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大生桥的由来

3017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7 22:32:1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章来源:泰兴文化

   原大生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大生桥,因有一大石拱桥“大生桥”而得名。这桥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由张育宁兴建。原是一座五拱跨度约五六十米的拾级高桥,清末那时只余四孔,现在河东的一孔已埋入了河滩中了。当水小时桥墩脚处露出约三十公分的平坝石块,好似走廊那样。在中央一孔的“走廊”横穿过,见中央拱顶略偏处石面上印着两个像是手掌托的掌印,两者距离约五十公分指掌向现已记不起来了。这两个手掌印的来源,据传说还有一段神话。

    当初这座桥是天上下来的两位神仙,负担这项建桥施工任务。

    八洞神仙之一的曹国舅,得知人间要造这座桥,可却找不到能工巧匠承担这项工程。由于造桥的人孝感动天,使他便去找鲁班大师商议,要他出来接受这项任务。恰值鲁班大师应玉皇召唤去维修琼楼去了,留有两个仙童看守洞府,曹大仙想拨转屁股就走,两个仙童即上前询问,请问大仙找师父有什么事。大仙说:“对汝辈说也没有用,你们也能代替你师傅干得了吧?”两个仙童不由生气地说:“请大仙说说是什么事,我们跟随师父多年,古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曹国舅不由大笑起来说:“汝辈还自夸不是‘弱兵’,恐怕是干不了。”一个仙童说:“请大仙说说也无妨。”曹国舅轻蔑地看了他们一眼说:“这种事很难办的。就是在人间有一孝子要在很宽的河天星港架一座石拱大桥,这事非你师傅干不成”。两个仙童听后反而大笑了起来说:“我们只当要造海市蜃楼,原来是一座石拱桥,有什么了不起,何必杀鸡用牛刀,我俩也行。”曹国舅冷笑了一声说:“好两个不自量力的小子,乳牙还未掉呢!可真叫你们去造桥,不用人走,只需我脚一踮就倒了。”两个仙童暴跳了起来说:“大仙别小看了我们,想当年我们曾跟随师父去造赵州桥,师父就放手让我们去干,他只侧旁察看,桥造好后,张果老大仙曾去试过,结果只在桥面留下几个驴蹄印子,桥上石头一丝一毫都没动弹。大仙如有不信,造好后请大仙试行。”曹国舅依然不信,也不与他们争辨,又冷笑说声“好”就走了。

    这两个神童也不待鲁班回来,带了一班小“喽啰”,他两人便变了两个年轻力壮的工头,来承担了这项建桥任务,曹国舅得知后非常愤怒,便偷偷下来找他们的麻烦。在他们挖桥基时,刚挖好一忽流沙就填满了。这两个仙童也真会动脑筋,却施法搞来几十块几丈宽几丈长的厚木板,先在四面打下去,挡住四面,好像中空的四方井那样,然后把内中的沙、水、泥等罱去,很坚固地筑好桥基,曹国舅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中央主桥墩已露出水面,猛然一阵大潮若是江堤决坝那样,并夹着无大不大数不尽的滚木,直向桥墩冲来。两个仙童立即组织“喽啰”们抢险,指挥在沿桥墩约一二尺处平铺了块石板,使流下的滚木冲不到桥墩脚基,立在上面的“喽啰”们轻轻理顺流木,却可随着奔腾的潮水由两桥墩间流过去了,对桥墩没有损伤。曹国舅这可恼了,一定要把桥墩搞毁。五孔桥即将完工,曹国舅化着一个魁梧的大汉背着一个直径约一丈多高,仅比桥略短一些,上下一样粗的铁碌碡过桥。桥不由微觉震动,特别是到了桥顶,由于桥面平坦,没有一点空隙,铁碌碡整个重量全部落在桥面上,使桥发出断裂的声音。两仙童喊声“不好”,想正身托住桥顶,由于脚腾空,却使不出劲来,另一个仙童急中生智,双手紧托着另一仙童的脚底,那一仙童双手托撑着桥顶,支撑住桥面,让铁碌碡滚过,由于用力过分,两手掌陷入石面内,因此留下两个手掌印。曹国舅即现出真形,对两个仙童说:“后生可畏,可敬,可敬!”两仙童见是曹大仙,不由为自己胜利忘乎所以,也现出了本来面目。惊动人民立即磕头跪拜,他们再也停留不住,就地起了一阵风,带着小“喽啰”即刻都无影无踪了。所以,桥主桥均已完成,只有栏杆没有按上,但问题不大。主家即请来几十个石工,把石栏按上,究竟因为仙凡有别桥栏就没有桥身坚固,清初桥栏就不存在了。

