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2-18 09:17:1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面对中小学课堂、影视剧“误读”鲁迅现象,周海婴与儿子周令飞“呐喊”:还原真实鲁迅!
??
??为维护鲁迅肖像权将“鲁迅纪念酒”告上法庭,针对鲁迅姓名被抢注中英文网络域名一事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尽管已步入耄耋之年,鲁迅独子周海婴仍为父亲的事情忙碌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周海婴与儿子周令飞连续撰写《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让鲁迅回家》等文章,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奔走“呐喊”。
??
??母亲许广平老家是广州,但周海婴一年多才能“回家”一次,前天在他回广州的短暂一天里,他专程到访了南方报社。周海婴向本报记者透露,由鲁迅后人主持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最近通过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大量选入了鲁迅的文章作课文,但普遍存在“误读”现象。为此,鲁迅后人决定在明年初开启一项全国中小学校的“鲁迅课本教学”评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讲授鲁迅课文颇具心得的中学教师,予以推广。
??
??¤ 中小学生喜欢鲁迅吗?
??
??今年是鲁迅先生发表《文化偏执论》“立人”精神一百年,为此,周海婴等发起主题为“教育兴国,首在立人的”第三届“鲁迅论坛”,将于几天后在长沙举行。论坛发起前,周海婴、周令飞父子走访了全国不少中小学作调查,却发现一个颇为严重的现象,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对鲁迅存在种种“误读”。
??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孩子们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调查出来,问题是出在老师不会教、不会点拨。”周令飞告诉记者,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某中学校长竟然告诉他,孩子们学习鲁迅,主要是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堡垒,这令在场的鲁迅研究专家顿时哑然。“为什么一提鲁迅,大家就认为是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从课堂里带来的。”
??
??周令飞认为,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如果孩子们最先接触鲁迅的文章是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
??
??《狂人日记》该不该从中学课本撤出去?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鲁迅生前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曾说自己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狂人日记》,“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
??针对这些问题和争议,周海婴等鲁迅后人决定,明年初展开鲁迅课本教学的“全国海选”。活动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将持续半年,征集教学鲁迅课文的45分钟DV录像,由专家选出教鲁迅课文最有心得的中小学教师,评出金银铜奖,结集出书并向全国推广,为全国中小学语文课老师们提供讲鲁迅文章的“拐杖”。
??
??¤ 鲁迅电视剧为何暂时中断?
??
??如何向百姓传递一个真实的鲁迅?周海婴、周令飞近年来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除了写文章、开论坛,他们也曾尝试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方式还原鲁迅,但目前进展并不理想。
??
??虽已有《鲁迅传》《鲁迅与许广平》等电视剧问世,但反响冷淡。去年,由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悄然上映,但因发行商对它票房的怀疑而无缘各地的主流院线。周令飞认为,对于鲁迅过于官方色彩的诠释,使得有关鲁迅的各类影视剧很难受到大众欢迎。大概从4年前开始,鲁迅后人开始萌生重新拍摄一部40集“鲁迅传”电视剧的想法。但周海婴告诉本报记者,电视剧剧本写了一半,目前不得不暂停下来。
??
??“现有条件下,还原鲁迅真实的人格还很难。”周海婴讲,鲁迅与当时文化人之间的一些小冲突,往往反映了那时候中国文人的一些真性情,但放到电视剧里却不好把握。周海婴举例说明,有一次鲁迅做寿,按当时社会流行的做寿方式应该是“AA”制,结果田汉来了不愿意付钱,最后不欢而散……“诸如此类反映当时文化人个性的细节,放到剧本里很容易引发争议,不放进来又很难让鲁迅的形象鲜活起来,最终不得不暂停了剧本的写作。”周海婴说。
??
??周海婴认为,拍摄一部生动鲜活的鲁迅传,必须有赖于未来更多人物传记资料的公布,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否则影视剧也很难真正改变社会大众层面对鲁迅固有的刻板印象”。 (摘自《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