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由“弯腰”的故事想到的

1217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1 13:19:2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价值
播种者社区论坛,有老师转载了一个“弯腰”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袋中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他在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
不是吗?教育送给别人明明是瑰丽的“宝石”,可总有人因为弯腰太累而视而不见,结果白白地错过了许多机会。
还有个故事更意味深长,是歌德在他的叙事歌谣里讲的。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将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扔掉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不去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
对于教育来讲,这个故事折射出了我们曾经一直奉行着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说,我教育,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对孩子们来说,我学习,为了我的未来。多少年来,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教育学生。
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朱熹这样解释:“学习,并且经常温习、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是呀,为了将来的社会、为了将来的自己,你努力学习,经常复习、温习,怎么会不快乐呢?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按照老师的要求“拼命学习、复习、做好多好多的习题”以后,好多人厌学,相当数量的孩子辍学。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尽管,他们“很明白”将来会为不努力学习而付出代价。但是“未来”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最关注的首先还是他们现实中的“利益”。
马斯洛著名的“五层次需求”理论中,较高级别的需求为: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较高层级需求,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因为,人们的需求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而不是在很遥远的未来才阶段性地产生的。即使是小孩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些高级的需求,只不过表现形式与未来的成人不相同罢了。“学习”作为一种苦差事,只有能够满足他们现实生活需求的时候,才会被孩子们认识到意义和价值。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弯腰”的故事。“商人”不多捡一点,因为在当时会让他感到劳累;彼得开始不捡,因为捡石子对他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并且劳累,他采取了逃避的策略。后来之所以愿意弯十八次腰,是因为“捡樱桃能够满足他现实生活的需求”。
南怀谨这样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从繁体“习”字写法追溯到词义的发展,从最早‘习’的意思为鸟飞,拓展到“实践”,最后这样说:“学习,并且经常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经常把知识用到实践,解决的是孩子们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满足了现实生活的需求,怎么不是快乐的事情呢?怎么会不“随时随地学习”(南怀谨对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的解释)呢?
所以,新课程提出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与形式,都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能够满足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较高层级精神需求。这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在理念上的最大区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