    关于当初为什么要建这座桥,民间却有也留下一个传说。

    传说在明孝宗宏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1年),河东仅是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河西仅有一个古庙,住着一群和尚,白天东西的交通,仅是一小木板船摆渡。河东有一寡妇却与河西庙内当家和尚私通,不论寒夏这和尚都得在深夜过去。所幸那个摆渡的人也是一个孤老头子,无家无室,在庙上寄宿,这和尚往往在西部放好焰口后,摆渡人已睡了,他就自己解缆过去,天麻麻亮再由原船回来,由于潮起潮落特别是冬天,船往往靠不到边,摆渡人总是用一块两丈长的跳板,引人上下船,可是夜间怕人偷去,他去睡时,就得带走。和尚过渡时必得踩入淤泥水中摸上船,到对岸又得这样摸上岸。天寒了,和尚的僧袜芒鞋也透湿冰水。这好心多情的寡妇总得紧贴内衣夜夜为他焐脚。到了正德年间,寡妇的儿子长大了并已成家立业,对母至孝,早就听得母亲与和尚的暧昧关系,却装作不知,可却担心母亲要焐出病来。有一天趁机对母亲说:“妈,这么宽的河靠一只小渡船,白天南来北往的行人又多,很不方便,我家何不积积德造座桥呢?”寡妇说:“这事最好啦,也为你爹超度亡魂,我家还惜乎这点钱吗?”儿子便筹集材料寻找土石工人,连夜把这桥造好。和尚当然知道造桥的用意,他和寡妇的接触并不能说公开进出,但对儿子也消除戒心。几年后,寡妇死了,儿子特请和尚带着僧徒去做七七斋醮,有时儿子留下和尚息宿过夜,让其它和尚回去,筹划丧事,其他和尚也知内情从不过问。有一天已是断七的那天,又恰巧值风雨之夜,做毕佛事后,儿子照样留下他,待其他和尚走后,还为他特地备了几色菜,暖了一壶酒,说是答谢他为母亲斋醮的一程,结果把和尚灌醉,夜半就把和尚杀了,天一亮就带着凶器和随身血衣,赶进城投案自首。知县问明情况,念他是孝子,且又投案自首,便监禁三年,并为这无名桥题名勒石:“渡僧桥”旁边还题了两句话:“造桥称母意,杀僧报父仇”。

    若干年后,他家的子孙中了进士觉得这桥名对他家不光彩,便改名为:“大僧桥”,同时并把那两句话的条石换去。这一传说实质是由苏州《渡僧桥》讹传来的“盗版”。由于泰兴的方言逐渐喊成“大生桥”。到了康熙年间,桥栏倒了,季式祖妻张氏,认为这桥是她祖上造的,即筹资重修,有没有重建桥栏《县志》没有记载。并且因为东面现城西养鱼场处有一也是东西向的小石桥,仅是三块长条石的桥面俗称“小孙桥”。因此《县志》就意会这是“大孙桥”了。直至光绪十二年修的《县志》就意会这是“大孙桥”呢。民国元年这里设为“大生乡”概因大生桥而得名,这样大生桥即成为官方通用的名字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