀沙遭疑风波也罢,我们完全可以从中作出一些有趣的社会解读,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发出了全面解构权威的话语诉求。不管是权力机构,还是文化大师,他们都属于“权力崇拜”的策源地,他们此时遭遇或理性或盲目的质疑,其实都根源于那个行将就木的体制弊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公信力如今江河日下就是最生动的证明。从“俯卧撑”,到“躲猫猫”,以及今天的“文遭疑”,事实真相似乎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突发事件”已经向我们敲响了急促而严厉的社会警钟,我们的政府部门是不是仍然“置若罔闻”?希望他们不再玩“躲猫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2 10: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网民怀疑调查团部分成员为官方的托
被质疑的调查员

“不解渴”的报告在网上发布后,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调查团成员成为网民议论的焦点,关注热度甚至超过了命案本身。

因为调查团查看监控录像和会见嫌疑人的请求未能实现,开始有网友质疑调查团是宣传部门的托,整个事件是在作秀。

昨天凌晨,因迟迟不见报告公布,在天涯论坛上,“风之末端”发布的帖子,回帖“风向”发生转变,从最开始赞扬他是草根英雄,转变为“政府走狗”。网友开始启动对他的人肉搜索。

很快,一些线索浮现在论坛上。“风之末端”本名赵立,自我介绍为网站编辑。但有网友搜索到《昆明日报社2007年工会工作计划》,其中赵立为工会的宣传委员,计划中所登照片也与其本人一致。

随后网友继续人肉搜索发现,8名网民和社会代表中,多人实为媒体记者和官方网站版主。同时有网友发现,在此前云南电视台的一次会议中,“风之末端”和“边民”就已经作为“热心观众”露面。网民们怀疑两人是“御用网民”,质疑其草根身份。

对此,伍皓回应称,原定的计划中,最先报名的网民将成为调查团的主任。而“风之末端”和“边民”因为是他QQ群中的成员,所以占了“提前报名”的便利。他称,此前确实在关于云南电视台的会议中见过两人,但两人绝不是官方的托。

至于两人为何在宣传部副部长的QQ群中,伍皓称是因为看重他们的网络影响力,“那个边民绝不是托,我倒觉得是个刺头,有时候让我很头疼”。

伍皓说,云南两会期间,有媒体拍到有代表开会时闭眼睛,边民马上写了一篇讽刺性的批判网文,影响很大,让他这个宣传官员如坐针毡。

伍皓称,除边民等3人是QQ群成员提前报名外,其他人选都是随机产生,至于为何媒体人员居多,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事件的关注度更高。

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龚飞负责这次随机选人。他说在报名的众多网友中,他挑选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网友,判断的标准是发过的网文作品。而在社会人士中,则选择各行各业的人,既有大学生,也有民营企业员工和保险推销员。

“我们既然决定公开透明地处理此事,就没必要找托进行遮掩。”伍皓称。

漩涡中的官员

除去调查团的网民遭质疑外,事件的推动者——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也身陷舆论漩涡之中。

号召令发出后,在天涯论坛上,有人发帖称“伍皓是个好同志”,也有人称伍皓想借机出风头,谋取政治资本。还有人称,宣传部不应越俎代庖,插手此事。

伍皓曾在新华社工作多年。事发之后,新华社的老领导和老同事给他发来短信,称他是“史上最火的宣传部长”,也有人劝告他,到机关工作,就要适应机关环境和机关的工作方式。

对于这些评价和劝告,伍皓感觉百味杂陈。但他一直坚信,他没有做错。他说,这种公开透明处理网络舆情的办法,符合整个云南省打造阳光政府的思路。

让他欣慰的是,事发之后,国新办网络局的领导支持了云南的做法,“开创宣传思想新的思路”。

伍皓说,他并没有想过会否影响日后的仕途。他说,他曾长期担任新华社的记者,虽然现在是新闻官员,但在追求真相这一点上,记者和新闻官并无差异。

伍皓总结了此前宣传部门应对相似网络事件的办法,“捂是一种办法,我至少可以和省内媒体打招呼;拖是一种办法,不予置评,不理它;删是一种办法,可动用各种资源删帖;等是一种办法,等司法机构出了结果,再开新闻发布会”。

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正确解决网络呼声的办法,社会公众有权公开透明地了解真相。

被打开的窗户

对参与事件的许多人来说,网络调查团事件影响深远。

21岁的李宁,曾是网络游戏的热衷者,而今他越来越关注网络上的社会焦点问题。

他把网络视为投身社会前的观察窗。参加完调查团后,他说他看问题的方式已经转变,他想多读些法律类的常识书籍,以后要谨慎参与网络事件跟帖,“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

而对宣传部门而言,网络调查团开创了宣传处理的先河。云南省委宣传部介绍称,这种处理方式将作为常态保留下去,并将在实践中完善。宣传部门将建立网民数据库,在社会热点问题上,邀请网民参加。

在伍皓的设想中,他还打算召开草根新闻发布会,“比如说,农民工问题,我们就可以请农民工自己上台来讲”。

一切都在围绕公开、透明的原则在设想和进行,伍皓不担心网络调查团仅成昙花一现,“这扇窗打开了,我们就没打算把它关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5: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俺今天帖子发不出来,鼓捣了半天,不知哪个词犯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2 15: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估计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23 14: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呼唤“法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15 23: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主要是林子大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