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年谱》后记
现在呈给读者的这部《丁文江年谱》,乃我4年心血之结晶。
2004年初夏,我的“胡适与红学”研究系列,已经告一段落。在考虑下一步研究计划时,我选择了“胡适与20世纪文化名人研究”这个题目;而其中的第一篇,就是“胡适与丁文江”。为此,我开始广泛地搜求丁文江的材料。但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丁文江在20世纪科学、文化史上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但又实在太不受重视了。于是,我毅然改换研究计划,决定先全力研究丁文江。我决定先做《丁文江年谱》。我的目标是,希望尽可能把有关丁先生的传记材料都挖掘出来,让这位几乎被淡忘的“现代稀有人物”的形象日益鲜明起来,让从事丁文江研究的朋友能得到更多材料或线索。为了查找资料,四年来,足迹遍及北京、南京、上海、台北、台南、泰兴等地,尝尽甘苦。
除了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材料,我希望在年谱撰述方面能有所提高。除了仔细研读各种好谱外,我还认真研究了近代以来的年谱学理论。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梁启超、胡适的理论,在撰述方面影响我最大的是这几部年谱著作:胡适《章实斋年谱》、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在撰述过程中,我力图把丁文江放在那个时代里,比如,年谱前期每年记事后面都有“是年出生的有关人物”,都是和丁文江有关系的,发生的大事也如此。再,一些丁文江服务或有关的重要机构如中基会、中央研究院等在谱主与其发生关系之前,也有它们的有关记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此外,我认真实行胡适所鼓吹的这样一种办法:讲到某事时,也把时人或后人的评价放在这一条的下面。如丁文江主持编纂申报地图,重印《徐霞客游记》都采用了这种办法。总之,就是力求做到:既为丁文江画像,又为丁文江所处的时代画像。
在本谱的撰述过程中,始终得到我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导师耿云志教授的关注与鼓励。我提出请先生作序时,先生非常乐意。今年上半年,我把稿子发给耿先生,先生认真研读,并给我修改了很多技术性错误,又提出修改意见。7月1日,先生给我一通邮件,说道:“《丁谱》我比较仔细地看了一遍,内容实在很充实,体例亦称完备,是一部好书。唯其如此,我很愿意花时间读它。同时,也是因为我发现书稿中有不少错字、衍字和有疑问的地方。这样一部好书,应当尽量减少瑕疵。所以,我帮你做了一些校勘的工作。稿中凡我校改的字,都以绿色标出。因为还删掉一些衍字或不必要的字,个别的标点我也做了调整。所以,我建议你即以我发还给你的校改稿为底本,自己再仔细校阅一遍。同时补上你标有红色括号的内容。”7月3日,又复我一信:“我对《丁文江年谱》一书很看重,对这篇序也很看重。我已有十几年没写过超过五千字的长序了。这篇序有六千多字。”得到老师如此鼓励,我除了要深深感念师恩外,还深感四年艰辛没有白费。
感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再度出我的书。本书责任编辑宋舒白女士,工作严谨、高效,充分尊重作者和体谅作者,令我由衷地感到愉快,谨此致谢。
此外,我还得到丁文江先生的一些亲属如丁安如、丁明远、丁海曙等先生在资料或线索方面的帮助,得到学界的朋友张九辰、张尔平等的帮助,内子徐桂敏,亦帮助我做了大量电脑录入、校对的工作。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非常希望关注此谱的朋友能为本书提意见,纠错,提供线索(本人的邮箱是:hushi91127@126.com)。倘能如此,作者不胜感激之至。 |