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冈中学高考神话褪去 陷欠账之困名师流失之痛

3861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1-14 22:53:5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

  图为:黄冈中学学生辩论赛现场。
  黄冈密卷,一纸风行大江南北。黄冈中学,一个延续近30年的不衰神话。当光环渐渐褪去,质疑声中,黄冈教育踏上了振兴之旅。
  10日,黄州,冬雨中的黄冈中学一片寂静。
  行政楼门口,三块贴着物理、化学、数学奥赛喜报的展牌一字排开。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揭晓,“神奇9班”(理科实验班)有两名同学拿到了国家一等奖,19日,他们将征战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这里就是创造“黄冈神话”的地方。
  当“神话”慢慢走向沉寂,面对质疑、非议,黄冈中学执着地以自己方式守护着昔日荣光,告诉人们:“黄高依然是黄高。”
  远去的“神话”
  “北海淀,南黄高”,“百年黄高”有太多传奇。
  先看两个数字:98%以上的高考升学率保持了近30年;先后收获18块国际奥赛奖牌。
  再听一个故事:恢复高考第三年,黄冈中学“尖子班”23名考生包揽了湖北状元、探花、榜眼,13人进入北大、清华。
  还有一项纪录:第一个站上英国伊顿公学演讲台的中国中学校长来自黄冈中学。
  “那时候,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还没有显现出来。”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认为,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蕴,人口大市的生源保障,是黄冈发展教育的先天优势。
  这段让黄冈人骄傲的时光持续了近30年,黄冈累计为国家输送大学生60多万人,演绎了基础教育史上的“黄冈神话”。
  “神话”终将远去,黄冈也不例外。
  转折发生在20世纪末期,质疑者总结出了三个“标志”:1999年以后从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的奖牌;2010年,黄冈中学未能出现在第一批北大校长推荐学校名单中……
  黄冈人正视了这种“没落”。2013年11月19日,黄冈教育工作会,市委书记刘雪荣公布了一组数据:最近7年高考,黄冈一本上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占比大致持平。
  “黄冈已经多年没有出过‘状元’。”一语道出了教育大市的尴尬与隐痛。
  塔尖上的坚守
  “如果把基础教育看作一座塔,黄冈中学是当之无愧的塔尖。”王建学说。
  刘祥,黄冈中学现任校长,塔尖上的坚守者。这位“黄冈名师”任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教练期间,辅导的学生有40多人次获国家一等奖,5人次入选国家集训队。
  在媒体眼中,刘祥低调得让人难以理解。近两年,对于外界质疑,刘祥一直保持缄默,不争辩,不回应。“没精力,也没必要。我们只想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刘祥说。
  在刘祥看来,缘于“状元情结“,人们把黄冈中学推上“神坛”,如今人们又“用状元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把黄冈中学从“神话”中拉了回来。“黄高依然是黄高,因为黄高的核心价值和办学目标始终没有变。”刘祥说。
  黄高的影响力仍在。每年,都会有“加盟者”找上门来,价码也很诱人,只是挂个名,可以坐收几百万元的“管理费”。刘祥一概拒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没有精力参与管理,也不希望别人砸了黄高的牌子。”“黄高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和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一位负责人坦言。
  不仅如此,优质生源和名师的双重流失,也让坚守变得艰难。
  以生源为例,黄冈初中毕业生数量直线下降,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近一半,日益激烈的生源争夺战让黄高内外交困。一方面,各县市区学校强势崛起,截留了大部分在过去看来本属于黄高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来自武汉的几所“超级中学”,也在挤压黄高生源。“地缘关系的缘故,黄冈流向武汉的学生远比襄阳、宜昌要多。”王建学说。据他介绍,黄冈每年流失到外地的优质学生数量多达四百多人。
  力挺黄高,今年年初,刘雪荣与各县市区负责人“约法三章”:禁止人为封堵;尊重学生意愿;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
  投入欠账之困
  财力不足,教育欠账多,一直制约着教育大市黄冈。
  一位教育内部人士透露,学校负债在黄冈是普遍现象。数据显示,黄冈市现有72所高中,债务总额数以亿计。
  债务让黄高的步伐变得沉重。2004年,黄高在城东新区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债务。“为化解债务,学校扩大招收择校生比例,直接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滑;教师待遇上不去,造成部分骨干教师外流。”王建学说。
  这种情况到2011年才有所改善。当年3月,刘雪荣到黄冈中学调研时表示:“一定要让黄高轻装上阵。”近两年,黄冈市政府先后两次拿出5000万元为学校化债,并解决了100个教师的编制问题。
  事实上像这样受到“特殊关照”的学校并不多,多年教育欠账仍困扰着绝大多数学校。
  据市财政部门负责人介绍,黄冈教育欠账体现为“三个不到位”:“两费一金”征收使用不到位;教师政策性经济待遇保障不到位;学校基建投入不到位。
  比如,2012年,黄冈应征“两费一金”30298万元,实征25377万元,实际用于教育20072万元,“征收、使用都打了折”。
  早在2011年,黄冈就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目前黄冈中小学校舍建设每年大约需要10亿元,实际缺口近5亿元。黄冈还有266栋8.5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828栋70万平方米的C级危房。“这‘三个不到位’,让我们忧心忡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刘雪荣说。
  名师流失之痛
  去年12月,麻城一中校长董昌玉跳槽,在看似平静的黄冈教育界又投下了一颗石子。
  董昌玉,湖北省特级教师。跳槽前一个月,刚刚被黄冈授予“全市最佳校长”。
  当年跟董昌玉一批评上湖北省特级教师的,黄冈市共有25人,不少人当时都是重点小学或初中校长。如今,他们中的孔德勇、董超纲、段宝生、蔡建忠已经外流到武汉和广东,田毅和王克刚也已离开教学岗位。
  孔德勇,离开前是武穴市实验小学校长,如今是武汉市光谷五小校长;董超纲,原武穴市实验中学校长,现在是武汉市光谷二高校长……
  据了解,武穴市有5名省特级教师,仅2012年就有4人出走。
  黄冈中学特级教师王宪生归纳老师流动去向: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到武汉去”。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老师主要前往广东等沿海地区;2006年以来,往武汉跑的多了。该校数学组共30多名老师,前前后后走了10多个,且多数是“特级”职称的骨干教师。
  在武汉,奥赛成绩独占鳌头的两所高中—华师一附中和武汉二中,竞赛教练队伍中不乏黄冈名师身影。武汉二中数学竞赛主教练肖平安、化学竞赛主教练施辉国,华师一附中数学竞赛教练方牡丹等,均是从黄冈过去的。2004年,黄冈中学物理竞赛教练姚学林去了深圳中学之后,实现了该校在物理竞赛奖牌上零的突破,至今他已带领学生拿到3块国际奥赛金牌。
  业内人士称,这些离开的特级教师,在黄冈月薪不到5000元,外流后拿的都是年薪,起点都在10万元以上。
  范先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对中西部8个省份边远地区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20年间,是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时期。那时候,黄冈所有学校几乎都遭遇高薪挖人,最多一年流失320多人。
  黄冈市教科院黄建军主任认为,教师外流究其原因,一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大,二是激励政策没跟上。
  教育大市突围
  2013年11月19日,黄冈教育工作会,一揽子教育振兴计划出台。
  黄冈首次提出,到2020年率先进入全省教育强市行列。
  何为教育强市?刘雪荣认为标准是办学理念新、质量高、结构优、条件好、师资队伍精、服务能力强。
  打造教育强市,黄冈选择“投入”、“师资”为突破口。
  “砸锅卖铁保教育投入”。黄冈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考核权重,同时着手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刘雪荣说:“对教育不管怎么投入、不管投入多大,都不会有错,老百姓都欢迎。”
  “打造黄冈名师方阵”。黄冈提出实施“152工程”,培养100名全国名优教师、500名全省名优教师、2000名黄冈名师。
  黄冈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大幕,启动了涉及中小学招生制度、基础教育课改、教育人事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农村教学点布局、民办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改革。
  黄冈探索建立“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的管理制度,区域内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其编制不再属于某一学校,而是由各县市区统一配制、管理,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均衡流动的体制屏障。
  推进教育公平,黄冈逐步推行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对起始年级学生,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按划定片区进行电脑配位、随机编班,编班后学生班级、任课教师和校际之间学生不得随意变动,接受社会监督。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黄冈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规定每年交流比例必须达到10%以上。同时,实施“农村教学点师资质量提升工程”,逐步实现农村教学点配备本科学历教师。
  市长陈安丽把这次会议称之为“归位会”。她说:“政府、职能部门、学校都回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刘祥对黄高的未来充满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